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掉內心的防禦,重獲自由自在的人生

2022年06月29日01:29:22 心理 1518


最近特別火的一部育兒電視劇《加油!媽媽》,其中由吳越飾演律師蘇青,她的大兒子小夫就是在壓抑,不被認可的環境下長大的,所以一到叛逆期就特別的自我。

從小母親蘇青就以嚴格的標準來要求他,除了學校里的課和作業,還有額外的補習班,同時還有家庭作業,這些佔據了大兒子的整個童年,使得他沒有時間去交朋友,整個人也變得很鬱悶。

為了能得到母親的關注和認同,他故意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故意犯錯,以此來引起她的注意。

但每次都令他失望,他越是試圖得到母親的關注和認同,那麼就越容易受傷,越被罵。

所以,他從母親這裡得不到關注,那麼他就自己找存在感,把內心所缺失的寄托在拍攝中,一有空就拿着相機拍天空,只有這樣內心才感到有一絲絲的安全感。

從小就被忽視,不被認同,不斷被否認的孩子,會刻意從他人那裡尋找存在感。

《我們內在的防禦:日常心理傷害的應對方法》一書的作者是一名諮詢師,專欄作家,任麗,她從擷取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防禦機制,輔以生動的日常情境、案例和一些電影情節,解讀了各種防禦帶來的問題及其化解方法。

卸掉內心的防禦,重獲自由自在的人生 - 天天要聞

讓我們來看看,一些比較常見的防禦心理,是如何應對的吧。

否認

否認是指我們對客觀發生的事件視而不見,包括意識和潛意識兩個層面。

不管是遇到什麼事,只要是自己一時無法接受的,那麼內心戲就出來了,從而經歷這5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和接受。

比如,高考成績出來了,但你考得非常的不理想,看到分數,自己都不敢相信。

這時,你的第一反應是否認,「怎麼可能,我平時的成績都不止這些的,為什麼這次考得那麼差?」

開始替自己考得不理想找理由,但現實就是這樣,考得不好。而你還是不能接受,又再次反問自己「為什麼是我?」一時半會兒無法接受,只能怨天尤人,抱怨老天不公平。

但面對無法改變的事實,難過,失望,傷心,過後,你只能選擇接受。

那麼,當外在衝突或者內在衝突出現時,應該怎麼應付呢?

首先,問問自己:「真相真的是我看到的那樣嗎?」

其次,留意自己經常說「不」的時候。

最後,當我們遇到那種習慣「否認」的人,可以選擇嘗試去理解他。

強迫性重複

強迫性重複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個體強迫性地、固執地、不斷重複某些看似毫無意義的活動或者創傷性的事件或情境。

包括不斷重新潛意識地製造類似事件,反覆把自己置身於類似創傷極有可能重新發生的處境,讓自己不斷地重溫某些痛苦的體驗。

比如,家暴。

從小生活在家暴的壞境下長大的孩子,那麼長大後,80%的概率會打自己的另一半,特別是男生。

而對於女生而言,她會渴望自己不要再被家暴,但往往事與願違,越希望不存在什麼,那麼就會越出現,而且還有可能比兒時所遭遇的更為嚴重。

因從小受過家暴的人,無法走出泥潭,一直被困於此,只要被語言刺激到,那麼就會立馬爆發。

所以,為什麼說,從小被家暴的孩子,長大後有很大的概率會打自己的另一半,或者是打孩子。

那麼,如何打破這個魔咒,讓創傷不再強迫性重複呢?

