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9月20日,是全國愛牙日
「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

俗話說:牙好,胃口就好!
但事實上,又有多少人的「口福」大打折扣呢?
據有臨床統計數據顯示:5歲兒童乳牙患齲齒率愈60%;
12歲兒童患齲齒率近30%,有50%左右的學生有牙石和牙齦炎;
成人90%以上有牙結石,牙周健康率僅不到10%……
齲齒和牙周病是目前最常見也是發病率最高的兩種牙病
特別是齲齒,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有齲齒
愛護牙齒,勢在必行
▶▷▶▷誤區1:公司職員小天在食堂吃完晚飯後,想起過一會還要去相親,於是立馬去刷牙
飯後立即刷牙並不健康。其實,正確的做法是飯後溫水(37℃左右感覺最舒適)漱口。因為進食後口中容易產酸,會使牙齒外層的堅硬組織軟化(學術上稱為脫礦),提倡在進食和飲用酸性飲料後不要即刻刷牙,最好1小時後待脫礦的牙體組織再礦化後再刷。如果實在不方便,可咀嚼含木糖醇的口香糖。它不會產生引發蟲牙的酸性物質,能減少牙菌斑和牙石,或者使用牙線。
▶▷▶▷誤區2:學生小美因課業繁重,懶得刷牙,認為用漱口水也能起到清潔口腔的目的
漱口水不能代替刷牙。漱口水雖然能除去口腔內的食物殘渣和一小部分軟垢,但任何口腔保健措施都不能代替刷牙。刷牙時,牙刷刷毛會對牙齒各個面、牙齒縫隙、舌苔等處進行深層清潔,認真刷牙,效果比任何漱口水都好。
▶▷▶▷誤區3:中年人老李這幾天刷牙總會刷出血,以前沒有過這種情況。他安慰自己:可能是上火了,明天多吃點菜和水果就沒事了
健康的牙周刷牙不會出血,刷牙出血是牙周疾病的早期警示信號。
牙齦會出現自發性的出血呢?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口腔疾病導致。口腔是一個充滿各種細菌的環境,眾多細菌聚集在一起形成牙斑菌,如果口腔清潔不佳,大量的牙菌斑在長時間堆積後會形成刺激牙齦的牙結石,牙結石表面粗糙又可以吸附更多的細菌,會不斷刺激牙周組織,造成牙齦發炎,毛細血管會擴張充血;另一方面,有些全身性疾病也能引起牙齦自發性出血,這可能與血液系統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腎功能異常、腫瘤等疾病有關,致病方式通常是全身免疫力下降導致的對於局部刺激的抵抗力下降,從而誘發牙齦炎症。為了口腔健康,一定要定時為牙齒做「體檢」,早發現問題早治療。
▶▷▶▷誤區4:半年了,小陳的牙刷被他用到「炸毛」卻依然沒有更換,美其名曰:用出感情了,不斷不換

網絡截圖
牙刷用得越久,刷毛積存的細菌也就越多。目前主流的做法仍是依照美國牙科學會(ADA)的建議:每3-4 個月至少需要換一次牙刷,因為大多數人使用牙刷3個月左右刷毛就會彎曲磨損,相應的也就影響了清潔牙齒的效果,需要及時更換
不過有些人刷牙太過用力,牙刷磨損較快,可能1-2個月就需要更換牙刷。大家可注意觀察牙刷,如果刷毛出現變形、彎曲或是顏色變淡,就意味着該換啦。
▶▷▶▷誤區5:刷牙不必拘泥於所謂的「橫向豎向」,反正刷過就是愛過,沒蛀牙就是勝利
不少人在刷「大牙」時,都習慣從裡向外的「推拉」式刷牙,其實是不恰當的。刷上頜後牙時,將牙刷置於上頜後牙上,使刷毛與牙齒呈45度,然後轉動刷頭,由上向下刷,各部位重複刷10次左右,里外面刷法相同。刷下頜後牙時,將牙刷置於下頜後牙上,刷毛與牙齒仍呈45度角,轉動刷頭,由下向上刷,各部位重複10次左右,里外面刷法相同。

▶▷▶▷誤區6:大學生小米認為自己不抽煙不喝酒,每天刷牙,牙齒非常健康,洗牙是什麼玩意?別想浪費我的錢!
首先,無論一個人日常刷牙多麼認真,總有一些地方不容易刷到,比如鄰近兩顆牙齒的縫隙里和所有牙齒的內側面,都是容易殘留軟垢的地方。
第二,即使進行了有效的刷牙,30分鐘後牙齒表面還是會形成新的菌斑,唾液中的礦物質將其礦化,就形成了牙石。牙石一旦形成,單純依靠刷牙無法去除。
第三,牙面上的牙菌斑、牙石正是我們口腔異味、牙齦出血的罪魁禍首。我們所謂的「洗牙」就是要去除牙面上的這些牙菌斑和牙結石,就好比洗澡要搓掉身上的泥球。

世界衛生組織將口腔健康列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
可見其重要性
為了你的「口福」不打折扣,為了你的燦爛笑容
愛護牙齒,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