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周萍英
特約通訊員 白菲斐 通訊員 姚敏 肖清心
步伐矯健,走路帶風,個子不高,氣場十足。3月6日,走進湖北省襄陽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一名身着白衣的康復師在患者中間格外耀眼。只見她一手托住患者的上半身,一手摟着患者的腿,徒手就把一名體重160斤的患者從輪椅搬到了床上。
幫助卧床患者康復鍛煉(通訊員供圖)
這名康復師就是楊倩灃,1997年出生的她,為了當好患者的康復師,自大二開始就擼鐵健身,至今已堅持了8個年頭。「每周末我還要跑一個『半馬』,練就好身體才能照顧好患者。」楊倩灃爽朗的笑聲回蕩在病房,也給更多經歷重生的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每天托重5400斤,練就「女漢子」
「142床陳大爺,肺部痰液還多嗎?」早上7:50,楊倩灃就早早地來到東津院區心肺康復病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只見她一會兒幫一個患者拍拍背,一會幫另一個患者翻個身兒,讓極目新聞記者好奇,這到底是一個什麼康復訓練法?
「我是一名心肺物理康復治療師,通俗說,就是幫重症患者儘快恢復自主呼吸,提升呼吸功能的。」楊倩灃笑着說,「我每天面對的大多是躺在icu里意識障礙的重症患者,因此,很多人對我這份工作不了解。」
幫助患者側身排痰
「來,陳大爺,我幫你,我們在右側位置躺一會兒。」楊倩灃對陳大爺進行肺部聽診,結合其生命體征的各項數據進行分析後,對他進行了體位引流康復訓練。所謂體位引流,就是將患者放置在特定的體位,通過重力的作用,促使肺部分泌物從外周氣道移到大氣道,從而促進痰液的排出,減輕肺部的炎症。
「根據患者肺部炎症的輕重、分泌物的多少和位置的不同,給患者放置的體位也是不同的。」楊倩灃介紹說,自己一天要管護15位患者,一般是一天進行一次康復治療,遇到病情危急複雜的,還要緊急處理好幾次。「這些患者大多長時間卧床並處於昏迷狀態,要更換體位搬動起來特別累。」楊倩灃笑着說,「科室的同事都覺得我力氣大,是個「女漢子」。」
一名患者一天至少要更換2個體位,搬動3次,15位患者最少是45次,按一名患者平均120斤計算,每天至少要托重5400斤。聽着極目新聞記者的計算,楊倩灃略帶靦腆地笑了,之後又自豪地說,自己每天都堅持鍛煉,又跳操,又擼鐵,還跑『半馬』,就是為了服務好患者。
「最累的一天,我站了14個小時。」楊倩灃告訴記者,自己堅持鍛煉的動力起源於上大二的一次臨床實操訓練。「我身高不到160cm,那時體重才100斤,面對一名身高180cm、體重160斤的患者,簡直束手無策。」搬不動患者,如何幫患者做康復?楊倩灃下定決心,每天擼鐵並進行核心力量訓練。「現在我做平板支撐,10分鐘都沒問題!」
3個絕招,搞定奇葩家屬
家裡有人生病,患者家屬的心情自然不好,有些小情緒針對康復師,也是常見的事。面對臨床上有各種要求的奇葩家屬,楊倩灃有絕招。「再刁鑽的難題,我3招都能搞定!」
楊倩灃回憶說,2021年自己剛來醫院時,很多患者家屬對康復工作不認可,覺得做康復沒什麼效果。有一天,楊倩灃向一名腦出血後偏癱的患者徐大爺及家屬進行科普宣教時,對方悲觀地說,偏癱了就躺在床上,難道還指望他下地走路?
