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第醫線|骨科手術機械人上崗,換關節邁入「毫米級導航」時代

2025年05月27日19:20:17 健康 2261

新民·第醫線|骨科手術機械人上崗,換關節邁入「毫米級導航」時代 - 天天要聞

新民·第醫線|骨科手術機械人上崗,換關節邁入「毫米級導航」時代 - 天天要聞

日前,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手術室里,一場精密的「人機協作」正在進行:該院骨科主任范永前操作mako手術機械人,3d重建的患者骨盆模型隨之旋轉,屏幕實時顯示着假體植入角度——0.1毫米的精度刻度線在熒光屏上閃爍,彷彿手術台上的「北斗導航」,正為這台髖關節置換手術規划著毫米級的精準路徑。

毫米級精度破解「長短腿」難題

患者是82歲的王老先生,不久前因突發腦梗跌倒,導致左側股骨頸骨折,在接受內科治療病情穩定後,轉至骨科想做左側髖關節置換手術。進入手術室前,他心中仍有些擔心。原來,在十多年前他同樣因骨折接受過右側髖關節置換,害怕雙腿不等長帶來不便。

范永前告訴王老先生,針對他的情況,術前已經過多輪討論,決定在mako機械人輔助下進行髖關節置換術,通過耐心的術前溝通,打消了他的顧慮。

當天,在mako機械人的精準輔助下,范永前主任團隊順利完成手術。它在截骨時能自動避開重要血管,沿着術前規劃的毫米級軌跡精準切割。當金屬假體與髖臼完美貼合的瞬間,手術室屏幕上的雙下肢長度對比線終於完全對齊。這意味着困擾王老先生的「長短腿」隱患,在機械人的精準計算中徹底消除。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跌倒的常見結局。隨着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在衰弱與骨質疏鬆的雙重打擊下,骨折風險愈發增加。股骨頸骨折是較常見的髖部骨折類型,對於預期壽命較長且耐受的患者而言,施行髖關節置換術是標準治療。

新民·第醫線|骨科手術機械人上崗,換關節邁入「毫米級導航」時代 - 天天要聞

這個被稱為骨科「達芬奇」的智能設備,自2006年第一代系統上市以來,獲得來自全球骨科醫生的認可,2018年進入我國。mako的「起點」非常高,其所有參數精確到0.1毫米和0.1度,較常規手術精確度的1至5毫米有顯著提升;同時,在術中能實現毫米級精確截骨控制和制動巡航截骨保護。

「運用mako機械人,可以在術前對患者骨缺損進行模擬填充和固定的規劃;術中實時軌跡引導,並通過骨盆的動態建模與姿勢模擬,預測術後關節活動範圍和潛在風險。」范永前說。

0.1毫米誤差下的關節重生

75歲的方先生膝關節疼了十年,每走100米左右就不得不停下休息。本該是美好的退休生活,他被迫長期居家。在范永前主任門診就診後,查體示雙膝內翻屈曲攣縮,右膝腫脹,內側關節間隙壓痛。影像學檢查提示右膝關節為夏柯氏(charcot)關節病。患者決定入院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

夏柯氏關節病是一種具有骨破壞性的關節病,病灶累及範圍較大。范永前主任團隊決定使用加長的膝關節翻修假體對患者進行初次關節置換。術前通過ct構建病變及周圍解剖結構的三維模型進行尺寸規劃和定位,確保假體精準放置,動態觀察關節平衡度,最大限度減少誤差範圍。

相較於傳統手術中醫生需要依賴經驗「目測」定位,mako系統則能通過三維建模技術,為患者生成專屬的「數字化模型」。手術中,在機械人輔助下,翻修假體的安裝和截骨誤差能控制在0.1毫米以內。

術後第一周,方先生穿着運動鞋在病房行走時驚嘆:「都沒覺得痛!」這讓家屬和醫護人員都十分欣慰。家屬拍攝的術後雙下肢全長片對比顯示,曾經嚴重內翻的膝關節已恢復正常力學軸線。

關節置換手術的顛覆性變革

在傳統關節置換術中,醫生需要依靠x光片和手感,「毛估估」判斷假體位置,即便再厲害的醫生,截骨誤差的存在也在所難免。而mako機械人帶來的變革,在於構建了「術前規劃—術中導航—術後評估」的全流程數字閉環:通過ai算法模擬200種不同體位的關節活動,提前預判假體植入後的運動風險;術中動態追蹤骨盆姿態,實時調整截骨角度;甚至能精確計算出每側臀部肌肉的張力平衡,從根本上避免「長短腿」的發生。

