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中醫三代「青蒿人」的抗瘧之路

2024年05月04日13:25:16 健康 5332

南都訊 瘧疾、艾滋病、結核,被稱為人類三大「傳染病殺手」。

「瘧疾是窮人病,我們青蒿科研團隊就是要幫助這些生活在最底層的人民。針對這種可治可防的疾病,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消除它們!」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中心主任、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宋健平說道。

從1967年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李國橋參加國家「523任務」至今,已逾半個世紀。廣中醫三代「青蒿人」前赴後繼、接續奮鬥,前往柬埔寨、越南、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國(巴新)、科摩羅、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聖普)等30多個瘧疾流行國家開展青蒿素復方快速滅源除瘧,已成為中國援外抗瘧的「國家隊」。

日前,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及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評選結果揭曉,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抗瘧援外醫療隊獲評「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抗瘧援外醫療隊獲評「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中醫三代「青蒿人」的抗瘧之路 - 天天要聞

第28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暨百場宣講啟動儀式現場圖。

「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抗瘧援外醫療隊成立於1989年,集體成員40名,35歲以下青年佔比75%,是我國目前唯一深入海外開展青蒿素防治瘧疾的援外醫療隊。」援科摩羅、巴新和多哥項目現場工作組組長李國銘告訴南都記者。

在國家和省政府的支持下,團隊傾情投身對外醫療衛生援助,積極推動有着中醫藥特色的復方青蒿素「走出去」。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紮根非洲20餘年,派員駐外200餘人次,把中醫整體診療、辨證施治的理論應用到青蒿素復方瘧疾防治領域,為保障「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民健康、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重大貢獻。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廣中醫青蒿抗瘧援外醫療隊成員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講述三代「青蒿人」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感人故事。

緣起

兩代「青蒿人」接續奮鬥 推動青蒿素走出國門

「救死扶傷,是成為醫者的動力。」轉眼間,作為廣中醫第三代「青蒿人」李國銘,已加入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抗瘧援外醫療隊超10年。回憶起當初加入團隊的初衷,他如是說道:「『只要努力堅持一下,就可以挽救很多生命』,這是我們一代又一代『青蒿人』的使命與傳承。」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中醫三代「青蒿人」的抗瘧之路 - 天天要聞

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抗瘧援外醫療隊成員,從左往右分別為舒磊、李國銘、黃新安、謝煒。

作為著名抗瘧專家、第一代「青蒿人」的代表,李國橋多年來深入瘧疾高發地區並推動青蒿素走出國門,支撐起了以廣州中醫藥抗瘧團隊為代表的、至今奮鬥在抗瘧一線的抗瘧人的精神信仰。

李國橋是最早加入國家「523項目」的中醫藥科技人員。1967年國家「523」項目啟動,中醫藥協作組在針灸和中藥兩個方向上進行探索。承擔針灸治療瘧疾研究任務的,正是李國橋帶領的團隊。

為了深入研究惡性瘧疾的發熱規律,他不惜寫下遺書「以身試瘧」,將帶有惡性瘧原蟲的病人血液兩次注入自己體內,主動感染惡性瘧疾,尋找瘧原蟲發育規律,為抗瘧藥物臨床試驗的開展奠定了基礎。為將青蒿素類藥物帶出國門,他還長年累月奔波在環境極度惡劣的東南亞、非洲等熱帶山區、農村,也應邀到多個國家講學、示範。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中醫三代「青蒿人」的抗瘧之路 - 天天要聞

巴布亞新幾內亞基里維納島項目組中方團隊在工作現場。

1997年,李國橋團隊研發的第一代青蒿素復方受到世衛組織高度重視並向全球推薦。為了讓青蒿素新葯能儘快應用於治療瘧疾,第二代「青蒿人」宋健平開始跟着李國橋奔走於世界各地,開展實地調研和臨床實驗。

2001年,宋健平被派至柬埔寨駐點,一待就是5年。當地衛生條件落後,房子是用棍子搭的,周圍到處都是臭蟲。沒有乾淨的飲用水,急性胃腸炎、腎結石以及登革熱等疾病不時折磨着他。還有被埋藏在各條路上的地雷,讓人無時不擔驚受怕。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宋健平走村串戶幫助當地進行瘧疾防治工作,目前柬埔寨也已進入世衛組織認定的預消除瘧疾國家行列。

