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戴維·卡德的研究表明,「提高最低工資有理」。
卡德「因為對勞動經濟學的實證貢獻」,與另外兩個經濟學家一起獲得了202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卡德最著名的一篇論文,是1994年和克魯格共同發表的《最低工資與就業》。該論文指出,最低工資法並沒有像很多經濟學家預測的那樣會增加失業,降低工作人群的福利,而是有助於勞工福利提升,還有可能增加就業。
目前世界主要國家中大多數國家都設立了最低工資標準,也有一些國家並沒有設立最低工資標準,但這並不意味着這些國家的最低工資水平就低。而設立最低工資標準的國家,也沒見誰因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而顯著減少了貧困。否則,也就用不着經濟學家去進行深入研究才能發現,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有助於勞工福利提升。
在歐洲,奧地利、意大利和北歐各國並沒有設置最低工資標準,但其工資底線「通常高於西歐的法定最低工資標準」。德國也是從2015年才開始引入最低工資標準,但這也不影響過去德國擁有較高的「工資底線」。
各國設立最低工資標準的主要目的在於減少貧困,然而如果人們仔細去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那些拿着最低工資的人,有許多卻是那些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勞動者。
對於普通勞動者來說,工作壓力小,勞動強度低,工資就低,工作壓力大,勞動強度高,工資就高。家庭經濟負擔較小的勞動者,往往願意少拿工資少幹活,而那些家庭家庭經濟負擔較重的勞動者,自然願意多幹活,以多拿工資。只有勞動者群體中少數的,那些年老體弱又缺乏勞動技能的貧困勞動者才會去拿最低工資。
提高最低工資,工資帶來的效用增加,那些拿最低工資的勞動者所願意付出的勞動量也會增加,其包括休閑在內的總的工作福利並不一定能增加。
用行政、法律的手段去直接干預勞動力市場,效率會十分的低下。如果能用行政、法律的手段簡單高效地提高工資水平,那麼改善收入分配的問題也就不會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都難以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