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一個經典古方,3個月的時間,甲狀腺結節一次治癒,無複發

2021年09月18日21:09:03 健康 1317

現在長結節的人似乎越來越多,尤其是甲狀腺結節


儘管它很多時候都是良性的,但依然會令許多人心神不寧,以至於經常有患者私信問自己的結節要不要切除。


但其實這種擔心很多時候都是多餘的。


妙用一個經典古方,3個月的時間,甲狀腺結節一次治癒,無複發 - 天天要聞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里說到:「肝,在志為怒,怒傷肝。


怒就是生氣的外在表現,生氣的外在表現形式因人而不同,外向、性子急的人往往表現為怒,內向、性子緩的人往往表現為生悶氣。


因此愛生氣之人是會傷肝的,生悶氣之人更容易引起肝氣鬱結,若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是可以出現結節的。


若僅僅是氣結,那出現的結節往往忽大忽小,變化不定,不容易成形,臨床表現為每次檢查報告顯示的結節大小、位置都不一樣或結節時有時無。


妙用一個經典古方,3個月的時間,甲狀腺結節一次治癒,無複發 - 天天要聞


只有當肝氣鬱結進一步發展,損及脾氣,脾胃運化失司,出現痰凝;或血行不利出現血瘀時,結節才會成形,固定一處。


所以說結節的形成,大多氣結為先,痰凝血瘀在後。


因而從調暢氣機這個源頭來說,抓住疏肝理氣這個關鍵點,4A及以下結節,很多時候都是可以散掉的,輕易地去選擇手術反而不是最優選擇。


在去年年末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個患者,體檢時發現的甲狀腺結節,大小為1.6cm,邊界較清晰,形態欠規則,評級為4A。


我的建議是可以用中藥來調理看看,不用着急手術。但她擔心有惡化的可能 ,加上身邊人都勸她切了就沒那麼多事了。


妙用一個經典古方,3個月的時間,甲狀腺結節一次治癒,無複發 - 天天要聞


最後她選擇了切除一半的甲狀腺。然而術後病理檢測發現,結節是良性的。


並且到了今年3月份 ,體檢再次查出甲狀腺結節。大小為5.8mm,邊界清,形態規則,分級為3類。


有了之前的結局,她再也不願意聽身邊人的想法,自行驅車來找我。


刻診:見脈弦細,苔薄黃,舌淡紅。


綜合她的體質,我明白這是屬於肝鬱氣滯所導致的癭瘤,就給她寫了一張方子,但見——


牡丹皮、梔子柴胡牡蠣、白朮、丹參、莪術夏枯草昆布,共10劑,水煎服。同時囑咐她囑咐她注意調節情志。


妙用一個經典古方,3個月的時間,甲狀腺結節一次治癒,無複發 - 天天要聞


結果患者用藥後,自述不適感明顯減輕,主訴癥狀均有所緩解。後續用藥2個月,期間根據患者的情況辨證加減用藥。


到了今年5月,主訴癥狀消失,體質狀況大幅提升。


舌診,見舌淡紅,苔薄白,脈平。予停口服中藥,改用外敷散結膏。


到了6月份複查彩超,結節已消失不見。


妙用一個經典古方,3個月的時間,甲狀腺結節一次治癒,無複發 - 天天要聞


這樣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發現甲狀腺結節真不必太過憂慮,更不必急於去做手術。


這世界沒有必效的方子,但是對症了,一定會有效果。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清晨第一眼看手機?身體正在悄悄抗議 - 天天要聞

清晨第一眼看手機?身體正在悄悄抗議

清晨第一眼看手機,似乎成了現代人的 「開機儀式」。解鎖屏幕、回消息、刷社交媒體吃瓜、打開短視頻,這一連串動作行雲流水,卻可能讓身體在剛蘇醒時就埋下健康隱患。
生薑可以預防腦梗?醫生提醒:保持大腦健康,這6物要多吃 - 天天要聞

生薑可以預防腦梗?醫生提醒:保持大腦健康,這6物要多吃

本文為科普內容整理,旨在傳播健康知識,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構成醫療建議或診斷方案,如有癥狀請儘快前往正規醫院就診。在中國人的廚房裡,生薑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炒菜提香、驅寒暖胃、泡水解膩,一物多能,風頭不減。最近有種說法在網上悄悄流行開來: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9歲!哪個省市的人更長壽? - 天天要聞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79歲!哪個省市的人更長壽?

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9歲,比上一年度的2023年提升0.4歲,在53個中高收入國家中排第4位。而在1949年時,這一數據還僅是35歲。中國是如何做到的?另外,什麼是「人均預期壽命」?不同省份之間,這一數據又有多大區別呢?這些電影史上的經典角色和形象,你能認出幾個?▼先別沉迷黑神話悟空了,這些遊戲沒20年網...
小暑時節,要護好心脾,推薦10個小妙招 - 天天要聞

小暑時節,要護好心脾,推薦10個小妙招

【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_大醫精誠】天漸漸熱起來,人們很容易感覺到精神疲憊,口渴汗多,會覺得脘腹脹滿,有時候會感覺到噁心,甚至腹滿腹瀉、胸悶氣短。之所以出現這些癥狀,跟盛夏暑邪的2個特點有關:一個是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為盛夏火熱之氣所化,火
「直線升高」膽固醇的3種食物,管好自己的嘴,別自己害了自己 - 天天要聞

「直線升高」膽固醇的3種食物,管好自己的嘴,別自己害了自己

聲明:本文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為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等相關信源,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文章不含任何虛構情節和「藝術加工」,無任何虛構對話,本文不含任何低質創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識,如有不適請線下就醫。「我這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