2006年以來,團隊把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理論應用到青蒿素復方防治瘧疾領域,形成了「全民服藥、群防群治、滅瘧求本」的中國特色瘧疾防治方案,幫助科摩羅實現了瘧疾零死亡,瘧疾全年發病率下降98%,從控制瘧疾階段進入預消除階段;巴新示範區平均人群帶蟲率下降幅度超過99%,實現了瘧疾零死亡。

團隊用事實說話,徹底改變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原創葯的認識。

傳承

80後、90後活躍在前線 在消除瘧疾的道路上昂揚前進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李國橋教授等老一輩科學家為青蒿素抗瘧研究勇於獻身的科學精神和心懷人民健康的崇高品質,宋健平教授等中青年青蒿人推動青蒿素走向世界、建設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開拓奉獻精神,是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走向國際化、現代化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也一直激勵着青年一代「青蒿人」,扛起一線科研和抗瘧的大旗,擔負起消除瘧疾的重任,前赴後繼、勇攀高峰。

「老師經常跟我講三句話: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堅持再堅持,努力努力再努力。這三句話我一直記在心裏面,然後也在不斷踐行。」李國銘非常感慨地說道。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中醫三代「青蒿人」的抗瘧之路 - 天天要聞

援科摩羅、巴新和多哥項目現場工作組組長李國銘。

2007年,宋健平將抗瘧陣地轉移到科摩羅。這是個有着「月亮之國」美譽的非洲島國,然而在當地人眼裡,瘧疾曾是「帶來哭喊鬼叫的瘟鬼」,5歲以下兒童不取名字,就是因為兒童瘧疾死亡率非常高。作為第三代「青蒿人」,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中心副主任鄧長生當時只有26歲,在與妻子領證後的第3天,便跟隨宋健平搭上了去往非洲的航班。孩子出生才10天,他又回到了非洲,再回家時孩子已有8個多月大了。如今,每次動身前往非洲,一待仍是半年以上,14歲的女兒非常支持爸爸的駐外工作,覺得爸爸很了不起,總是叮囑爸爸早點回來。

同為第三代「青蒿人」,李國銘總是默默地、不計得失、不怕辛勞地奔波在他鄉的土地上,足跡遍布亞洲、非洲、大洋洲多個瘧疾肆虐國家,為清除籠罩在當地人民心中的瘧疾夢魘帶去希望。而他的愛情故事也銘刻在抗瘧援外路上。

「我與太太劉瑞媚是本科同學,她是因為我的緣故才加入團隊。我們一起出過兩次援外任務,分別是2016~2017年的多哥高原區東莫諾省項目,2019~2020年的科摩羅項目。我們在國內聚少離多,基本是在非洲援外現場留下了我們寶貴的時光。回憶兩人最浪漫的時光,就是在異國攜手抗瘧疾。」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中醫三代「青蒿人」的抗瘧之路 - 天天要聞

李國銘和劉瑞媚夫婦在科摩羅下鄉入戶調查。

從李國橋教授幫助青蒿素走出國門到宋健平教授帶領青蒿素點亮亞非大陸,再到現在的80後、90後慢慢活躍在抗瘧前線,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研究中心抗瘧團隊始終在消除瘧疾的道路上昂揚前進。

故事

用行動贏得信任 當地人早將他們看成自家人

「我們在開展瘧疾防控工作時發現,一般當地都存在政府投入不足、政策不穩定、專業知識不足,抗瘧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自2019年起,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新安三赴聖普抗擊瘧疾。他的這番總結,其實也是每個青蒿抗瘧援外醫療隊隊員都遭遇到的現實難題。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中醫三代「青蒿人」的抗瘧之路 - 天天要聞

