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內包含着肺和心臟兩大人體重要器官,及食管、氣管、胸腺等重要臟器,胸部疾病類型複雜多樣,臨床醫生需仔細鑒別方可做出正確診斷。《醫師報》特別邀請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胸外科趙小剛教授與趙浩醫師分享一例先天性右肺動脈幹缺如伴發肺膿腫患者的診療過程,分享胸部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經驗。
01
趙浩醫師分享:一例先天性右肺動脈幹缺如伴發肺膿腫患者診療病例
王某,女,53歲,主訴反覆咳嗽伴發熱半年,發現右肺空洞20天。既往體健,近半年出現反覆發熱、咳黃色腥臭濃痰、乏力、食慾減退,迅速消瘦。多次就醫行抗感染治療無效,2023-02-18因咳嗽未見好轉,於當地醫院行胸部CT檢查(圖1):雙肺炎症,右肺下葉膿腫,當地醫院抗感染治療無效,2023-03-05前往山東大學第二醫院就診,以「肺膿腫」收入胸外科。
圖12023-02-18當地醫院胸部CT
入院後出現咳嗽時見少量血絲,為明確診斷行多項檢查,其中主動脈強化CT示患者右肺動脈幹缺如(圖2)。查閱文獻中相關肺動脈幹缺如病例報道,癥狀與本患者相似,確認肺膿腫病因是由右肺動脈幹缺如所致。
圖2主動脈強化CT
經過多學科會診後確定最終治療方案,於2023-03-15全麻下行胸腔鏡輔助下右全肺切除。術前請介入醫學科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下肺隔離症血管栓塞術,栓塞右腎動脈分支血管。術中胸腔鏡下探查右肺整體萎縮並實變,下葉空洞性病變,結紮縫合併切斷各供血血管,切除右全肺,切除第9、10、11組淋巴結。切除右肺後介入醫學科行第二次DSA下栓塞供血血管。
術後病理診斷:肉芽腫性炎,下葉大量肉芽腫伴中央大片狀凝固性壞死,膿腫形成;中上葉散在肉芽腫,局部見小膿腫。術後及術後2月隨訪複查CT(圖3)患者恢復良好。
圖3術後複查胸部CT,(a)術後,(b)術後2個月(c)術後5個月
02
趙小剛教授點評
該例患者診斷為先天性右肺動脈幹缺如,該疾病是一種罕見的畸形病變,通常與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異常有關,如法洛四聯症、房間隔缺損、主動脈縮窄、右主動脈弓、動脈乾和肺動脈閉鎖等,成年患者通常無明顯癥狀表現,診斷困難[1]。該患者入院後迅速明確診斷,且未合併其他心血管異常病變,因此在實施手術後可快速康復。
1.早期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減少失治誤治
胸外科在治療腫瘤、肺部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胸外科當前主要診治食管癌和肺癌。
早期精準診斷對疾病診療至關重要,以肺癌為例,肺癌早期無明顯體征變化,明確診斷常常較晚,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期,而肺結節是肺癌的早期表現,早期進行肺結節篩查對肺癌的診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目前,人工智能輔助診斷在此方面應用較廣[2],從醫學影像原始圖像中提取肺結節的特徵性信息,通過卷積神經網絡算法深度學習模型進行定量分析,有助於提高微小病變的檢出,實現臨床診斷的快速篩查。
本科室採用人工智能病理影像診斷輔助系統,結合影像學和病理資料,輔助醫生準確評估肺結節的良惡性程度,並決定是否採取手術治療或維持保守治療定期複查,當前該系統的臨床應用已逐步增多,隨着數據的積累和完善,其診斷準確性有望進一步提高。
2.中晚期精準施治,探索癌症治療新篇章
對於中晚期腫瘤,目前臨床上多採用新輔助治療聯合手術的治療策略。研究顯示,新輔助治療可提高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癌患者的總體生存率,降低局部複發和遠處轉移[3,4],術前接受新輔助治療的肺癌患者病理緩解程度更高[5]。
此外,在手術治療方面,越來越多的患者傾向於採用微創治療,不僅創傷更小,而且經濟負擔更低,有利於患者治療後回歸社會[6]。在腫瘤用藥方面,探索腫瘤的發生髮展機制、尋找治療靶點、研發靶向藥物始終是備受關注的研究方向。根據患者的病情、癥狀體徵選擇相應的治療方式,精準施治以為腫瘤患者提供更優治療效果,提高生活質量。
03
趙小剛教授總結
胸部疾病複雜多樣,需要完整準確的診療流程,把握治療時機,避免失治誤治,將患者的損失最低化。隨着科技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如何與臨床相結合是當前醫療行業的研究熱點。臨床應靈活運用技術手段明確診斷,及早進行規範化精準診療,為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保駕護航。
專家簡介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
趙小剛教授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胸外科主任
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教授/主任醫師(二級)
泰山學者特聘專家,
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山東省齊魯衛生與健康領軍人才。
山東省胸部腫瘤精準診療工程實驗室主任,
山東省高校重點實驗室——胸部腫瘤實驗室主任,
山東大學胸部疾病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學術兼職:山東省醫學會理事、山東省醫師協會理事、山東省抗癌協會理事、山東省醫學會胸外科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會醫養健康分會主任委員。國家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評審專家。主要研究方向:胸部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近年來,發表論文30餘篇,主編專著2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1項,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7項。研究成果曾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和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專家簡介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
趙浩醫師
山東大學第二醫院胸外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
山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
山東省胃食管返流病學組委員
山東省胸壁外科學會委員
主要從事胸部疾病的外科治療工作,擅長對肺結節、食管腫瘤、縱隔腫瘤、氣胸、胸壁畸形、胸部外傷等疾病的手術治療及術後管理。
參考文獻:(滑動查看)
[1]KruzliakP, Syamasundar RP, Novak M, et al. Unilateral absence of pulmonary artery:pathophysiology, symptoms, diagnosis and current treatment. Arch CardiovascDis[J]. 2013 Aug-Sep,106(8-9):448-54.
[2]唐智賢,王一淼,周靚怡等.人工智能技術在肺部影像輔助診斷中的應用進展[J].中國醫學物理學雜誌,2022,39(05):655-660.
[3]高鑫,李慶新,胡尕偉.局部晚期食管癌新輔助治療策略的研究進展[J].現代腫瘤醫學,2023,31(21):4083-4088.
[4]高鑫,王鑠鏈,許帥等.食管癌新輔助治療療效評價的網狀Meta分析[J/OL].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1-8[2023-11-17].
[5]方園,符萌,謝旺等.真實世界回顧性分析免疫新輔助治療在肺癌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肺科雜誌,2023,28(07):1074-1077+1081.
[6]中國腫瘤微創治療技術指南[J].癌症進展,2022,20(18):1838-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