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苦夏」,可能不只是胃的毛病
隨着天氣逐漸變熱以及近期氣溫的波動,不少人都出現了一些脾胃上的小毛病,沒胃口吃不下飯、胃脹胃痛、吃了不消化等健康問題困擾着大家。其中以「苦夏」最為常見,也就是身體受到氣溫升高的影響,食慾明顯下降,吃什麼都不香。
對於生活在北半球的我們來說,現在已經進入氣溫高、濕度大、陣雨多的時節了,因此我們必須得注意防暑、防濕了。那麼盛夏時節該如何養護脾胃?在飲食、作息等方面應注意哪些問題?脾胃不適又與什麼因素相關呢?
脾胃不適 許是肝鬱惹的禍
古代民間一到夏季,人們就開始食用涼茶、酸梅湯、清補涼之類的食物降暑,以緩解濕熱天氣給身體帶來的不適。「苦夏」算不上生病,通過清淡飲食、多吃當季的新鮮蔬果就能緩解癥狀,也可以適當服用一些健脾胃、助消化的葯食。但如果你長期胃不舒服,或癥狀總是反覆,那就得多注意一下是否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病症了。
我們常聽到的肝鬱,也就是肝氣鬱結,正是導致脾胃不適的「元兇」之一。在中醫五行來看,肝屬木,脾屬土,而木克土,肝氣鬱結或是肝氣疏泄太過都會影響脾胃功能,從而導致沒胃口、消化不良、胃脹胃痛等癥狀的發生。
那肝鬱是什麼引起的呢?一方面,沒有做好「春捂」,春天是肝氣升發的季節,如果受了寒,肝氣沒能順利升發就會造成肝鬱;另一方面,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快,尤其是上班族工作壓力大,緊張、焦慮、低落的情緒問題都可能會引起肝鬱,再加上紊亂的作息、口味偏重的不良飲食習慣,許多年輕人不只肝鬱,還有肝火旺的毛病。
為此,春天欠下的「健康債」,就需要在夏天通過舒肝來解決了。最早記載於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名方「逍遙丸」不僅能治療肝鬱,還能健脾祛濕,緩解夏季因肝鬱引起的脾胃不適,而我們常聽說的加味逍遙丸,是在逍遙丸組方中多加了牡丹皮和梔子兩味葯,它們的作用正是清肝熱。
中醫開藥方講究「君臣佐使」。在逍遙丸的組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肝血,這三味為「君葯」;清三焦之熱的梔子和涼血散瘀的牡丹皮則是「臣葯」;作為「佐葯」的白朮、茯苓、甘草是常用於健脾祛濕;「使葯」薄荷藥性辛涼升散,能夠助柴胡一臂之力疏肝,同時帶領所有中藥入肝經。
逍遙丸常被人們誤會成婦科藥方,那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肝鬱的毛病,尤其正處於更年期的女性,內分泌失調就會引起肝鬱,而實際上符合適應症的男性也可以服用。
炎炎夏日 小心上火影響胃
在天氣炎熱的酷暑,一不小心就容易上火,出現頭暈頭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結膜炎、皮膚刺癢爆痘、便秘等一系列的癥狀,而對於脾胃功能較弱的人來說,上火往往會體現在脾胃不適上,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胃火大」。
對氣溫變化比較敏感的人會經歷「苦夏」,而胃口沒受影響的人常常誤認為自己依舊可以大吃大喝,這是錯誤的想法,夏季養生本該遵循清淡飲食的原則,現在重口味飲食的人不在少數,喜歡嘗鮮的人也很多,在夏天吃得重了、吃得多了都容易引起上火。胃口好但容易便秘正是胃火大的一個表現。
那胃火大該怎麼辦?應儘快調整飲食習慣,少吃重口味食物,每頓飯只吃七八成飽並保持適量運動,若癥狀明顯則建議遵醫囑服用一些清熱瀉火的中藥。
防暑養陽 到底應該怎麼吃
不少人都有個誤區,認為夏季天氣熱,吃冷飲能降溫,實則不然,天熱吃冷飲其實是反季節的,不光會傷脾胃,還會在最該養陽的時節里傷陽氣。尤其是脾陽虛和有胃寒的人,夏季四肢和肚臍上方依舊冰涼,平常容易嘔吐、腹瀉、不消化,更需注意不要吃冷食,同時可遵醫囑服用一些溫陽祛寒、補氣健脾的中藥。
為什麼夏季吃冷飲會傷陽氣?《傷寒論》中提到「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着復衣」。農曆五月正是當下,天氣炎熱,血液「活躍」於體表皮膚,脾胃等臟腑內的供血不足,吃多了冷飲就要靠陽氣去暖,這樣非常傷身體。反之在秋冬季,天氣逐漸變冷時,適當吃一些凍梨、凍柿子等冷食,有助於人體隨自然界一起「閉藏」。
那麼到底吃什麼才能防暑降溫呢?從古至今,人們都愛在夏日飲用酸梅湯,證明其有防暑功效,酸味飲食有收斂的作用,能夠減輕因陽氣發散太過而引起的疲憊感;熱茶也能幫助人體降溫,養護脾胃的同時通過促進出汗來帶走熱量;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生薑性溫味辛,在夏天吃能輔助陽氣的升發,緩解「胃中虛冷」所帶來的不適感。
來源:健康體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