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及截圖,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識,請知悉。
隨着冷空氣大軍浩浩蕩蕩地席捲大地,街上行人不約而同地裹上了厚重的羽絨服和圍巾。
而此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內心往往是五味雜陳的:寒風一吹,關節像是被凍住了一樣,僵硬、腫脹、疼痛齊齊到位,恨不得把自己塞進一個大暖爐里才踏實。
關節這個「任性」的部位似乎跟冷空氣有深仇大恨,天氣稍微一降溫,它就忍不住給你來點「小顏色」看看。
然而,這一切的背後,除了寒冷本身,還有一些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壞習慣在「暗中作祟」,加速了關節的不適感。
如果你是類風濕患者,還放任這三大壞習慣肆意「折騰」,那關節疼痛難忍的日子恐怕會悄悄增加。
今天,就要揭開這些壞習慣的面紗,讓大家明明白白地「避坑」。
壞習慣一:喜歡冷水洗手、洗腳——看不見的「寒氣入侵」
很多人覺得,洗個手、洗個腳而已,用點冷水沒什麼大不了,稍微涼一下還能「提神醒腦」。
但對於類風濕患者來說,冷水可不是什麼「清醒劑」,而是關節的「催化劑」。
類風濕關節炎的病理機制比較複雜,通常與免疫功能異常、炎症反應有關,而寒冷環境恰好會讓這種炎症反應變本加厲。
冷水刺激皮膚後,表層的血管會迅速收縮,導致局部血液循環變差,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和滑膜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炎症就會更加嚴重。
有研究指出,類風濕患者的關節在低溫環境下,炎症因子的釋放速度明顯增加,疼痛感也會相應加重。
更令人頭疼的是,長期用冷水洗手、洗腳的人群,手指、手腕、膝蓋等關節部位的僵硬感會更加明顯,甚至早晨起床時連簡單的抓握動作都變得困難重重。
所以,類風濕患者應該把「冷水」這個壞習慣儘早戒掉,養成用溫水洗手、洗腳的習慣。
特別是在冬季,睡前泡一泡熱水腳,不僅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還能放鬆關節,緩解僵硬感。
泡腳時水溫最好控制在40-45℃之間,泡15-20分鐘即可,不需要「燙到冒汗」,溫暖適宜才是正道。
壞習慣二: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關節的「靜止懲罰」
天氣一冷,人們的活動量明顯減少,有些人喜歡窩在沙發上刷手機、追劇,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而有些人則乾脆坐着不動,甚至連伸個懶腰都覺得「好麻煩」。
殊不知,這種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的習慣,是對關節的一種「靜止懲罰」。
關節是人體最靈活的活動部位,但靈活的背後,需要肌肉、韌帶和滑膜的共同配合。
如果長時間保持同一個姿勢,關節處的血液循環就會減緩,滑膜腔內的滑液分泌減少,關節間的摩擦力增大,久而久之,僵硬、疼痛、腫脹等癥狀就會接踵而至。
特別是對於類風濕患者來說,關節本身就存在炎症,長時間「靜止」只會讓炎症加重,讓疼痛感愈發明顯。
比如,有些人早晨起床時覺得關節僵硬,就是因為睡眠時關節長時間不活動,導致血液循環變差,滑液不足。
英國的一項醫學調查顯示,類風濕患者每天長時間靜坐超過4小時的人,關節僵硬的發作頻率比正常活動者高出50%。
由此可見,適當活動對關節健康至關重要。
對於類風濕患者來說,冬天更要克服「宅家不動」的壞習慣,可以嘗試一些溫和的運動,比如關節拉伸、散步、太極拳等,保持關節的靈活性。
同時,坐着的時候記得每隔30-45分鐘就起身活動一下,伸伸腿、動動手腕,讓關節「潤滑潤滑」,才能減少僵硬感的出現。
壞習慣三:貪涼食物不忌口——從胃到關節的「冰凍反應」
都說「病從口入」,這句話放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身上同樣適用。
雖然寒冬季節,大部分人都喜歡吃熱乎乎的食物,但總有那麼一小部分人,對冷飲、雪糕、涼菜情有獨鍾,甚至覺得吃點冰涼食物能「解膩降火」。
殊不知,這種飲食習慣會讓關節炎症「雪上加霜」。
從中醫角度講,寒邪最容易通過脾胃入侵人體,而類風濕關節炎本身就屬於寒濕之症,如果貪涼食物過多,就會損傷脾胃功能,讓寒濕之氣更加旺盛,從而加重關節的疼痛和腫脹。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冰涼食物進入胃腸道後,會刺激胃腸血管收縮,導致消化功能下降,營養物質的吸收也會受到影響。
而對於類風濕患者來說,充足的營養攝入是維持身體免疫功能的關鍵,一旦脾胃受寒、營養吸收不足,免疫功能失調,炎症反應就會更加活躍,關節疼痛自然也會加重。
一項針對類風濕患者的調查顯示,75%的患者在冬季進食生冷食物後,關節不適感會明顯加重,這也從側面證明了貪涼食物的不良影響。
因此,類風濕患者在冬天一定要管住嘴,盡量避免冰冷食物,改用溫熱的食物來「暖胃養關節」。
比如,可以喝一些熱湯、熱粥,食材上多選擇溫補的食物,如紅棗、枸杞、山藥、羊肉等,這些食物不僅能補充營養,還能幫助身體驅寒暖身,讓關節舒服一些。
除了遠離生冷食物,類風濕患者在冬季還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理關節健康,比如:
補充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是免疫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適量攝入雞蛋、瘦肉、魚蝦等高蛋白食物,能夠增強身體免疫力,減少炎症反應。
增加抗氧化食物:蔬菜和水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物質,能幫助抑制關節的炎症反應,比如橙子、獼猴桃、胡蘿蔔、西藍花等。
適量攝入omega-3脂肪酸:深海魚油中的omega-3脂肪酸具有天然的抗炎作用,有助於緩解關節腫脹和疼痛,鮭魚、三文魚、亞麻籽油都是不錯的選擇。
通過合理飲食和健康生活習慣的雙管齊下,類風濕患者在冬季也能盡量減少關節疼痛的困擾,讓身體暖暖和和地度過寒冷的日子。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玫瑰]
參考資料
[1]范凱悅.基於數據挖掘淺析蔡聖朝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用藥規律,中醫臨床研究,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