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場BIG (作者 張柳靜)
恆大淘寶主動退市了!這家被稱為「亞洲足球第一股」的新三板上市公司雖然賽場得意,但資本市場的表現卻一直不如人意。幾年時間下來,虧損金額更是超過了75億。這是否也說明了目前俱樂部的傳統盈利模式尚不健全?
【恆大淘寶主動退市】
對於球迷們來說,恆大淘寶這個名字再熟悉不過了。自成立以來,廣州恆大淘寶一共拿下17個冠軍,包括兩個亞冠冠軍,八個中超冠軍,是公認的目前亞洲最具影響力的職業足球俱樂部之一。
近日,這家新三板上市公司卻發佈退市公告,宣告主動退市。
公告稱:「為適應公司新的發展戰略,進一步聚焦主業,實現中長期目標規劃,經慎重考慮,擬申請公司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終止掛牌」。
2015年11月,廣州恆大淘寶俱樂部還在新三板上市,被譽為「亞洲足球第一股」。
不過,榮譽加身的背後,業績卻慘不忍睹。
2010年3月1日,恆大集團以1億元買斷廣州隊足球俱樂部全部股權,俱樂部正式更名為「廣州恆大足球俱樂部」,開啟「金元足球」路線,重金引進外援和教練。2013-2014年,恆大淘寶先後虧損5.76億和4.83億元人民幣。
雖然恆大很大,但也架不住這樣「燒錢」。
隨後,許家印拉來了馬雲,2014年,恆大俱樂部獲阿里巴巴注資12億元,俱樂部更名為「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在阿里注資後,蘇州金螳螂、科順股份等一批資本也紛紛跟隨,看好足球俱樂部的未來。
然而,在新三板上市的第一年,恆大淘寶就「打臉」——虧損了9.53億元,相當於此前兩年的總和。這還沒完,恆大淘寶自始至終就沒賺過錢:2016年虧損8億,2017年虧損9.86億,2018年虧損18億,2019年虧損超19個億......
據統計,從2013年到2019年,在這7年時間裏,廣州恆大淘寶的虧損總額達75.83億元,算下來,平均每年虧損近11億元。
【足球俱樂部是怎麼燒錢的?】
按照5年前登陸新三板時的設想,恆大淘寶足球俱樂部應該於2016年開始盈利。然而,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場「黃粱美夢」。
錢都花到哪裡去了?當然還是在球員身上。據了解,俱樂部主要開支是球隊費用、球員技術資產攤銷、比賽成本,共占運營成本的90%以上。
其中,球隊費用包括球員教練的工資及衣食住行,另外恆大淘寶還配有頂級的護理團隊,這些花費都是球隊的基礎。球員技術資產攤銷則包括引進球員費用在本年度內的攤銷。
賽場獲得好成績的背後是金錢的比拼。恆大淘寶曾多次表示:引進教練和球員的薪酬及轉會成本仍處於較高水平,導致公司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
大牌場BIG觀察員注意到,2019年,恆大方面引進艾克森、高拉特、阿蘭、洛國富、費南多這些球員的費用高達8.7億元,佔據去年總支出的三分之一。
2020年上半年,恆大淘寶繼續虧損10.52億元。
恆大淘寶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沒有舉行賽事活動,公司收入大幅下降。同時球員薪酬、轉會成本居高不下,公司營業成本仍處於較高水平,導致處於虧損狀態。
【盈利模式尚不健全】
體育產業向來是投資的熱土。足球俱樂部的收入又來自哪些渠道?
從國際慣例上看,足球俱樂部收入主要來自門票、廣播電視和網絡轉播權、商業運營,平均佔比約為45%、35%、20%。
近年來,商業運營收入逐漸超過門票收入成為俱樂部收入的增長動力源。
比如,2018/19年度,巴塞羅那的主要收入佔比為:門票21%、轉播35%、商業運營44%;巴黎聖日耳曼的主要收入佔比為門票18%、轉播25%、商業運營57%;拜仁慕尼黑的主要收入佔比為門票15%、轉播34%、商業運營51%。
而長期以來,國內俱樂部主要還是依靠門票和轉播,且收入佔比還不高,僅在10%左右。商業運營方面,尤其是周邊運營,更是幾乎沒有。
具體到恆大淘寶而言,其主要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是:投入資金運營職業足球隊,參與各種職業比賽,通過良好的競技成績,持續維護公共關係,獲得海量的球迷及受眾,提升俱樂部的品牌價值,形成可持續的商業生態平台。
基於上述商業生態平台,再向球迷銷售比賽門票、球迷周邊商品等獲得銷售收入,並幫助廣告主向目標受眾群體投放廣告獲得廣告收入或其他授權收入。
目前,恆大淘寶的收入主要來自門票、周邊商品及廣告。然而,其各項成本和費用超過了總收入。2019年,恆大淘寶主營業務收入7.8億元,而主營業務成本達到24億。虧才是常態,不虧才是意外。
【退市後怎麼辦?】
根據恆大淘寶2020年半年報,該足球俱樂部第一大股東為恆大地產集團,佔總股本56.71%,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佔總股本37.81%。
據披露,恆大淘寶主動從新三板退市,或與恆大淘寶轉變發展戰略有關。
一方面,恆大淘寶致力於「年輕化」,更加強化足校青少年球員培養,加速推進俱樂部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在2020年俱樂部管理會議上,恆大老闆許家印進一步強調了「年輕化戰」:最近兩三年,俱樂部在年輕化建設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新老交替完成得非常好。這也是為了俱樂部長遠的戰略發展需要。我們一定要再接再厲,對年輕球員更進一步加大力度培養。
同時,恆大足校加強對青少年球員培養。據了解,從2018年開始,恆大足校全面實施「全精英、全免費」培養模式,每年凈投入超1億元。
另一方面,恆大在足球領域更加註重投入足球基礎設施建設,其中,世界規模最大的廣州恆大足球場已於2020年4月開工建設,今年還全新啟用世界一流的恆大俱樂部訓練基地。
【大牌觀點:國內足球俱樂部盈利渠道開發還不夠完善】
前瞻產業研究院指出,在足球產業價值鏈上,最具價值的就是足球俱樂部。足球俱樂部組成賽事聯盟,通過銷售賽事門票、售賣轉播權、衍生品的開發授權、贊助商贊助等多種方式來實現經濟效益,未來發展空間還很大。
不過,目前我國足球俱樂部的盈利渠道開發還不夠完善,基本處於虧損狀態。另外,球員薪資水平過高,也拖累了俱樂部的發展。
國外發展較為成熟的足球俱樂部的收入中,主要包括商業開發、比賽日收入以及電視轉播收入。而國內足球俱樂部的主要收入來源則是商業收入(贊助費),佔比高達60%左右,其次是球員轉會收入(10%左右)和門票收入(6%左右),電視轉播權收入僅占營收的1%左右。
「我國體育賽事產業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目前產業發展的最大驅動力在於國家頂層政策的強力助推,產業自身發展動力還需要進一步自我完善。」經濟領域觀察人士韓軍認為,目前競賽表演業格局中,門票和衍生品銷售只佔很小比例,即便是頂尖的足球、籃球俱樂部,靠體育本體產業能夠盈利的例子鳳毛麟角,主要是母公司注資、尋求體育的廣告效應。
(想了解更多,可關注微信公眾號「大牌場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