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腸息肉,聽起來像是某種無關緊要的小問題,甚至有人以為它只是腸道「長痘痘」。實際上,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腸息肉是腸道內壁上多餘「長出」的組織增生,有些確實沒什麼威脅,但有些則像一顆定時炸彈,稍不注意就可能惡變成腸癌。
全世界範圍內,每年都有超過150萬新確診的結直腸癌患者,而大多數腸癌的起點,正是那些早期被忽視的腸息肉。
但問題是,腸息肉早期並沒有很明確的癥狀。很多人可能毫無感覺,只是在體檢或腸鏡檢查中偶然發現。
然而,機智的身體並不會讓這些「小麻煩」毫無蹤跡地藏身。即便它不直接鬧騰,身體的其他部位可能會間接發出求救信號,提醒你腸道出了問題。
以下就從科學角度出發,揭示3個可能暗示腸道息肉的身體部位,它們各有獨特的表達方式,耐心解讀或許能讓你提前識別風險。
1. 腹部:疼痛和脹氣是腸息肉的「影子信號」
腸道有息肉,腹部自然是最直接的「反饋中心」。不過,腸息肉本身並不會像胃炎那樣疼痛難忍,它更多是通過腹脹、隱隱作痛等「低調」的方式提醒你。
尤其是腸息肉長得較多、較大,或者靠近腸道狹窄處時,更容易引發局部腸壁的刺激或梗阻。
從科學上講,腸息肉對腹部的影響與腸道蠕動密切相關。
健康的腸道像一條「高速公路」,食物殘渣在消化酶和腸道菌群的配合下快速前行,而息肉的存在就像「交通障礙」,可能使腸道通行變得不那麼順暢。
長期來看,這種局部阻礙不僅會導致食物殘渣堆積發酵,產生氣體引發脹氣,還可能造成輕微的腸痙攣,表現為腹部隱痛。
有研究指出,在50歲以上的患者中,超過35%有不同程度的腸息肉,而這些患者中近一半在早期曾報告過腹脹或間歇性腹痛的癥狀。
不過,由於這種疼痛多為輕微的不規則疼痛,常被誤以為是普通消化不良,導致很多人未能及時就醫。
需要注意的是,腹部疼痛若伴隨排便習慣改變或便秘加重,就更需要引起警惕。
尤其是那些長期不規律的腹部隱痛,很可能是腸道息肉逐漸增大甚至惡化的信號。如果忽視這種早期警告,後果可能比想像中更嚴重。
2. 排便:糞便的「語言」藏着息肉的秘密
說到腸道問題,排便習慣顯然是一個不能忽視的重要線索。腸道息肉雖然「長在腸子里」,卻會對糞便的外觀和排便的順暢程度產生明顯影響。
可以說,糞便是腸道健康的「晴雨表」,它的變化或許比腹痛更早泄露息肉的存在。
首先,腸息肉會影響腸道的管腔通暢性。
小型息肉可能不會明顯阻礙糞便通過,但較大的息肉,尤其是靠近直腸或降結腸部位的息肉,可能會導致糞便變細,甚至出現「鉛筆狀糞便」。
這是因為腸腔被息肉部分佔據,導致糞便成型過程中受到擠壓。
其次,腸息肉對糞便的顏色也有潛在影響。當息肉較大或表面血管豐富時,容易在排便過程中摩擦出血。
如果出血量少,血液混在糞便里不容易被肉眼察覺,糞便可能呈暗紅色或黑色;如果出血較多,則可能在排便後發現鮮紅色血跡。
這種情況常被誤認為是痔瘡,但實際上,直腸和結腸息肉也是導致便血的重要原因。
一項針對20萬名40歲以上人群的大規模篩查研究發現,約20%的腸息肉患者在確診前曾有排便習慣的改變,而這些人中大約三分之一報告過便血癥狀。
然而,便血也可能是腸癌的早期表現,因此,無論便血量多還是少,都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3. 背部:下腰痛可能是息肉的「遠程預警」
背部疼痛,尤其是下腰部的酸痛,乍一聽和腸道息肉毫不沾邊,但實際上,這種「遠程關聯」可能更具警示意義。
原因在於,腸道內壁的息肉一旦增大或數量增多,會對鄰近組織和神經產生一定的壓迫,尤其是靠近乙狀結腸和直腸的息肉,可能通過「牽連作用」引發下腰部的不適。
從解剖學上看,腸道和腰部共享部分神經網絡。
當腸息肉引發局部炎症反應時,炎性因子可能通過神經信號擴散至背部,導致下腰部出現酸痛感。這種情況在慢性炎症性腸息肉患者中更為常見。
此外,腸息肉如果發展為更嚴重的病變,例如腸梗阻或腫瘤擴散,也可能間接引起腰背部疼痛。
一些研究還指出,腸道內的微小感染或炎症反應可能導致全身性免疫激活,這種免疫反應也可能引發下腰痛。
一項涵蓋5000名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近8%的腸息肉患者在確診前曾報告過不明原因的下腰痛,且這些患者中約20%最終被確診為較大的乙狀結腸或直腸息肉。
儘管下腰痛的成因複雜,可能與勞損、骨質疏鬆等多種因素有關,但如果疼痛持續且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同時伴隨排便異常,最好儘早進行腸道檢查。
哪些生活習慣會增加腸息肉的發生風險?
腸息肉的形成並非無緣無故,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生活方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不注意調整,腸息肉的發生風險可能顯著增加。
以下是幾個主要的生活習慣與腸息肉的關聯:
高脂飲食:長期攝入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增加息肉的形成概率。一些研究表明,西方飲食模式(高脂肪、低纖維)與結直腸息肉的發生密切相關。
缺乏運動:久坐不動會減緩腸道蠕動,延長食物殘渣在腸道中的停留時間,增加有害物質對腸壁的刺激。
吸煙與飲酒:吸煙和酗酒會對腸道粘膜造成直接損害,增加炎症反應,從而為息肉的形成提供「溫床」。
缺乏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稀釋有害物質的濃度。如果飲食中過多精製糖類和加工食品,而缺乏全穀物、水果和蔬菜,腸息肉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家族遺傳:部分腸息肉與遺傳有關,家族中有息肉或結直腸癌病史的人,患病風險更高。
通過改變這些不良習慣,結合定期篩查,可以顯著降低腸息肉的發生率,減少其惡變為腸癌的可能性。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玫瑰]
參考資料
[1]王蕊.腸息肉患者發病影響因素病例對照研究,華南預防醫學,2024-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