新民·第醫線|骨科手術機械人上崗,換關節邁入「毫米級導航」時代 - 天天要聞

范永前主任解釋道,在關節外科領域,膝關節和髖關節翻修術都屬於操作複雜程度較高的術式。面對假體鬆動、感染、假體周圍骨折以及不同程度的骨溶解和骨缺損,需要在術前進行完備的檢查和評估,並採用個性化治療策略。這對術者經驗和技術是非常大的考驗。因此,醫生在mako機械人輔助下行翻修術可降低術中的不確定性,提高複雜操作的精準度,為人工關節置換保駕護航。

新民·第醫線|骨科手術機械人上崗,換關節邁入「毫米級導航」時代 - 天天要聞

自今年3月開機以來,華東醫院已完成 20多例機械人輔助手術。范永前說,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今天,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因關節疾病面臨行動不便,華東醫院骨科團隊正藉助這台「毫米級導航儀」,為患者鋪就更安全的康復之路。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直播大醫生:從「骨」開始 守護「髖」健康 - 天天要聞

直播大醫生:從「骨」開始 守護「髖」健康

骨折,是很多人在生活中可能遭遇的問題,但有一種骨折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它對老年人的生命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什麼是「人生最後一次骨折」?為什麼它如此危險?如何預防和應對這種骨折呢?健康難題,直播大醫生為您一一破解。5月30日下午3點,石家莊市人民醫院創傷中心副主任曹斌與您相約石家莊市人民醫院融媒體...
端午將至,粽子美味莫貪多 - 天天要聞

端午將至,粽子美味莫貪多

文字/視頻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春祥 通訊員 熊靜隨着端午節臨近,軟糯香甜的粽子成為家家戶戶餐桌上的主角。長沙市第三醫院(湖南大學附屬長沙醫院)老年病科十三病室副主任余慧提醒,粽子雖美味,但食用不當,可能給身體健康帶來諸多隱患,老年人更需
中高考在即,中醫妙方助考生緩解身心壓力 - 天天要聞

中高考在即,中醫妙方助考生緩解身心壓力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春祥 通訊員楊琦 朱文青中高考季即將到來,廣大考生們進入緊張的衝刺階段,不少學生因壓力大出現焦慮、失眠、用腦過度、疲勞等身心不適。長沙市中心醫院兒童中醫門診專家建議,不妨試試針灸、頭療、刮痧、葯枕及中藥調理等傳統療法,
走進社區的義診,聚焦您的足部健康! - 天天要聞

走進社區的義診,聚焦您的足部健康!

湖南日報5月29日訊(文字/視頻 全媒體記者 周倜 通訊員 吳清怡)每年5月29日,是全國愛足日。當日,湖南省人民醫院骨科醫學中心手足顯微外科團隊走進長沙市五里牌社區,開展主題義診,為市民送上專業的足部健康關懷,幫助更多百姓了解自身足部健康
張滌:坐診30年,要做一個「民」醫 - 天天要聞

張滌:坐診30年,要做一個「民」醫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倜 通訊員 肖君臻 王鑫「六一」國際兒童節即將到來,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童醫學中心的診區比平日更加繁忙。5月29日早上7點多,張滌的診室外已坐滿了懷抱孩子的家長。
首屆問止不小私塾「兒童中醫冬令營」閉幕,助力兒童走進中醫世界 - 天天要聞

首屆問止不小私塾「兒童中醫冬令營」閉幕,助力兒童走進中醫世界

近日,首屆不小私塾兒童中醫冬令營在2024年12月28日、29日的深圳,2025年1月11日、12日的北京圓滿落幕。不小私塾是由問止中醫發起的面向10至15歲青少年的免費中醫教育項目。該項目旨在通過系統化傳授中醫知識,為未來中醫領域培養幼苗,助力中醫文化的復興。問止不小私塾的理念是:為未來中醫留火種,為百世中醫育人才。此...
震撼!「不要學醫」登上熱搜,73%醫生後悔學醫 - 天天要聞

震撼!「不要學醫」登上熱搜,73%醫生後悔學醫

隨着2025年高考的臨近,近期「不要學醫」這一話題意外地登上了熱搜榜。眾多醫生和家長明確表達了反對學醫的立場,其中不乏尖銳的批評聲。山東一家三級甲等醫院的外科副主任醫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髮出警告:慎重選擇醫學專業。
諺語「過了芒種節,夫妻各自歇」今天我們還要遵守嗎? - 天天要聞

諺語「過了芒種節,夫妻各自歇」今天我們還要遵守嗎?

「過了芒種節,夫妻各自歇」是一句反映農忙時節的諺語,這句話的意思是芒種節氣後夫妻短暫分床睡覺,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句話,這句諺語還適用於我們當代生活嗎?一、千年農諺的起源明代的《農政全書》里提到的「過了芒種節,夫妻各自歇」這一諺語,最早可追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