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這個病對患者來說簡直就是慢性折磨,又難治、又反覆發作,這讓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大打折扣,遇上了這個病究竟該咋辦啊?
張醫生告訴你,中醫在這個病的整體性和患者的個性化的有機結合中,是有一條獨特的治療道路的,能極大的恢復患者身體的正常工作,提高生活質量。
那中醫用的是什麼方法?
我們還是通過一個具體案例來說說:
患者曹女士就是一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確診前,她就有一年多的間斷髮生腹痛伴隨腹瀉的病史,一直是靠藥店購買的腸胃藥支撐着,也沒到醫院檢查。
直到在一次吃了生冷食物後,她又出現嚴重的腹痛、腹瀉,大便一天都要十多次,都是呈水狀、糊狀的稀便,還夾雜少量暗紅色膿液。
最初的幾天她還沒重視,知道自己腸胃脆弱,想着還是腸胃炎發作了,便自服了黃連素、氟哌酸等藥物,但癥狀並沒有改善,最後終於是到醫院檢查了。
刻診:腹痛、腹瀉、腰痛,腹部及四肢冰涼,消化差,睡眠質量不佳,舌質淡、舌邊有齒痕,舌中、舌根部舌苔黃膩,脈沉細。
綜合她的情況來看,問題其實是脾腎陽虛,使得濕熱之邪在作亂。
潰瘍性結腸炎,發病的基礎其實不是腸、不是胃,而在脾。脾是身體運化飲食的主力軍,在曹女士最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的問題時,其實就是脾的工作失常。
但由於曹女士並未注意、也沒有調理,那就久病久瀉、越拖越難治,日久便損傷脾陽、造成虛弱的消化系統狀態,脾虛還會進一步的帶來腎虛,人就會出現畏寒、腰酸背痛、腹瀉、便帶膿血等等情況。
而身體一旦出現了虛弱之態,那就給外邪侵入可乘之機,而容易寄生於腸胃中的外邪就是濕熱。
在摸清楚了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因素後,治療也就有了方向,即溫腎健脾、清熱毒化水濕,以口服中藥處方配合中藥灌腸治療。
在堅持了近五個月的加減調理後,曹女士得以停葯,此後偶有腹部隱痛,但日常注意調整後均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