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半月談內部版》2025年第4期內容
在春暖花開的好時節,不少人卻因為擔心花粉過敏、感冒發燒而不敢出戶踏青,並將其歸咎於自身免疫力不足,認為增強免疫力就可以避免這些問題。但過敏的「元兇」真的是免疫力不足嗎?免疫力是越強越好嗎?
免疫系統「反應過度」惹的禍
人體的免疫系統有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皮膚和黏膜,阻擋外界病菌入侵;第二道是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及時識別和吞噬可能有害的物質;第三道則是能夠精準「鎖定」有害物質的抗體和t細胞等。
過敏的原因並非免疫力不足,而是免疫失衡後的代償激活。北京朝陽醫院主任醫師李先亮向半月談記者形象地解釋,春天的花粉,原本是無害的「路人」,有些人的免疫系統卻把它當作入侵者,觸發了免疫反應。當花粉吸入呼吸道或接觸眼睛、鼻黏膜時,免疫系統立刻拉響「警報」,肥大細胞和抗體等開始工作,並釋放出組織胺等化學物質,最終引發劇烈的過敏反應,表現為鼻癢、打噴嚏、流淚,甚至皮膚瘙癢等不適癥狀。
所以,春天的過敏,不是因為花粉「變壞了」,也不是免疫力低下了,而主要是免疫系統「反應過度」,把好人當成了壞人。李先亮認為,在這個過敏高發的季節,做好防護、減少接觸過敏原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讓免疫系統不過度「緊張」,才能更好地呵護我們的健康。
影響健康的根本因素是不良生活習慣和精神情緒的負面壓力,長期下去會導致免疫力的失衡,免疫力失衡會引起低度慢性炎症反應,持續一段時間後,會導致各個臟器的疾病發展。
免疫系統的平衡之道
許多人認為免疫力越高越好,這種認識其實存在誤區。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博士生導師殷惠軍在接受半月談記者採訪時指出,從中醫角度,「營衛之氣」(與西醫「免疫力」概念大略相似)講究的是平衡,而非無限制增強。從西醫角度,免疫力太低,身體會缺乏自我防禦,容易感染病毒和細菌,甚至導致嚴重病變;免疫力過高,則可能引發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紅斑狼瘡和風濕性關節炎,甚至慢性炎症,也要高度警惕。
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學院的免疫學家在2024年11月的一次研討活動中強調,健康的免疫系統不需要被「提升」,而是需要保持完美的平衡。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過敏、自身免疫疾病或慢性炎症,免疫反應過弱則可能導致疾病或感染。
現代西醫和中醫都從不同側面闡明:在免疫力管理方面,平衡是關鍵。如果發現免疫功能失衡,必要時可以在醫生指導下藉助專業的免疫調節手段來修復免疫系統,或者用中醫進行養護調理。例如,溫補養血、活血化瘀的方法特別適合慢性炎症患者,還可以配合針灸、葯膳等方式來促進免疫平衡。
殷惠軍向半月談記者表示,中醫講究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狀態,這其實是維護免疫力的基礎。免疫力的強弱,與季節變化、情緒波動密切相關。「比如,春季氣候多變,適當『春捂』可以避免風寒的侵襲,從而減少疾病的發生;而充足睡眠和情緒調節有助於養血益氣,提升正氣,也就是增強免疫力。」
李先亮特別提到,隨着精準的免疫力評估方法和免疫力評分體系的完善,基於免疫力的檢測和評分,可以實現「免疫健康三級管理體系」。從免疫的角度,實現健康的升維管理。「我們用經過免疫力驗證的產品,如常見的胸腺肽素等,可以精準地修復和調節免疫系統,在免疫低下和免疫過度之間找到合理平衡點。」李先亮說。
免疫力管理「私人定製」還會遠嗎
2023年8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啟動了「免疫力數字解碼」重大研究計劃。這個計劃旨在從科學角度深入研究免疫力的影響因素,幫助人們破解免疫力的「密碼」,讓免疫力「看得見」「測得到」,從而改善健康、預防疾病。

這個項目的目標之一,是弄清楚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具體因素會影響我們的免疫力。比如,熬夜會不會降低免疫力?適度或過量運動對免疫系統的作用有何不同?飲食中的某些營養成分,比如維生素、蛋白質,對免疫系統恢復或增強有什麼機理?
現代科學實驗成果和傳統健康管理經驗,將逐步成為指導國民健康的重要依據,助力實現免疫力健康,做到健康關口前移,從疾病治療轉向疾病的預防。與此同時,找到適合自己的免疫力管理方式至關重要,通過科學的免疫力調控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控健康。
隨着科技的發展,未來我們可能會擁有「私人定製」的免疫力管理方案,這是健康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必然趨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已提出,要堅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推動中西醫並重的整體健康服務模式。現代數據技術與傳統醫學智慧結合,為個人免疫力管理帶來了全新的可能。
一方面,將個人健康數據與海量臨床研究信息進行整合;另一方面,將中醫傳統的養生智慧,如經絡調理、葯膳和四季養生理念,與現代科技的精準數據分析相結合,同時參考氣候變化、地域環境、職業、心理等因素,為每個人制定個性化的免疫力管理方案。這不僅能讓免疫系統「缺啥補啥,精準調節」,還可以避免自行盲目嘗試各種所謂的營養保健品或養生功法所帶來的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