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伍勇
1月20日,四川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快分級診療體系建設,推進緊密型醫聯體和縣城醫療衛生次中心建設,發展互聯網醫院、遠程診療和「ai+醫療」,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更好下沉共享。
聽到「分級診療」關鍵詞,四川省人大代表、德陽市政協副主席、德陽市醫療保障局局長、九三學社德陽市委會主委吳泳眼前一亮。今年,她恰好帶着一份加快推進分級診療落地見效的建議來到省兩會。
四川省人大代表吳泳
「雖然我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不強、群眾信任度低』『基層機構冷、城市醫院熱』的現象仍較為突出。」接受封面新聞記者採訪時,吳泳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挑戰:醫共體建設中
基層機構醫療服務能力短板明顯
「醫共體建設是一項綜合改革,是複雜的系統工程,綜合性強、涉及面廣。」吳泳告訴記者,縣域醫共體建設涉及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人口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的各個縣域,以及不同的醫共體組合方式,推進過程中必然有很多理念上的認識需要統一,很多個性化的問題需要創新性地加以解決,單一模式難以簡單複製。
根據四川省衛生健康委等6部門2023年9月聯合印發的《四川省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八統一」管理指導意見》,推動人員、編製、崗位、經費、管理、藥物、財務、信息「八統一」管理。
吳泳認為,這一「緊密」的體制機制實現難度較大,在機構法人獨立的前提下,人財物尚無法實現完全統一,尤其是信息化建設投入大,統一的信息系統建設難度大,成員單位「聯體不連心」的問題較為突出。
「同時,基層機構醫療服務能力短板明顯。」吳泳表示,基層機構存在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偏低,衛生技術人員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硬件設施老舊等問題,「大病看不了,小病沒有葯」的現象比較突出,病人「接不住」也「留不住」。基層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現象普遍存在。
宣傳方面,吳泳也認為目前對分級診療的宣傳不夠,群眾對分級診療的目的、意義了解不深,對轉診流程、醫保差別報銷政策知曉率不高。
建議:加快推進分級診療體系建設
核心在「強基層」
如何破解提到的這些難題?吳泳提出了幾個建議。她認為,國家衛健委已明確未來5年是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的關鍵期,應積極謀劃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強基層」加快推進分級診療體系建設將成為當前和今後醫改的「重強音」。
「因地制宜,着眼構建『以基層為導向』的整合型醫共體模式很重要。」吳泳說,要讓群眾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構建「首診在基層、大病到縣城、康復回基層」就醫格局,建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的考核和激勵機制。
此外,要強基固本,着重推行「向基層傾斜」支持政策和支付方式改革。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基層,把更多的人才、技術引向基層,切實增強基層的服務能力。在基層人才引進方面,吳泳表示應加快推進「縣聘鄉用」「鄉聘村用」辦法吸引人才。
基層醫療的重點是什麼?在吳泳看來是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所以要把握需求,着實推行「以基層為主力」的醫防融合服務。推進醫防協同,推進健康管理,推進醫養結合。
「以基層為主要載體,支持有條件的衛生院與養老機構聯合,開展醫養結合型老年護理和康復項目。」吳泳表示,這樣可以更好地滿足老齡化社會的現實需求,加快建設應對老齡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治療—康復—長期護理服務鏈和醫護康養結合一體化服務模式,實現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