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紅網】

為患者實施手術。
紅網時刻新聞通訊員 鄢婷 肖會玲 婁底報道
近日,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團隊成功運用隧道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TD)為一名乙狀結腸早癌患者實施微創治療。此項技術的開展,填補了婁底市該領域的空白,為提升內鏡微創治療水平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62歲的王女士平素身體健康,無任何胃腸道不適癥狀。10餘天前,她在參加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承辦的免費「五癌篩查」公益活動時,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腫物,病理檢查確診為黏膜內癌。確診後,王女士立即前往婁底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就診。
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翠接診後,與科室主任李泓俊對病情進行深入分析,在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後,決定採用隧道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TD)進行治療。
「隧道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在傳統ESD技術基礎上的創新改良。」李翠介紹,該技術適用於環周型病變,通過建立黏膜下隧道進行精準剝離,既能確保完整切除病變,又可實現切緣的精確評估。與傳統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費用低等優勢,患者術後無需接受放化療。

指導患者出院注意事項。
經過周密的術前檢查和多學科評估,在麻醉手術科的密切配合下,消化內科團隊成功為患者實施了手術。術中探查發現,患者乙狀結腸距肛門25厘米處有一個5cm×5cm的腫瘤。手術團隊採用ESD建立操作隧道,沿黏膜下層向口側精準分離,完整剝離腫瘤組織並順利取出。整個手術過程操作精準,創面處理乾淨,術中幾乎無出血,患者全程無不適反應。
「沒想到手術這麼順利,完全沒有痛苦的感覺。」術後第3天,王女士已能進食流質飲食並自主活動,現已康復出院。
李泓俊表示,隨着生活方式改變,消化道腫瘤發病率持續攀升。早期消化道腫瘤經內鏡微創治療後,患者5年生存率與健康人群相當,且免除了放化療之苦。但由於早期病變往往沒有明顯癥狀,多數患者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因此,建議40歲以上人群定期進行胃腸鏡檢查,這是發現早期病變的最有效手段。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