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爺一直覺得粗糧才是真正的「養胃聖品」,覺得精製的主食太過溫吞,反而不能激發胃的消化活力。聽信了老友的推薦,他每天早晨都準時用玉米磨成面,熬上一大碗熱騰騰的玉米面粥。看着那金黃色的粥在碗中蒸騰,他心裏美滋滋地認為,自己找到了養胃的秘訣。哪知沒過幾天,李大爺就感到胃裡陣陣刺痛,飯後還時不時冒起酸水來。急忙趕到醫院檢查後,醫生耐心解釋說:「雖然玉米本身營養豐富,但經過磨粉煮粥後,原有的粗糙纖維被破壞,澱粉迅速溶出,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上粥溫較高,這樣的食物對本就敏感的胃黏膜來說,無異於火上澆油。」李大爺聽後直搖頭,才明白原來自己精心熬制的「健康粥」竟成了引發胃痛的「定時炸彈」。
接着是退休教師王奶奶的遭遇。王奶奶一向崇尚天然養生,聽說山藥具有健脾養胃的奇效,就把它當成了每日的主食。每天蒸上兩三根鐵棍山藥,滿盤端上桌,她吃得不亦樂乎,還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這養胃法門絕不會出錯。沒想到,沒過多久,她便開始頻繁出現飯後反酸、胃脹滿的現象,甚至連平日最愛的散步都提不起精神。醫生查過後指出:「山藥雖然好,但它畢竟是高澱粉類食物,大量攝入會使胃液分泌異常活躍;此外,山藥中的草酸和黏液質在消化過程中也容易對胃壁形成刺激,久而久之就可能加重胃炎癥狀。」在醫生的建議下,王奶奶不得不放下那心愛的山藥,轉而選擇溫和易消化的食物,經過調理,胃部才逐漸恢復正常。
再來看看張先生的經歷。張先生平時胃口極好,尤其偏愛馬鈴薯燉菜,覺得馬鈴薯既是蔬菜又能飽腹,便習慣把馬鈴薯當成主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到飯點,張先生總是不自覺地多吃幾塊馬鈴薯,心想這樣不僅營養,還能省去不少主食。結果,連續幾個月下來,他不僅常感到胃部沉重、脹氣,連消化都變得遲緩。醫生經過細緻詢問後解釋道:「馬鈴薯燉菜看似平常,但經過長時間燉煮,其澱粉經過糊化後極易被胃液迅速分解,引發胃酸過量分泌;而且,燉菜中往往還混入較多的油脂和調味料,這樣一來,就給本就脆弱的胃帶來了雙重負擔。」張先生聽後大為懊悔,直呼再也不敢把馬鈴薯當作主食了。
最後說說餐飲師傅趙大哥的體會。趙大哥自從開了家小餐館,忙裡偷閒時總會自己下廚做點小吃。最拿手的便是各種炒制的粉絲、米粉,他覺得這類「粉食」不僅做法簡單,而且口感細膩,似乎根本不算正宗的主食,隨意炒炒就能解決一餐。久而久之,他發現自己開始頻頻出現飯後灼熱、胃部不適的癥狀。檢查後發現,趙大哥的胃黏膜已有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伴有輕微的胃酸反流。醫生分析後指出:「粉類食物在加工過程中經過反覆炒制,容易吸附大量油脂和調味料,再加上其質地細膩、易於迅速消化,會在短時間內導致胃酸分泌猛增,長期如此對胃部無疑是極大的刺激。」趙大哥聽了醫生的解釋,也不得不調整飲食習慣。
春天來了,食慾大開固然正常,但對於胃病患者來說,主食的選擇一定要格外謹慎。不要光聽那些看似合理的養胃說法,而忽略了食物加工後的真實面目。玉米面粥、山藥、馬鈴薯燉菜和炒粉類食品,雖然各有營養,但在實際攝入過程中,卻往往因加工方式和快速消化帶來的刺激,使得胃酸暴增,加重胃部負擔。相比之下,傳統的饅頭因其製作工藝簡單、溫度適中,能夠緩慢釋放能量,更符合胃部溫和消化的需求,成了不少醫生力薦的「養胃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