「及時康復鍛煉,就有可能恢復正常行走!」楊倩灃一邊解釋,一邊靈機一動,要給徐大爺的家屬來個現身說法。徐大爺鄰床是一名帕金森患者,目前也是身體僵硬伴行走不穩。「明天,我讓她下地走起來!」
楊倩灃向極目新聞記者解釋道,帕金森患者在用藥後的一個時間段,藥效特別明顯時配合針灸、按摩等穴位刺激,能達到一瞬間恢復行走的效果,持久堅持康復訓練,也是可以慢慢恢復正常行走的。
果真,在看到帕金森患者下地行走後,徐大爺的家屬心服口服,認可了楊倩灃給出的康復鍛煉計劃。如今,經過兩年多的康復訓練,徐大爺基本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家屬對楊倩灃既佩服又感激。
「我媽媽的肺部感染怎麼一點都沒有好轉,而且每天痰液還是那麼多!」「我媽媽可是我最重要的人,要是出了問題,我一定來找你!」去年年底,一名30多歲的女子衝進醫院找到楊倩灃抱怨道。經過詢問得知,這名女子楊小姐是上海某公司一名高管,平日工作壓力很大,媽媽突發腦出血住院後,爸爸又因着急出門摔傷了,父母兩個人都需要她來照顧,她一時忙不過來,脾氣自然急了起來。
為患者做康復
白天處理工作,晚上守在病房,看到楊小姐身心俱疲的樣子,楊倩灃寬慰她說,父母在醫院有護工幫着照顧,你就安心回家休息。隨後,楊倩灃對護工進行了手把手地培訓,教護工學會了基礎的康復訓練。在得知楊小姐是高管,做事非常注重規劃時,她就將患者的治療計劃以文字的形式提前告知楊小姐,得到認可後,再按計劃實施,雙方配合的很好。最終,楊小姐母親的病情明顯好轉,她也放心回到上海工作了。
加強宣教、問清需求,做好人文關懷,楊倩灃說,這是她對待患者及家屬的3個妙招。「宣教做到位了,家屬對我的工作就多了配合,需求問清楚了,我的治療就更有針對性,加之用心用情對患者及家屬做好人文關懷,患者一定會有滿意的康復效果。」
機械人上崗,重啟健康人生
跨欄、挖蘿蔔,在襄陽市中心醫院南院區icu里,71歲的宋大爺在康復機械人的引導下,正完成着下肢智能反饋訓練。
「患者斜躺在這套康復設備上,按照屏幕提示,雙腳在踩踏板上用力,屏幕上就會顯示出患者雙腿的跨度、力度等各項指標。」楊倩灃說,有了康復機械人的助力,可以幫重症卧床患者改善下肢循環,強化下肢傳入感覺刺激,提高心肺耐力,有利於病情的康復。
康復機械人助力患者鍛煉
70歲的宋大爺因為腦出血卧床時間較長,加之病情反覆無常,肺部感染嚴重,依賴呼吸機維持生命,逐漸出現了獲得性肌無力。家人希望宋大爺在icu里加強康復鍛煉,提高生活質量,於是,楊倩灃每天對宋大爺進行體位轉移訓練和呼吸訓練,強化其四肢運動功能,並利用下肢康復機械人有針對性地去幫助鍛煉,強化心肺耐力,改善下肢循環,經過一段時間康復治療,宋大爺成功脫離呼吸機,轉到了普通病房。
龍大爺因為腦梗塞卧床多日,前段時間風雪天,氣溫低,使得龍大爺誘發了急性肺炎,導致呼吸衰竭,他在老年科住院多日,依賴呼吸機輔助呼吸了一個多月,逐漸出現了肌無力和肌肉萎縮的狀況,家人看着日漸虛弱的龍大爺渾身插滿管子,天天受罪的樣子,有了想放棄的念頭。
「康復科有個楊倩灃,搞心肺康復的,能幫患者提升呼吸功能,要不喊她來評估一下能否脫肌?」龍大爺的主管醫生提出了這個建議。隨後,楊倩灃為龍大爺進行了輔助呼吸技術、氣道廓清技術、體位適應性訓練等綜合治療,並藉助簡易康復機械人幫助他恢復下肢肌肉力量,經過一周的治療,龍大爺順利脫離呼吸機恢復自主呼吸,如今在家人陪同下可以脫氧狀態藉助輪椅出行了。
康復,是第二次生命的起點。「楊阿姨左手能抓住物品了!」楊倩灃指着手機上患者給她發來的視頻感慨道,重症患者病癒後或許會留下後遺症,但不能放棄自己對美好未來的追求。「50多歲的楊阿姨中風後左側肢體活動不便,她在堅持做康復的同時,還找了一份在家代賬的工作,如今,雖然行走還是有些不穩,但是心情很好,對未來重返健康生活信心十足。」
「我愛這份康復事業,我驕傲,我是一名康復治療師!」從每天6:30起床鍛煉,到晚上六七點下班,楊倩灃從不嫌累更不叫苦,她說:「只要患者有需要,我就會在,隨時準備着。」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