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息肉是婦科常見病之一,西醫認為其發病機理為子宮內膜局部過度增生所致,臨床表現為陰道不規則流血、腹痛、不孕等。從育齡期到絕經後的女性,都是子宮內膜息肉的高發人群。西醫對該病的治療主要為宮腔鏡下行息肉摘除術,但息肉易複發。
從中醫學而言根據子宮內膜息肉臨床癥狀不同,歸屬的病症也不盡相同,例如主要癥狀表現為經行時間較長,月經量並未明顯改變,則屬「經期延長」;如臨床表現為月經量的改變及經行時間的改變,則屬「崩漏」;如臨床表現為月經不規則流血、不孕,西醫檢查提示多發子宮內膜息肉,中醫多屬「癥瘕」。
結合女性月經周期生理特點,可將治療分為月經期與非月經期。
月經期表現為月經淋漓不盡,或月經量較多,此時治療原則以健脾益氣為主,少佐活血化瘀之品,強調健脾益氣的作用性。因女性經期耗傷氣血,長期的氣血不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脾不可化生精微而致氣血生化無源,氣虛不可推動血液運行,而成瘀血,脾虛不可運化津液,聚而成痰,痰濕阻滯,促生瘀血進一步形成「癥瘕」。適當加入健脾益氣之品,有助於推動氣血,調動身體的免疫力,「氣固則血止」。
月經期間多表現為腹痛、不孕等癥狀,臨床上應加大活血化瘀、散結通絡之力度,並適當加入疏肝理氣之品,有研究者指出,活血化瘀葯可以有效抑制異常組織增生。
女性情緒易敏感,子宮內膜息肉患者因為月經周期的延長、下腹部疼痛甚至不孕等癥狀,極易形成肝氣不舒之證,肝不能調暢氣機,則氣機鬱結而致血行障礙,形成瘀血,氣機郁滯,易致津液運行無力而成痰濕,痰濕亦可阻滯氣機,從而進一步形成瘀血,肝不調脾,脾不可化生精微而致氣血生化無源,氣虛不可推動血液運行,而成瘀血,脾虛不可運化津液加入疏肝理氣之品,效果更彰。
38歲宋女士,患子宮內膜息肉 6 個月,大小1.3cm。月經量多,流血持續時間長,10 余日方能凈。色紅,有紫黑色血塊。診查:現感腹痛腰疼,面浮肢腫,便溏溲頻。舌苔白膩,舌紫暗,且有瘀點,脈弦。
辨證:肝氣鬱結,沖任不固。治法:疏肝解郁、固攝沖任、活血化瘀。
處方:党參 、茯苓 、香附 、山藥、白芍 、炒白朮 、當歸 、川芎 、皂角刺 、海螵蛸 。經凈後加莪術、桃仁、紅花等化痰軟堅之品,繼續治療。
用上法治療 2 個月,子宮內膜息肉縮小為0.5cm,月經周期為 35~40 天,5 天乾淨,月經量減少 2/3,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繼續口服中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