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金喆 每經編輯:陳俊傑
「第四班透析,無論患者年齡大小,都不易。」一位三甲醫院血液透析中心醫生凌晨在社交平台發了一張照片,每張病床上都躺着一位正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
對於大多數的中國終末端腎病患者來說,血液凈化是他們的「日常」,其中,有85%的患者選擇血液透析——每周去醫院2至3次、每次4小時。碎片化的治療行程讓他們很難正常工作,而歐美很多國家佔主流的腹膜透析,卻在中國「推不動」。
萬益特中國區總裁王高芳聽過和見過太多患者的故事,她非常希望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近日,王高芳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和治療可及性與患者認知不足的現狀,某種程度上都制約了腹膜透析的滲透。
萬益特中國區總裁王高芳受 訪者供圖
患者對居家透析的認知和接受度相對較低
電影《我們一起搖太陽》中,女主角凌敏就是一名尿毒症患者,她把這種每周三次、每次4個小時的血液透析稱作「無限大樂透」生活。對罹患終末期腎病的患者,目前臨床治療只有三種解決方案: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移植。但因為腎移植要求高、費用也高,透析是主要治療方式。
與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最大的優勢就是技術相對簡單,對治療場地及硬件設備依賴性小,患者可以居家透析。而且,現在的智能化設備已經可以讓患者在夜間睡覺時透析。
「我覺得腹膜透析最大的意義在於可以幫助患者更從容地回歸社會。」王高芳近日接受採訪時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血液透析需要一周跑2~3次醫院,大部分患者的生活軌跡可能都會有所變化,沒辦法工作或者遠距離出行。腹膜透析不用頻繁每周去醫院,完成一次半小時腹透後可以做自己的事,如果是夜間用自動腹膜透析設備進行腹膜透析的患者,白天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2021年學術年會上,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總醫院童俊容教授分享,我國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知曉率只有12.5%,大多數患者不可避免地進入終末期腎病而必須接受透析治療。
但行業數據顯示,中國患者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的比例大約為1:7。王高芳表示,中國現存透析患者人數居全球首位,約為100萬人,可及性和普及率仍有提升空間。在透析方式上,歐美國家的居家透析比例較高,而中國以醫院和透析中心的血液透析為主,患者對居家透析的認知和接受度相對較低。
正思考如何能讓更多患者用得上、更方便地接受腹膜透析治療
一直以來,現任國際腹膜透析學會主席、廣東省人民醫院院長余學清都在為改善我國尿毒症患者預後,全力推廣腹透技術、積累中國經驗、摸索中國模式。2020年9月18日,余學清在廣東省人民醫院建立全球首個「智慧腹膜透析中心」,希望應用5g和人工智能技術,在居家透析的情況下,加強對腹透診療過程的規範管理,改善患者預後。
但是,由於腹膜透析對患者個人素質、居家衛生條件要求高,一旦操作不規範,繼發感染等風險會大大增加,患者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此外,由於相關醫保政策將腹膜透析液認定為藥品,患者治療過程中藥品費用佔比過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腹透的推廣。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目前自動腹透機的平均價格在5萬元左右,而耗材的費用每月3000多元,這對於不少患者來說有着經濟上的壓力。現在全國共有15萬名左右的腹透病人,使用自動化腹膜透析機的比例僅占腹透病人中2%。其原因主要是硬件費用的問題,因為在國內這項治療並沒有得到廣泛的醫保覆蓋。
王高芳也說,基層醫療機構的透析能力尚待提升,城鄉之間的透析資源分佈仍存在不均衡現象。一些偏遠地區的患者每周甚至都要去外地的血透中心,有時家人還需要在醫院附近租房子,往返、陪護,要耗費家庭巨大的精力和成本。腹膜透析可以在家裡進行,減少了舟車勞頓。
「如果使用自動腹透機,患者可以在夜間邊睡覺邊透析,白天正常工作,智能化、遠程監測和設備的發展為提升透析質量提供了新的可能。」王高芳也提到,萬益特廣州工廠是萬益特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家工廠,是萬益特全球最大的腹膜透析液生產基地。作為國內外腹膜透析液生產的行業龍頭,中國患者目前能用到的大部分萬益特腹透產品已實現中國本土製造,進一步提升了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對於患者考慮的經濟成本,王高芳表示,從衛生經濟學的角度測算,腹膜透析的醫療成本更低,可以減輕患者家庭及社會的經濟壓力。萬益特也會積極響應國家醫保相關政策,在確保持續提供高質量產品前提下,以合理的價格惠及更廣泛的患者群體。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