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複發房顫患者再消融策略?
針對陣發性房顫主要有:①保守方法,包括肺靜脈再隔離+誘發試驗+非肺靜脈灶觸發灶的標測和消融;②激進方法,包括肺靜脈再隔離+誘發試驗+非肺靜脈灶觸發灶的標測和消融+上腔靜脈電隔離+右心房峽部消融等。
針對持續性房顫主要有:①保守方法,包括肺靜脈再隔離+碎裂電位局部消融+房顫終止後誘發試驗+非肺靜脈觸發灶的標測和消融;或者肺靜脈再隔離+碎裂電位局部消融+左房線性消融+電轉律後上腔靜脈電隔離+右心房峽部消融;②激進方法,包括肺靜脈再隔離+碎裂電位局部消融+冠狀竇消融+左房線性消融+房顫終止為終點+上腔靜脈電隔離+右心房峽部消融+術後強化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
2.如何提高房顫一次消融成功率?
提高一次消融成功率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a.房顫的類型,即不伴器質性心臟病的陣發性房顫的成功率明顯高於伴器質性心臟病或有心臟增大的慢性房顫的消融成功率;以肺靜脈觸發為主導或觸發灶部位明確的陣發性房顫的消融成功率也顯著高於無法明確其確切機制的持續性房顫的消融成功率;
b.主要預設術式終點的穩定達標, 即環肺靜脈消融必須達到肺靜脈電位的消失或肺靜脈內自發電位的傳出阻滯;進行線形消融必須能夠驗證消融線的傳導阻滯;進行碎裂電位消融必須達到碎裂電位的消失或心房電活動規律化。當採用心房基質消融術式治療持續性房顫時,應該以房顫的終止為消融終點。
c.有效消融點能量和消融時間的強化,既在出現消融效應的關鍵點或部位適當延長放電時間和適當增加消融能量。
d.觀察時間的延長,即在達到消融終點後延長觀察時間並驗證( >30分鐘 )和及時補充消融。
e.激進策略的選擇,例如以消融過程中房顫終止或不能誘發為終點,常規對可能的觸發灶進行消融(上腔靜脈和三尖瓣環峽部等)。
f.術後應用可減少房顫發作的藥物,例如對於陣發性房顫可繼服心律平,對於持續性房顫可繼續服用胺碘酮,同時加服β阻滯劑和ACEI、ARB類藥物等。
由於目前既無一種能確保消融損傷一致、透壁和徹底的能源和導管,也無一種能有效預測成功率的穩定和可靠方法,因而房顫消融後的較高複發率將始終會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主要問題。在首次和再次消融治療過程中,我們都必須在適應症、消融術式、消融策略、心房損傷、成功率、併發症和治療花費等方面做好科學和合理的平衡和選擇。
3.房顫電隔離後複發的機制是什麼?
目前陣發性房顫的靶靜脈-心房電隔離治療複發率仍然較高。目前認為術後複發的原因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
①靶靜脈與心房間傳導的恢復。靶靜脈經初次靜脈-心房電隔離治療後發現靜脈再次出現肺靜脈電位,推測初次消融僅僅是損傷,而並非完全隔離了肺靜脈。
②初次消融時位置不夠精確,在靜脈內過深,從而導致複發。
③非單根肺靜脈起源。Haissagurre等報道單灶起源者的消融成功率可高達93%,而多灶起源者的成功率則僅為50%-70%。複發病例的再次電生理檢查也證實,初次消融存在未能徹底消除的異位灶即肺靜脈電位。以及未能發現所有的致心律失常性肺靜脈。
④相鄰肺靜脈間也可能存在電連接,一根肺靜脈隔離以後,肺靜脈電活動可以通過其他肺靜脈開口傳入右房,所以儘可能多的肺靜脈-心房電隔離是必要的。
⑤存在肺靜脈起源以外的靶點。目前,部分陣發性房顫病例經研究存在起源於右房的上下腔靜脈開口、界嵴、遊離壁、冠狀靜脈竇口等非肺靜脈起源的異位灶。
作者:夏雲龍、唐閩、 賈玉和
專家簡介
夏雲龍,博士,主任醫師,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美國心律學學會委員(FHRS);歐洲心臟病學會委員(FESC)。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大連醫科大學心血管病醫院院長。1996年畢業於中國醫科大學;2001年獲得大連醫科大學碩士學位;2007年於瑞典隆德大學心臟科獲得博士學位。
專家簡介
唐閩,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心血管內科學,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三病房副主任,心電圖學及心律失常的診斷與治療。
兼職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第一屆中青年電生理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心律與心電分會副主任委員。
專家簡介
賈玉和,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功能檢測科主任。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醫學博士,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第五屆青年委員,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心血管組常委,中國國際醫療保健促進會遠程心電學組主任委員,北京市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科技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