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終有一死。不過,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死亡的判定標準和過程。怎樣才算是死亡呢?瀕臨死亡時,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人類有辦法戰勝死亡嗎?下面,讓我們一起認真思考應該如何科學地看待死亡吧。
本文一共四個部分,下面的思維導圖概括了本文的結構目錄。
第二部分:走向死亡的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
心臟停止跳動、意識消失、身體逐漸變得僵硬——人死後,身體會發生各種變化。人是通過心臟、肺、大腦、肌肉等各種器官和組織的工作來維持生命活動的。那麼,從「生」變成「死」時,這些器官和組織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第2部分將介紹身體在走向死亡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特有的現象和變化。
1. 器官功能停止
心臟與全身的器官密切相關,「負循環」導致心臟停止跳動
心臟停止跳動會直接導致死亡。那麼,如果是其他器官停止工作,會怎樣呢?
如果由於某種原因導致肺的功能下降,甚至呼吸停止,血液就會缺氧,最終導致心肌無法繼續活動。
此外,就像第1部分介紹的那樣,如果腦幹功能喪失了,人就無法維持呼吸和心跳,心臟也將停止工作。
肺功能下降
腸功能下降
腦幹失去功能
肝臟功能下降
腎臟功能下降
2. 心臟驟停
心跳有時會驟停
據統計,日本每年因心臟病死亡的人高達20萬,居死因的第二位。其中,因心臟病猝死的人每年超過7萬。即使日常沒有任何自覺癥狀,心臟有時也會突然停止跳動,其代表性的原因是「心肌梗死」。
動脈堵塞導致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簡稱「心梗」)是一種由圍繞在心臟外側的冠狀動脈堵塞而引發的心臟病。冠狀動脈負責提供心肌所需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因此,冠狀動脈堵塞會阻礙氧氣和營養物質的向下輸送,幾十分鐘後心肌就會壞死,最終導致心臟停止跳動。心梗發作時,胸部會有劇烈的疼痛感,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血管壁上會有凸起的斑塊(粥瘤),其破裂後會形成血栓,是冠狀動脈堵塞的原因之一。
心室顫動會讓意識突然喪失
除了心肌梗死之外,另一種心臟病——心室顫動(簡稱「室顫」)也會引發猝死。心室顫動是指心臟急促抽搐、無法正常跳動、無法向全身輸送血液的狀態。室顫發作幾秒後,人就會喪失意識,停止呼吸。
如果在10分鐘內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AED),通過電擊消除抽搐,心臟就有可能恢復正常跳動,挽救生命。
3. 最後的腦信號
臨死時產生的「最後的腦信號」
心臟停止跳動後,腦活動卻仍然活躍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團隊於2013年發表的論文中竟有如此令人震驚的結論。研究宣稱,利用9隻小鼠進行的實驗結果表明,心跳停止跳動後,小鼠腦部出現了明顯的頻率為30~100赫茲的腦波(即每秒振動30~100次的腦電活動),並持續了30秒。這個腦波被稱為「伽馬波」,是與知覺和意識有關的腦波,通常在人注視什麼東西或專註於某件事情時可觀察到。
4. 腦細胞死亡
心臟停止跳動後,腦細胞開始死亡
心臟停止跳動、血流中斷後,腦部的神經細胞(神經元)將最先受到影響。神經元從血液中吸收並消耗大量的氧和營養物質(如葡萄糖)。儘管大腦的重量只佔體重的2%左右,但大腦消耗的氧和能量卻佔全身的20%。
鈣離子大量流入,神經元死亡
神經元會將吸收的氧和葡萄糖作為「原料」,在線粒體內生成能量之源「腺苷三磷酸」(ATP)。
神經元利用ATP來保持細胞內外的電平衡並維持正常的活動。
但是,當血流停止後,氧和葡萄糖的供應被中斷,神經元就無法繼續生成ATP。這樣一來,神經元就無法保持電平衡,會有大量的鈣離子從周圍湧入,並最終導致神經元死亡。
流向腦部的血液只要中斷10秒,腦功能就會下降並喪失意識。停止向神經元供應氧和葡萄糖後,神經元會在幾分鐘內死亡。
神經元
一旦中斷氧和營養物質的供應,神經元就會死亡
神經元放電圖
4. 死後僵硬
死亡幾小時後,全身的肌肉就會僵硬
肌肉組成
人死後,身體會發生各種變化。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死後僵硬」。
死後僵硬是指死亡後全身的肌肉變硬,其他人即使想活動死者的關節也不能動的狀態。
死後僵硬是從頭到腳逐漸形成的。首先,在死後2~3小時,下頜、頸部開始僵直,然後按照肩、胳膊、腿、手指、腳趾的順序逐漸擴展。在死後大約6~8小時,全身關節變硬,死後12~15小時僵硬程度發展到頂峰,身體最為僵硬。
僵硬的狀況會在死後持續大約24~36小時,之後便又按照出現的順序逐漸消除。死後僵硬的時間和程度會根據氣溫和死者的肌肉量有所不同。
人死後,身體為什麼會變得僵硬呢?
人死後,血液停止流動,氧和營養物質的供應中斷,ATP就會消耗殆盡。而且,肌質網受損,無法回收肌原纖維內的鈣離子。結果,肌動蛋白絲和肌球蛋白絲的結合就不能解除,會一直保持收縮狀態,從而導致肌肉僵硬。
接下來我們繼續分享第三部分,謝謝閱讀。
引自:科學世界2021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