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腸道里時時刻刻進行着「化學反應」,每天吃進的食物經過腸道微生物的分解會產生一類名為短鏈脂肪酸(scfas)的物質,它們在腫瘤防治方面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日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一院)呂志民教授科研團隊深入研究後,在trends in cancer在線發表了題為short-chain fatty acids and cancer(短鏈脂肪酸在腫瘤調控中的關鍵作用)的綜述文章,全面總結了短鏈脂肪酸在腫瘤進展中的生物學特性和多樣化功能。
科研團隊表示,短鏈脂肪酸里的不同成分,對腫瘤的態度簡直天差地別。簡單來說,有的是腫瘤的「癌症幫凶」,有的卻是「抗癌先鋒」。腫瘤細胞想要瘋狂擴張、不斷分裂,就像要蓋一座超大型的摩天大樓,需要大量的能量和建築材料。乙酸一來,立馬幫腫瘤細胞加速「發電」,增加能量供應,還幫忙生產更多的「磚塊」和「水泥」(脂質)。更過分的是,它還會操縱「基因遙控器」,把葡萄糖源源不斷地運進腫瘤細胞,讓它吃飽喝足......這麼一套操作下來,腫瘤細胞就像開了外掛,不僅能量滿滿,抗打擊能力更強,還能順利進入分裂階段,悄咪咪地逃避免疫系統的追殺。
再看看丁酸、丙酸和戊酸,這幾位一登場,直接給腫瘤細胞「上枷鎖」,讓它們沒法正常分裂,強制按下「暫停鍵」。不僅如此,還會給腫瘤細胞發送「自殺信號」,從根本上遏制腫瘤發展。而且,它們還會「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節腸道里的有益菌群,激活免疫細胞的戰鬥力,改善腫瘤周圍的「惡劣環境」,全方位對腫瘤細胞發起進攻,讓腫瘤細胞無處可逃。
那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該怎麼做呢?科研團隊指出,調節體內短鏈脂肪酸的生物利用度和代謝水平,或許能成為癌症預防和治療的新辦法。也就是說,可以通過飲食等方式來調控體內短鏈脂肪酸,有針對性地減少「癌症幫凶」乙酸,增加丁酸、丙酸、戊酸等「抗癌先鋒」的生成和比例。
1.優化飲食結構:糖果、甜飲料等簡單糖類會被腸道微生物快速發酵生成乙酸,應減少食用。膳食纖維能被腸道有益菌發酵產生丁酸等抑癌短鏈脂肪酸,所以增加它的攝入很關鍵,如蔬菜(西蘭花、菠菜、胡蘿蔔等)、水果(蘋果、香蕉、藍莓等)、全穀物(燕麥、糙米、全麥麵包等)以及豆類(黑豆、紅豆、綠豆等)。同時,適量的蛋白質攝入也促進戊酸、異戊酸生成。
2.補充益生菌:酸奶等發酵食品中含有豐富的益生菌,平時當個加餐或者零食,吃點這些發酵乳製品,就能給腸道微生物「添把火」,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群的平衡。選擇酸奶時,注意查看產品標籤,優先選擇含有活性益生菌(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且糖分較低的產品。此外,在醫生指導下,也可以適當補充益生菌製劑,抑制產生乙酸的微生物繁殖。
3.優化生活習慣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有利於腸道微生物的正常生長和代謝;堅持適量運動,每周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夠促進腸道蠕動,改善腸道微環境;保持樂觀心態,避免長期處於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中,因為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免疫系統功能和腸道微生態。
4.避免濫用抗生素:抗生素在殺滅有害菌的同時,也會誤傷有益菌,破壞腸道菌群平衡,導致短鏈脂肪酸代謝紊亂。因此,非必要情況下不要自行服用抗生素,感冒等輕度疾病盡量通過休息、飲水緩解。如需使用抗生素,應嚴格遵醫囑,療程結束後可適當補充益生菌恢復菌群生態。
健康的膳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是需要長期堅持的,那麼,能不能研發出藥物,直接幫助我們減少體內乙酸,增加丁酸、丙酸和戊酸呢?科研團隊表示,目前還在實驗室「演練」階段,未來需要更多臨床試驗來檢驗安全性和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