自2019年起,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新安三赴聖普抗擊瘧疾。

然而,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開展抗瘧工作,他們都不負青春,每天起早貪黑做調查,挨家挨戶搞科普,拿着喇叭一個村一個村地喊;以「全民服藥」的方式,將抗瘧工作落實到每一個人。每到一個村莊,他們就首先帶頭服藥,讓當地人親眼看到藥物的安全性,再說服政府官員、宗教長老、村長等有威望的人跟着服藥,局面得以慢慢打開。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些舉動,讓「青蒿人」贏得了民心,當地人早將他們看成自家人。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中醫三代「青蒿人」的抗瘧之路 - 天天要聞

援巴新、科摩羅和聖普項目現場技術員舒磊。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中醫三代「青蒿人」的抗瘧之路 - 天天要聞

援科摩羅、多哥和巴新項目現場協調員謝煒。

據援科摩羅、多哥和巴新項目現場協調員謝煒回憶,2019年,多哥高原區東莫諾省瘧疾負責人adam和項目組關係很好,每天一起工作、經常一起下鄉收集衛生站瘧疾數據,工作之餘項目組常常同他一起吃飯。由於當地人收入不高,通常由中方人員買單。「有一個周末,我們突然接到他電話,本以為是有什麼急事需要處理,沒想到是他買了一隻活雞要給項目組送過來,感謝項目組這麼久以來的熱情款待。」

援巴新、科摩羅和聖普項目現場技術員舒磊也回想起,2019年他和中國援外抗瘧組張震焱博士在巴新的基里維納島開展人群帶蟲率調查。「在我們整理好物資準備返程的時候,當地村長告訴我們村民早已為我們準備了餐食一定要我們吃完再走。魚是早上村民剛剛捕撈的,米飯是村民一家一點點湊的。大家找了一塊空地、席地而坐,用着每家每戶拿出的餐具,和當地村民一起吹着晚風看着夕陽,享受着難得的用餐時光。」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中醫三代「青蒿人」的抗瘧之路 - 天天要聞

項目組在基里維納島下鄉進行瘧疾流行情況調查。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廣中醫三代「青蒿人」的抗瘧之路 - 天天要聞

巴布亞新幾內亞基里維納島全民服藥現場工作照。

「危害科摩羅人上千年的瘧疾,終於在中國專家團隊的幫助下得以消除,」科摩羅國家瘧疾中心主任巴卡爾深有感觸地說:「中方技術團隊跟我們是同吃一碗飯、同飲一杯水的兄弟,就連我們科摩羅人沒有去過的原始森林、鄉村都有他們的身影。」

2013年,時任科摩羅副總統穆哈吉千里迢迢來到廣州中醫藥大學,專程為中國抗瘧專家李國橋和宋健平頒發總統獎章,這是該獎章第一次頒發給外國專家。此外,團隊先後榮獲柬埔寨政府「莫尼沙拉潘勳章」、越南政府「為了人民健康」授勛令、科摩羅政府「瘧疾防治突出貢獻獎」和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政府「瘧疾防治突出貢獻團隊」等榮譽。

用中醫青年的奉獻擔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成功讓「中國方案」為多個國家的人民健康保駕護航。那群永遠年輕的抗瘧戰士揮舞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旗幟,一直在路上!

采寫:南都記者 孫小鵬 實習生 陳姝妃 通訊員孟楠 廖曉鍵

攝影:南都記者 馬強(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尺寸越大,女人的幸福指數越高?醫生說出真相,男女都了解下 - 天天要聞

尺寸越大,女人的幸福指數越高?醫生說出真相,男女都了解下

「張大哥,您的各項指標非常好,這在您這個年齡段真的很難得!」醫生看着報告,讚歎地說。張大哥笑着說:「這都得益於我的生活方式。」「您能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秘訣嗎?」醫生好奇地問。「其實沒什麼,只是每周保持一次夫妻生活,均衡飲食,適量運動,健康自然就來了。
「板栗」不能隨便吃?這6類人不要多吃,要聽勸 - 天天要聞

