你知道我國的第一名女航天員是誰嗎?她就是劉洋,在2012年就正式進入過太空,為之後的女航天員做出了最初的榜樣,是中國航天史上一朵不可不提的鏗鏘玫瑰。
2022年6月5日,中國載人飛船神州十四號成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劉洋也位列其中。
宇航員在太空中會遇到許多來自工作和生活的問題,那麼女宇航員如果在太空來了例假,會遇到怎樣的情況?
第一個「她」踏入太空時,有沒有遭遇來自「姨媽」的麻煩?
在所有踏入過太空領域的國家中,載人航天全部都是先送男宇航員踏入太空,後送女宇航員與星空接觸。
究其根源,一部分原因因為害怕女宇航員在太空的失重狀態下,經血不受重力吸引向下流而反向流入腹腔和盆腔內,經血逆流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會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感染,有生命危險。
1963年6月16日,前蘇聯的瓦倫金娜.捷列什科娃成為了首位造訪太空的女宇航員,這位年齡僅有26歲的女宇航員在太空中呆了70小時40分鐘後成功返回地球,她並沒有遇到經期。
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員
1983年,美國第一位女宇航員「Sally Ride」進入太空,是第三位進入太空的女性。這位32歲的物理學家在進入太空之前,美國工程師們為她準備了一百多個衛生棉條,6天時間過後她返回地球時,才用了不到一半。
美國第一位女宇航員
2012年,中國第一位女宇航員劉洋進入太空。
多年的實踐證明,女性進入太空後,來例假的情況與在地球時基本相同,並沒有出現像科學家猜測的經血逆流的狀況。因為女航天員來例假的時候,即便沒有重力影響,經血也會通過子宮收縮從而排出體外。並不會有逆流的情況。
在此之前,人們擔心女性的經前綜合征和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會影響女宇航員操控航天器。
所以截至2021年,全球共有65位女性造訪太空,大部分女性都是通過口服避孕藥或者其他藥物來推遲經期,但這種方法對女性的身體健康有影響,可能會造成激素水平波動,紊亂,甚至於影響生育等。也有一部分是正常生活,正常度過經期,除了經期時無法太空行走以外,和正常地球生活差別不大。
一位女性宇航員去太空之前,需要經歷什麼樣的訓練?
沒有女性參與的載人航天活動是不完整的。
當然,男女在自身條件上還是有差異的,普遍而言,男性在力量,反應速度,邏輯思考等方面優於女性,而女性在語言溝通方面,理解能力和心理素質等方面優於男性。
中國的女宇航員候選人來自現役運輸機飛行員,需要近千小時的飛行經歷,身體素質和飛行技術都要良好,一般需要經過2年多的訓練才能達到基本的飛行條件,之後再進行考核,合格之後才能真正成為一名宇航員。
我國第一位女宇航員
初選時第一步就是航空醫學健康鑒定,包括內科,神經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一百多個大項目。宇航員必須身體「絕對健康」,不能有任何小毛病,比如鼻炎,近視,睡覺打呼嚕等,甚至家裡人都要接受體檢,向上三代不能有嚴重疾病史,需要完全杜絕疾病隱患。
女航天員除此之外還需要接受額外的婦科檢查,並且未婚、正在懷孕或者經歷過剖腹產的女性不能入選。因為雖然在太空生活和正常生活差別不大,但失重所帶來的影響依然不可小覷,對於女性來說,很有可能去一趟太空,四五年、乃至七八年都會無法生育。
所以,考慮到不能剝奪年輕女性想當母親的權利,女航天員通常只從已婚媽媽當中挑選,
接下來還要進行智力,注意力,協調能力等心理測試,還有耐力,爆發力等體能測試。還有一項「特殊環境因素耐力選拔」,這是一項宇航員特有的測試,包括低壓缺氧耐力,超重耐力,下體負壓耐力,振動和噪音耐力等。
我國女性航天員王亞平曾經說過:「太空環境不會因為女性的到來而改變,也不會因為航天員是女性而降低門檻。」,所以女性想要上太空,就要和男性經過基本相同的訓練。
中國宇航員王亞平
比如說,因為目前人還無法很好地克服失重或者微重力給人帶來的不便,太空艙外航天服與太空環境存在40千帕的壓差,在太空做「行走 」這個動作時,需要克服相當大的內外壓差才能實現,非常消耗體力,也需要做這個動作的人擁有一定力量。
太空行走
力量方面,比如水下出艙訓練,需要穿着200公斤的水下訓練服,訓練六七個小時不間斷,並且不能上廁所,不能吃東西,也不能喝水。只是這一種水下出艙訓練,就要進行幾十次。男女有別,女性在力量,耐力方面不如男性,自然這一類的訓練對她們來說更加艱難。
水下艙訓練
其他的還有比如離心機訓練,轉椅訓練,失重訓練等。都是非常艱苦,困難的訓練,每個宇航員上太空之前,都需要經歷這些訓練。
離心機訓練
其實,女性比男性更適合長期太空生活?
目前,世界所有的宇航員當中,女性約佔11%。大多數女性飛行員都是任務專家,也就是航天飛行工程師。
大量理論和實踐表明,女宇航員感覺更敏銳,心思細膩,考慮問題全面。
而且在微重力的條件下,女航天員的雌激素水平和鎂的代謝能力優於男宇航員,並且體內鐵含量低,不容易出現鐵中毒,血栓,心律紊亂等等問題,更適合長期在太空執行任務。
並且相對來說,女宇航員也具有艙外太空行走的優勢,因為整體身材更小巧靈活,更容易控制身體,完成更細膩的工作。
女航天員也會給航組帶來活力,男女一起工作可以讓雙方配合更加順暢,除此之外,女性去太空更有利於醫學方面的研究開展,有利於空間生命科學的完善。
「她們」創下的航空紀錄
世界第一位穿梭機女機長是美國的艾琳·柯林斯。柯林斯先後4次執行太空任務,2005年她駕駛穿梭機飛臨國際空間站,實現全球第一次穿梭機360度後空翻,挽救了因「哥倫比亞」號穿梭機失事而遭受打擊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聲譽乃至命運。
艾琳 柯林斯
國際空間站第一位女站長是美國的佩吉·惠特森,她保持着女子太空行走10次的世界紀錄,累計60小時21分。不僅如此,她還是全球累計太空飛行時間最長的航天員,達到665天17小時22分。
佩吉 惠特森
太空最強運動健則是美國女航天員蘇尼塔·威廉姆斯。她第一個在國際空間站內跑馬拉松、完成鐵人三項運動。
蘇尼塔 威廉姆斯
單次艙外活動時長8小時56分的世界紀錄,由美國女航天員蘇珊·赫爾姆斯與一位男航天員於2001年3月11日完成
太空連續逗留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為328天,由美國女航天員克里斯蒂娜·科赫於2020年創造。
克里斯蒂娜 科赫
首位進入太空的亞洲女航天員是日本的向井千秋,她於1994年乘坐「哥倫比亞」號穿梭機進入太空。
向井千秋
這些優秀的女宇航員們,為了全人類的空間醫學事業,為了自己的祖國航天航空事業的發展,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犧牲,是會有的。
也許是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患癌症,無法生育。
也許是沒有自己的時間,這輩子都在為航空航天事業奮鬥,沒有自己的一點娛樂。
也許是親情友情的疏離,沒有多少時間陪伴自己的親人,甚至連陪伴自己暮年的父母都做不到。
但這些對她們來說,是值得的。這些犧牲,不僅讓人類向宇宙又邁進了一步,更向宇宙展示了來自「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