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必須掌握的急救知識 避開九大生命陷阱

2025年04月05日09:00:34 健康 2231

年輕人必須掌握的急救知識 避開九大生命陷阱 - 天天要聞

在智能手機、智能手環充斥生活的今天,年輕人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健康」。然而,筆者在急救一線工作中發現,不少年輕人因自救互救誤區陷入「生命陷阱」。過度依賴科技工具、混淆傳統與現代急救方法、低估身體信號等問題,正在讓年輕人付出慘痛代價。

本文通過9個真實案例與科學分析,揭示年輕人最易忽視的生命危機,並提供實用應對策略。掌握這些知識,或許能在關鍵時刻挽救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陷阱一:智能設備有時會造成虛假安全感

真實案例:25歲程序員李君深夜加班時突感心慌胸悶,智能手環顯示心率140次/分鐘,卻標註為「壓力預警」。於是他喝了能量飲料繼續工作,最終因肺動脈栓塞險些喪命。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設備有較高的誤判率:如有調查顯示,38%的心臟異常會被識別為「焦慮」,29%的低血氧未被檢測。智能設備多用於日常監測,無法替代專業醫療設備(如心電圖機、醫用血氧儀)。

遇到數據異常,需結合血壓、體溫等其他指標綜合判斷;以身體感受為準,若感到明顯不適(如持續胸痛、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而非依賴設備提示;應確保設備傳感器清潔,定期校準,避免數據誤差。

陷阱二:別讓「忍一忍」毀掉一生

真實案例:32歲的金融分析師王銘連續工作36小時後,發生主動脈夾層(主動脈撕裂10厘米),但王銘誤判自己為腰背痛,於是自行服用止痛藥,最終延誤就醫,導致半身癱瘓。

急診科常見易被誤判的疾病有:主動脈夾層(容易被誤判為頸椎病或腰肌勞損);急性胰腺炎(容易被誤判為胃痛、胃腸炎);脊髓壓迫症(容易被誤判為腰肌勞損)。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危險疼痛有三大特徵。一是強度異常,疼痛遠超日常經驗,如「撕裂樣」劇痛;二是位置異常,如胸部腹部同時出現劇痛;三是性質異常,如伴隨冷汗、噁心、肢體麻木等癥狀。

陷阱三:健身房裡的潛在威脅

真實案例:27歲的健身教練張雙在負重練習硬拉時突發腦血管破裂,因同事誤判為「用力過猛」,延誤送醫救治,導致語言障礙後遺症。

健身是年輕人熱衷的活動,但其中隱藏的致命風險尤其需要注意,包括:憋氣訓練可使血壓瞬間飆升,可能引發眼底出血甚至血管破裂;過度負重的危險在於,脊柱承受超過800牛頓壓力時,腰椎間盤易損傷;如果健身後尿液呈「醬油色」,是橫紋肌溶解的典型信號,須立即就醫。

在健身房如果出現緊急健康問題,急救需掌握三原則:立即停止訓練、停用補劑、停止自行處理。如出現劇烈頭痛、突發背痛、尿液顏色異常,應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

陷阱四:家庭急救的代際誤區

真實案例:2歲男孩發燒,因家長用厚被子「捂汗」退燒,誘發高熱驚厥,險些造成腦損傷。

急診科常見的家庭急救誤區包括:發熱時捂汗,其容易誘發驚厥、脫水,科學的急救方法是物理降溫(溫水擦拭);扭傷後熱敷容易加重腫脹、延緩癒合,科學的做法應該是急性期冰敷;昏迷時掐人中可能導致下頜關節脫位,正確的做法是保持昏迷者呼吸道通暢。

遇到這類問題,正確的解決方案是參考最新醫學指南,共同制定家庭急救計劃,統一急救方法。用科普視頻、案例講解替代爭吵,讓長輩一起學習科學的家庭急救方法。

陷阱五:心理與生理癥狀的混淆

真實案例:23歲的應屆畢業生劉蕭,在重要面試前突感胸悶心悸、手腳發麻、呼吸困難,以為是心臟病發作。急診檢查心電圖正常,被診斷為「驚恐發作」。然而同月,他的室友出現類似癥狀後自行服用安定片,實際卻是心肌炎引起的心律異常,後來導致了永久性心臟損傷。

胸痛發生時,需要鑒別是焦慮發作還是心臟病發作。通常焦慮發作會伴隨顫抖、非現實感,癥狀多在30分鐘內緩解;而心臟疾病通常持續胸痛≥30分鐘,伴隨冷汗、瀕死感。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胸痛都需專業評估,切勿自行服用鎮靜類藥物。目前,心電圖檢查是排除心臟問題的「金標準」。

陷阱六:夜間至清晨出現的身體癥狀可能是「死亡信號」

真實案例:26歲的主播張繁凌晨突發視力喪失,她誤判癥狀是過於疲勞導致的,結果錯過視網膜動脈阻塞的90分鐘黃金救治期,導致永久失明。

夜間至清晨高風險癥狀發生時尤其要重視:23:00-01:00發生的靜息胸痛潛在的疾病有變異型心絞痛;02:00-04:00突發呼吸困難有可能是心源性肺水腫;05:00-07:00發生了晨起眩暈有可能是腦供血不足。

