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補充營養未必就能治療貧血,找對病因是關鍵。

愛吃肉的王女士,身材並不瘦弱,卻長年患有貧血。她吃了很久的補鐵葯,但身體一直不見好轉。直到新華醫院血液科醫生叮囑她:「補鐵藥物需要和VC同服。日常要少喝茶,咖啡每日限一杯!」
一個月後,王女士的化驗單終於沒有指標異常的「箭頭」了。貧血患者問得最多的就是:「要吃點什麼補一補?」僅靠補充營養就能治療貧血嗎?其實治療貧血,找到病因是第一位。
貧血有三種常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紅細胞的產生減少了。缺乏造血原料是導致這一問題的常見「元兇」。鐵、葉酸、維生素B12是造血的主要原料,各種原因導致它們的缺乏都會引起貧血。其他引起紅細胞產生減少的原因有:造血幹細胞疾病、缺乏促紅細胞生成素等。
第二個原因是紅細胞丟失過多,意味着某個地方存在出血現象。常見的出血部位有胃腸道、呼吸道等,以及女性月經出血。慢性出血常導致營養素丟失,引起營養性貧血。
最後一個原因是紅細胞破壞過多,也就是溶血。會出現黃疸、皮膚瘙癢,尿顏色加深,有些疾病會出現醬油色尿。
由此可知,真正和營養相關的是營養性貧血,包括鐵、葉酸或維生素B12的缺乏。其中缺鐵性貧血最常見。對鐵的需求常見於嬰幼兒、青少年或孕婦等人群,如果補充不足,容易導致貧血;其次是鐵的吸收發生障礙,主要是胃部手術的患者,會影響鐵的吸收;最重要的是鐵丟失過多,女性月經過多,男性或絕經後女性慢性胃腸道出血都會導致這一問題。
葉酸或維生素B12的缺乏相對少見。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葉酸,烹飪不當會導致葉酸缺乏;肉、魚、動物內臟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絕對的素食主義者可能出現維生素B12的缺乏。此外,一些藥物或胃腸道疾病也可能引起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
在病因治療的基礎上,補充營養素有助於糾正以缺鐵性貧血為主的營養性貧血。病因至關重要,月經多的患者要調理月經,胃腸道慢性出血的患者,要及時前往消化科就診。慢性失血止住了,同時補鐵及補充營養才有效果。
在動物的肝臟、全血、肉類中,都含有大量鐵元素。蔬菜如黑木耳、菠菜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鐵元素。如果患者有補鐵的需要,可適當補充這些食物。特別需要提醒的是: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補鐵時,應盡量避免喝茶或咖啡,此二者可能影響鐵的吸收。
血液科醫生建議,對於貧血患者,首先要尋找病因,明確是否是營養性貧血,是否是缺鐵性貧血;明確了是缺鐵性貧血,還要進一步尋找缺鐵性貧血的病因,治療病因的同時,補充鐵劑或補充富含鐵的食物,才能糾正貧血。對於非營養性貧血的患者,補充營養沒有幫助。
作者系上海新華醫院血液內科主任醫師郝思國、主治醫師李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