「板栗」不能隨便吃?這6類人不要多吃,要聽勸

俗話說:「食療為上,葯補為輔。」這不僅反映了中醫養生的核心理念,也為我們揭示了食物對身體的重要性。在古人的智慧中,食物被看作是最原始、最有效的藥物。其中,板栗作為中華傳統滋補佳品,在千百年的養生傳承中,被賦予了極高的葯食同源價值。
@蘇州人 家庭醫生日,教您了解家庭醫生 - 天天要聞

@蘇州人 家庭醫生日,教您了解家庭醫生

今天(5月19日)是第14個世界家庭醫生日,今年家庭醫生日的主題是「科學控體重,健康長相伴」。提到家庭醫生,不少市民並不陌生,然而市民該如何簽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具體可以提供哪些服務,很多市民並不清楚。為此,蘇報記者採訪了我市部分家庭醫生。
不開刀,用針「殺死」腫瘤!中國首個腫瘤微創創新中心啟用 - 天天要聞

不開刀,用針「殺死」腫瘤!中國首個腫瘤微創創新中心啟用

5月19日,海傑亞創新中心在位於海淀區的北京衛星製造廠科技園正式投入使用,成為中國首個腫瘤微創創新中心。傳統的腫瘤治療方式,以開刀、放療、藥物治療為主,治療過程中難以避免會對身體產生比較嚴重的傷害。在此背景下,腫瘤微創治療技術成為飛速發展的技術方向。
半身麻醉手術狀態下你都聽醫生聊過啥?主刀:這腿烤着吃一定不錯 - 天天要聞

半身麻醉手術狀態下你都聽醫生聊過啥?主刀:這腿烤着吃一定不錯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小妹這廂有禮了!今日話題——半身麻醉手術狀態下,你聽醫生聊過些什麼?手術台上的你,半身麻醉,清醒得如同白天的太陽。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想,我會不會聽到醫生們的談話?答案是肯定的。
昆明普瑞眼科榮獲超過5萬例微創全飛秒手術質量貢獻獎 - 天天要聞

昆明普瑞眼科榮獲超過5萬例微創全飛秒手術質量貢獻獎

掌上春城訊 5月18日昆明普瑞眼科榮獲蔡司「微創全飛秒手術質量貢獻獎」,昆明普瑞眼科已完成超過5萬例微創全飛秒屈光手術,這是德國蔡司公司對昆明普瑞眼科醫院在屈光近視手術領域所取得的顯著成就的官方認證。同時昆明普瑞眼科醫院聯合雲南廣播電視台舉行的「2024年雲南萬人摘鏡總動員雲南摘鏡圓夢計劃」也在醫院多媒體會...
家庭醫生如何當好居民健康守門人?汕頭這樣做 - 天天要聞

家庭醫生如何當好居民健康守門人?汕頭這樣做

今年5月19日是第14個世界家庭醫生日,主題是「科學控體重 健康長相伴」。近日,汕頭多地先後舉辦家庭醫生主題義診宣傳活動,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提高居民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知曉率,進一步方便社區居民看病就醫。
網紅「豹警官」減肥失敗,該不該繼續幫它瘦身?| 新京報專欄 - 天天要聞

網紅「豹警官」減肥失敗,該不該繼續幫它瘦身?| 新京報專欄

欣然接受一隻體型肥胖的金錢豹在動物園裡安享晚年,也是對圈養動物應有的關懷。▲「豹警官」至今依然是圓滾滾的,身材似乎沒有任何變化。圖/攀枝花市東區融媒體中心文 | 徐斌榮網紅「豹警官」減肥失敗的消息,上了新聞熱搜。據媒體報道,今年3月,四川省攀枝花公園動物園,一隻體型偏胖的金錢豹,因其形似好萊塢動畫片《...
脾虛的人 身上通常有這五個表現 藏都藏不住 - 天天要聞

脾虛的人 身上通常有這五個表現 藏都藏不住

中醫經常說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虛的人就容易百病生。脾虛的人身上這5個表現,是藏都藏不住的。①總是覺得胃口不好,腹脹。每回吃飯哪怕只吃一點點,但就是覺得肚子很脹氣,肚子撐的難受。像這種情況多是因為脾胃太虛了,消化不了食物,所以這個時候就會出現腹脹的情況。②總是容易睏倦,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