夜間至清晨發生的癥狀需加倍警惕,建議大家寧可多跑一趟醫院,不可錯過唯一的生機。

陷阱七:止痛藥可能掩蓋病情

真實案例:35歲的趙剛連續3天頭痛,自行服用非處方止痛藥參加重要會議。會議中他突然吐血倒地,送醫發現是藥物引起的胃出血,並伴有急性腎損傷。

大家需要了解藥物濫用的風險進程:0小時——自行服藥會掩蓋癥狀;6-18小時——器官損傷開始(如胃黏膜糜爛);24小時後——可能引發不可逆損傷。

同時,要掌握安全的用藥原則:一、非處方葯使用不超過24小時;二、記錄癥狀細節(如身體疼痛位置、疼痛發生頻率)可後續供醫生參考;三、止痛藥治標不治本,癥狀如持續,需要就醫排查病因。

陷阱八:部分短視頻信息不準確可能產生嚴重誤導

真實案例:患者吳浩在某短視頻平台上看到「心梗咳嗽自救法」視頻,信以為真,致心梗發作時延誤治療,最終造成心功能不全。

常見急救謠言如「心梗時用力咳嗽」,實際會延誤心肺復蘇的最佳時機;癲癇發作時給患者口中塞毛巾防咬舌,可能導致患者窒息。大家需要學習醫療相關信息的鑒別方法:一、查來源,看信息是否來自權威機構(如衛生健康委、三甲醫院官網);二、查日期,當下醫學知識的更新速度很快,5年前的內容可能已過時;三、查作者,看信息發佈者是否有醫學背景;四、問醫生,緊急情況直接撥打120急救電話。

陷阱九:出院≠痊癒

真實案例:29歲的徐強腦出血術後未按時複查,後發展為難治性癲癇。

心腦血管疾病等疾病急診入院的患者,出院後0-3天風險指數最高,易發生感染、二次出血;31-90天仍需關注風險,並監測藥物副作用。

目前,可以依賴的智能監測方案包括:電子藥盒+手機提醒,可避免漏服藥物;佩戴健康手環,可以監測心率、血氧等指標;定期生成健康報告,通過醫療雲平台與醫生共享數據。

需要注意的是,急救成功只是起點,12%的康復患者因中斷監測陷入二次危機,所以出院≠痊癒。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生活中,年輕人亟須建立系統的急救素養。遵循「三懂四會」原則:三懂——懂身體信號、懂緊急處置、懂科學鑒別;四會——會觀察、會報警、會自救、會互救。

生命只有一次,真正的「守護者」不是智能設備或網絡謠言,而是科學知識與冷靜的判斷。(作者系北京王府中西醫結合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為保護患者隱私,文中李君、王銘、張雙、劉蕭、張繁、趙剛、吳浩、徐強為化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踏青出遊安全指南 | 遭遇山火,這些避險技巧早掌握 - 天天要聞

踏青出遊安全指南 | 遭遇山火,這些避險技巧早掌握

來源:新華網 春季是踏青出遊的好時節,但同時也是森林火災的高發時段。當前又恰逢清明祭掃高峰,野外燒紙焚香同樣極易引發森林草原火災。為何春季火災多發?如果遭遇山火,怎樣科學逃生避險?發現火情,報警時要注意什麼?森林火災避險有哪些誤區?這些實用
匯聚愛心力量,攜手共築孤獨症兒童美好未來 - 天天要聞

匯聚愛心力量,攜手共築孤獨症兒童美好未來

近日,一場名為「新」「星」相印 愛滿蘇河的2025年世界孤獨症關愛日主題公益活動在普陀舉行。長期以來,在普陀區委統戰部的指導下,區新聯會一直十分關注「星寶」成長,通過在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會設立「星公益」專項基金、成立「星聯·心」公益咖啡吧以及開展各種星寶關愛活動等,詮釋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責任和擔當。此...
千年養生密碼:道教內丹術與中醫養生的3大核心關聯 - 天天要聞

千年養生密碼:道教內丹術與中醫養生的3大核心關聯

道教內丹術與中醫養生理論的關係,如同江河與支流的交融,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科學體系。這種關聯並非簡單的技法疊加,而是基於對人體生命規律的深刻認知,通過不同維度共同構建起東方特有的養生智慧。  從歷史淵源來看,內丹術的萌芽與
超2億人過敏,救命的方法都在這裡了! - 天天要聞

超2億人過敏,救命的方法都在這裡了!

生活在北京的溫瑩患有過敏性鼻炎多年,這個春季,她再次遭受過敏的暴擊。3月中旬,北京市的平均氣溫和日照時數都超過了去年同期,柏科花粉開始大規模釋放,通過皮膚和黏膜侵入溫瑩體內,引發她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鼻腔像被水泥封住,眼睛不停流淚,嗓子發癢
精血夠不夠,看眼睛就知道!中醫教你一招,兩個葯補精生血! - 天天要聞

精血夠不夠,看眼睛就知道!中醫教你一招,兩個葯補精生血!

現在很多人,雖然年齡不大,但是眼睛總覺得很難受,經常看一會東西就覺得很累,還會伴隨着發乾,發癢,如果你也有類似的表現,中醫告訴你:可能是你的精血不足,在向你發出求救信號「因為五臟精氣上注於目,目受血而能視」而看眼睛的表現,就能知道精血虧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