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17歲就得了直腸癌,只能造瘺生活。
事情要從半年前說起,那時小傑總是感到肛門疼痛,並且疼痛感不斷加重,但他沒有引起重視。直到兩個月前,小傑出現了鮮紅色的血便,才到縣級醫院就診。
通過腸鏡發現,小傑的直腸下段有可疑腫物,懷疑是癌。於是轉至當地的省級醫院做病理檢查後,提示是腺癌。
最終一家人來到廣州求醫,醫生通過肛門指檢確認腫瘤距離肛門不到2cm,環繞直腸約3/4周,這種低位腫瘤能夠保住肛門嗎?
最終為了徹底切除腫瘤,小傑不得已進行了腹壁結腸造瘺術,意味着傑仔年紀輕輕,就需要帶瘺生存。
而且傑仔並沒有癌症家族史,年紀輕輕的他卻被查出患有直腸癌,醫生表示所有人都應該注重胃腸體檢。
一、直腸癌大多被拖出來
像案例中傑仔這種情況,肛門疼痛癥狀持續半年並開始便血才去檢查,此時腫瘤開始局部浸潤,手術雖然很成功,但往後他也會過着不一樣的生活。
腸癌並非突然發生的,往往是從正常粘膜增生開始,逐步形成腺瘤,而腺瘤在多種因素的促使下最終癌變,這個過程需要大概5到10年時間。
相關數據指出,有97%的結直腸癌患者在確診前都並未做過腸鏡,大多病患都和傑仔一樣,平時並沒有腸癌篩查意識,直到出現不適才前往就診,也因此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腸癌的癥狀較為隱秘,也很容易和痔瘡混淆而被人忽視,若出現以下五個癥狀,都要警惕並儘早做腸鏡篩查:
排便習慣發生改變:若出現排便次數增多、開始便秘或者便秘腹瀉交替這些情況,應當懷疑是直腸癌腫瘤堵塞腸道引起的。
大便變形:平日大便正常的人若發覺大便突然變細,可能是腫瘤堵塞腸導致排出的大便變成細桿或扁帶形。
疼痛、腹脹、消化不良:直腸癌常引起中下腹不同程度的疼痛腹脹感,早期癥狀多為間歇性,而到了後期則為持續性。
便血:便血是腸癌最早期表現,出血量不多但主要是暗紅色,夾雜黏液,會在大便時或大便後出現,與痔瘡噴射狀或滴狀便血不同。
里急後重:所謂里急後重,就是總是有便意,但是到了廁所卻一點也拉不出,肛門墜脹十分難受。
二、結直腸癌,為何偏愛中國人?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分為38.7萬例和18.71萬例。而根據世衛組織發佈的2020年全球癌症數據內容來看,我國結直腸癌的新發病例與死亡病例已上升到55.5萬例和28.6萬例。
與國外數據相比,我國結直腸癌的新發死亡病例都在逐年上升,而且年輕化的趨勢也越發明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消化內科的劉德良教授表示可能與三個因素有關:
首先,現代年輕人更喜好高熱量高油脂等不健康食物,不僅導致肥胖,也會增加糖尿病、腸病等疾病風險,而這些都是腸癌的危險因素。
其次,現代年輕人生活節奏普遍較快,作息不規律之餘也缺乏運動,特別是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也都會增加腸癌風險。
最後,有研究指出環境中的有毒物質,還有濫用藥物,都可能與結直腸癌的發生有關係。
三、指檢、腸鏡都是早篩利器,你為什麼不願意做?
「肛門指檢」你做過嗎?有數據顯示,肛門指檢棄檢率在30%至60%左右。
很多人抗拒肛門指檢的原因無非是害羞,難堪,也有人認為這項檢查「毫無用處」,在這裡,必須要為肛門指檢正名。
肛門指檢的檢查不用其他器具,經濟、簡便、速度快和侵襲性低都是它的優點,醫生可以直觀感受到中低段直腸是否有病變。
不過,對於全結腸篩查,還是建議以結腸鏡為主要手段。
對於有經驗的醫生來說,通過結腸鏡對息肉的檢測率可達到95%或以上,早期腸癌的篩查率高達96%,可以分辨1~2mm的病變,還可以發現息肉的時候一併切除。
腸鏡是診斷金標準,特別是50-75歲年齡層人群,若出現下列其中一種情況,都應當定期做結腸鏡篩查:
- 糞便潛血檢測結果為陽性
- 曾有UC、結直腸腺瘤性息肉或克羅恩病等癌前病變
四、保肛還是保命?直腸癌患者怎麼選?
切掉肛門的病患,在肚子處引出腸子與人造口袋相連,因無法控制排便,所以需要長期攜帶人造口袋,可以說無論身體還是心理都遭受着折磨。
腸癌患者能不能保肛?其實關鍵看兩個因素,一是腫瘤侵犯程度,程度越高越難保肛,二是手術前肛門功能,比如老年人或肛功能不全者,保肛手術反而會影響日後生活。
直腸癌的發病十分緩慢的,但我國絕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確診都在中晚期階段,因此預防是大於治療,建議大家告別「三多兩少」。
即高蛋白、高脂肪和高熱量食物不可吃太多,運動和膳食纖維不可太少。與此同時,也要注重定期的身體健康體檢。
總結:腸癌早期幾乎無癥狀或容易混淆誤診,原本可能是小息肉,但趁你不注意,它悄悄長大,然後在某一天突然發難,所以在生活中出現便血、排便異常等情況,都應該積極就診而不要存僥倖心理。
參考資料:
[1]《便血半年當痔瘡,查出腸癌太冤枉——醫生提醒:這5個癥狀,不是痔瘡是腸癌!》.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2022-06-05
[2]《結直腸癌為何偏愛中國人?怎麼防?這3個知識點你必須知道》.醫學界癌友會.2021-05-30
[3]《很多人害羞拒絕的檢查,卻能讓5種疾病頓時顯形!》.未來醫生官方號.2022-07-28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