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4日至11日,備受關注的2021年諾貝爾獎將陸續揭曉。
諾貝爾獎是以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命名的獎項,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文學、經濟學各領域「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
然而,由於時代的局限性,諾貝爾獎也曾經出現過重大紕漏,把這項重量級的獎項,頒發給一些錯誤的對象,比如本文的主人公:葡萄牙醫學教授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茲。
莫尼茲於1874年出生於葡萄牙,畢業於葡萄牙歷史最悠久的科英布拉大學。畢業後,莫尼茲在科英布拉大學任教。從1911年起,莫尼茲被里斯本大學聘任為教授。這是里斯本大學歷史上第一位神經學教授。
作為一名醫學教授,莫尼茲在醫學研究上作出了很大的成就,特別是在腦血管造影上有重大進展。與此同時,莫尼茲不滿足於在大學校園裡「兩耳不聞窗外事」進行醫學研究,積極投身社會公共事務,成為了一名立法機構的成員,並在外交部任職。從1917年開始,莫尼茲出任外交部長,並在兩年後率領一支葡萄牙代表團參加了巴黎和會。
從上世紀30年代以來,醫學界對大腦進行了深入研究。大腦每個半球分為4個葉,其中最大一個葉被稱為額葉。莫尼茲也加入了研究隊伍。莫尼茲研究發現,如果把精神病人的額葉切除掉,那麼這位精神病人將變得非常安靜,不再像以往那樣煩躁不安、攻擊性強。那麼,能不能用這種辦法來幫助精神病人擺脫情緒困擾呢?
於是,莫尼茲首先在狗身上進行了動物實驗。手術很成功。當一條狂暴的狗被切除額葉後,就變得溫順、安靜。接下來,莫尼茲又在一名患上精神疾病的婦女身上進行了人體實驗。實驗結果再次印證了他的想法。
莫尼茲欣喜若狂,在權威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莫尼茲的研究成果在醫學界引起了轟動,也讓他獲得了巨大的聲譽。
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莫尼茲和另外一名瑞士醫學家瓦爾特·魯道夫·赫斯。莫尼茲的獲獎原因,是「發現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對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效果」;赫斯的獲獎原因,是「發現間腦的功能性組織對內臟活動的調節功能」。
讓俗稱為「瘋子」的精神病人通過手術的方式來擺脫疾病的困擾,看上去是一件多麼功德無量的事情,不管是對患者本人還是患者家屬。所以,在上世紀40年代、50年代,許多精神病院為精神病人做了大量額葉切除手術。2005年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過一個真實案例,在上世紀50年代,有一名男孩子因為不願意上床睡覺,被繼母送去做了這個手術。
不過,隨着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人們越來越清晰地發現了額葉切除手術蘊含的巨大風險:儘管精神病人通過額葉切除手術變得「安靜」下來,但他們從此變成了一個「傻子」,甚至是沒有任何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的行屍走肉。
受害者之一,包括曾經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影視明星弗蘭西斯。
弗蘭西斯在上世紀30年代出道,以戲劇《黃金男孩》聞名全美。她進入好萊塢發展後,成為炙手可熱的當紅明星。可是,弗蘭西斯性格倔強,不願意受到好萊塢老闆的控制,成為他們的賺錢機器,於是被「雪藏」起來。
弗蘭西斯從此性情大變,沉溺於吸毒和酗酒之中。一次,她與母親發生爭吵後,與趕來的警察發生衝突,從而被送進精神病院,遭受到各種非人的折磨,還被做了額葉切除手術。朋友柯特前去調查時發現,當年活潑美麗的弗蘭西斯,此時已經變成了一具沒有感情的行屍走肉。
人們因而反思額葉切除手術存在的必要性。真的需要把「瘋子」變成「傻子」嗎?
從那以後,人們拍攝了一批與額葉切除手術有關的電影,比如我們熟知的《飛越瘋人院》《禁閉島》等。《飛越瘋人院》上映後,在美國社會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此後,額葉切除手術變得臭名昭著起來,基本上被廢除了。
然而,額葉切除手術雖然逐漸銷聲匿跡了,類似的變形卻在不斷流傳,比如通過電擊幫助孩子戒網癮的楊永信,體罰、毆打、監禁學生的豫章書院,不正是在無數家長的配合下一度活得很滋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