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夏天只能靠吹空調、吃冰棍、喝冷飲來給身體降溫嗎?其實不然!中醫卻建議:天氣越熱,越要「趁熱打鐵」——喝熱茶、晒晒背、泡泡腳……這些看似「矛盾」的做法,實則蘊含著中醫的養生智慧。學會用「以熱制熱」的養生妙招,還能有效逼出體內寒氣。
為什麼夏天要「熱養生」?
夏日天氣已經夠熱了,還要「熱養生」,這不是火上澆油嗎?其實,這看似矛盾的養生理念實則蘊含中醫智慧。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中醫師黃穗平2025年在醫院微信公號刊文提示,《黃帝內經》強調「春夏養陽」。因此,夏季防寒護陽,有時比防暑更為重要。
1. 夏季陽氣在表,內里易虛寒
黃穗平醫生介紹,夏日天氣炎熱,陽氣升發。人體出汗多,身體的陽氣也同時隨着向外擴散,體內陽氣就會出現虛耗。人體就像地窖或者水井,夏天的體內溫度要比冬天低,人體形成「外熱內寒」的特殊狀態。
2. 日常貪涼過度,寒邪易入侵
黃穗平醫生表示,夏季炎熱,人體毛孔開泄,本為散熱。但過度依賴空調、貪食冷飲、穿着單薄等現代生活習慣,使寒邪更易乘虛而入。這些行為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從表淺的風寒感冒,到深層的脾胃虛寒,表現為畏寒乏力、食慾減退、腹脹腹瀉等癥狀。
健康時報圖
3. 驅寒濕固根本,能預防冬病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張星2023年在醫院微信公號刊文指出,根據「春夏養陽」原則,夏季正是養陽祛寒、治已病、防未病的好時機。適當通過一些內服補陽食物或外用辛溫通陽來調整人體陰陽,驅除人體陰寒、寒濕的舊疾,預防秋冬由於天氣寒冷,而誘發疾病的複發。
4. 用溫和的方式,加強新陳代謝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主管中藥師詹慧瑜2025年在醫院微信公號刊文介紹,以熱制熱,並非要在炎熱的夏日去追求高溫,而是通過一些比較溫和的方式,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加強新陳代謝,把體內的熱量帶出體外,從而使人感覺舒適和清爽。
記住8個「以熱制熱」養生妙招
整理了8個簡單易行的「以熱制熱」養生妙招,趕緊收藏,現在就用起來。
1. 溫水洗澡更解熱
山西省中醫院中藥方劑研究所主管藥師郭丁丁2024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夏天用冷水洗澡、擦汗,會使皮膚毛細血管收縮,反而覺得更熱。建議選擇與體溫相近的水溫,約35℃~37℃,適度刺激皮膚血管擴張,有利於機體散發熱量,比冷水的降溫效果更明顯,也更健康。
2. 熱茶更利於散熱
夏季飲用熱茶是中醫推薦的養生之道。《本草綱目》中提到:「茶苦而寒,最能降火。」茶葉中的茶鹼成分有利尿作用,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帶走身體的一些熱量。同時,熱茶能刺激毛細血管舒張,使毛孔張開,促進汗腺分泌,有利於散熱降溫。
3. 溫性調料暖腸胃
夏季陽氣浮散在外,體內虛寒,適量吃生薑有助於溫中散寒,此外,肉桂、茴香等溫性調味料,夏季可稍微多放一點。羊肉、牛肉等熱性的肉類也可以溫陽散寒,尤其適合夏季手腳冰涼、氣血不足的人。有牙痛等上火癥狀以及體質偏熱的人忌食。
4. 熱粥消暑又潤燥
夏季濕暑交加的環境往往讓人沒有食慾,這時可以自制養生熱粥,解暑生津,調養脾胃。山藥、蓮子、百合、薏苡仁、綠豆等都是不錯的食材。可以根據個人喜好,選擇2~3種食材與粥同煮,如薏苡仁紅豆粥、百合蓮子粥、綠豆荷葉粥等。
健康時報圖
5. 適當運動更排汗
夏天運動可以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並且有助發汗。夏天宜「以汗制汗」,而運動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鍛煉還可以加強熱適應,提高調節體溫的能力,預防中暑以及一些常見的熱症。但不要選擇太陽最毒的時段,以免大汗淋漓而傷氣血。一般建議在早上選擇慢跑、打太極、跳操等不太劇烈的運動方式。
6. 泡腳暖身固陽氣
山西省中醫院腫瘤三科護士趙沁芳2025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夏至,陽氣聚集於體表,臟腑反而寒涼。睡前可用40℃艾草水泡腳15分鐘,微微出汗,就像是用繩索將「遊離」的陽氣拉回體內,有效緩解手腳冰涼、腸胃虛寒等症。
健康時報圖
7. 曬背補陽驅寒氣
在清晨或傍晚(避開正午時段),背對太陽曬後背,重點照射大椎穴(低頭時,頸後最突出的骨頭下方凹陷處)至命門穴(第2腰椎下方凹陷處),猶如為身體接入「太陽能充電器」。曬後飲一杯溫水,驅散體內寒氣。不過,陰虛火旺者要少曬。
8. 穿衣不露腰與腹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中西醫結合婦科主任醫師王文君2022年在醫院微信公號刊文指出,中醫把肚臍稱為「神闕」,是腹部最薄弱的部位,不適宜任其「暴露」。因此不建議經常着露臍裝或上衣過短,尤其是在吹風扇時或空調房中。
最後,「以熱制熱」的養生智慧,確實能助我們在夏日護陽氣、驅寒濕,但也要注意適度!炎炎夏日,及時補充水分,選擇清晨或傍晚進行適度活動,並密切留意身體感受。避免長時間高溫暴晒或劇烈運動,以防中暑發生。健康過夏,也需在「熱養」與「防暑」間找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