1、回到此時此地

強迫性重複總是指向過去,使人無法回到當下。但我們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讓自己臣服當下,專註於當下。

當那些讓我們感到受傷的景情出現時,可以選擇把自己拉回現實中,活在當下,感受它,正視它。

不被那些曾被創傷的處境所干擾,做自己的主宰者。

2、建立信任關係

修復過去的創傷,最好的的辦法就是學會與他人建立起安全、信任的聯結,因只有這樣,才能終結強迫性地重複。

可以在一段好的人際關係(比如,情侶,朋友,師生關係)中體驗到自己被尊重,被關心,被重視,被理解,被看見,從而提高自尊感。

那麼,你就會對自己有一個新的認知,進而你對待他人的方式也會有所改變。

3、加入支持性團體中

當你感到挫敗時,你也可以從團體中獲得支持、理解和鼓勵,你可以繼續勇敢地嘗試。

比如,教育培訓就是能治癒人的行業。

它不僅可以治癒你,還可以提升你的認知。

因為在這裡,會有一群積極正能量的夥伴和你一起打拚,他們會給足你精神上的鼓勵,還有支持。

即使你有時在某方面做得不好,他們也不會怪你,而是選擇去理解你,體諒你。

所以,在這個行業里,你可以找回自信,擺脫強迫性的重複,擺脫幼年時的創傷。

貶低

通過貶低他人,來提高自己,樹立自己的權威。

在親密關係中,他們會通過貶低另一半,把對方說得一無是處,把所有的錯都推向對方,讓對方產生愧疚感,從而懷疑自己,進而來達到他們的目的,以彰顯自己啥都會,自己做啥都是對的,而你做什麼都是做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他們會炫耀自己的童年有多麼厲害,或者是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來貶低孩子的智商,進而責罵孩子怎麼那麼笨,怎麼那麼沒用。而其實他們這麼做,都是在維護自己的尊嚴,掩飾自己的無能。

喜歡以貶低他人,來樹立自己的權威的,他們身上都具備着這些特點:

誇大性的自我、理想化自我、孿生自我

他們在早期成長中有很大概率沒有得到很好的鏡映,沒有被真正地看見,所以通過貶低別人證明自己的存在與價值,這成了他們掩飾內在脆弱的一種方式。

那麼,當遇到這樣的人,我們應該怎麼應付呢?

不理他,專註於提升自我。若能遠離,就儘可能的遠離他,不與他有過深的來往;若能換個良好的環境,那自然很好,不過前提是你得夠優秀,有能力,才有選擇的資本。

壓抑

人們習慣性的壓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遏制內在的慾望以避免失望。

比如,一個人特別害怕去人多的小吃街,一旦處於這種地方,他就會覺得渾身不舒服,會緊張到手心發汗,呼吸困難等癥狀,這種感受被保存了下來,但想法卻沒有了。

而他就是壓抑自己的感受,沒有去觀察它,感受它,所以一遇到人多的地方就莫名的緊張,而不是想辦法避免。

那麼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應該怎麼做,才能釋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呢?

允許自己,放過自己,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害怕人多的地方,那麼就不去,也不是非要去那種地方,可以選擇讓自己感到舒服的壞境,去釋放自己。

自己和別人不一樣,也沒關係,畢竟人無完人,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就是選擇與自己和解。

同時,若某個人或某個情景讓自己不自覺的壓抑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想法,那麼可以選擇,轉換環境,轉換視角,轉換關係。

對自己的發展不利的環境,可以選擇換個讓自己感到舒服的環境;若換不了,那麼就選擇改變自己的心態,以另一種視角來看待這件事。自然你周圍的關係,也會跟着轉變。

認同

為了能和對方建立關係,我們往往會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或者是自己會選擇認同對方,進而拉近彼此的關係。

而認同背後是為了滿足歸屬感,無論是認同別人,還是被別人認同,都是在為融入群體、與人建立聯結感做準備。

比如,當你處於陌生的環境時,為了能讓自己快點適應,於是會選擇主動與他人打招呼。

常以「你是哪裡的哈?」為突破口,就是為了能讓對方放下防備,與自己建立關係。

進而從他人那裡獲得認同。

被動

被動型人格,會選擇逃避責任,不願對他人負責。

在他們身上會有這7種特質:

不願做決定,常常把決定權讓渡給時間或他人

過於挑剔,從不肯定他人

冷暴力,冷處理,不表達情緒

拖延

控制

被動攻擊

不輕易做出承諾,或者做了承諾卻又常常食言

他們習慣於把決定權給時間或他人,自己幾乎沒有主見,別人說啥是啥,但從未肯定過他人,也從未表達自己的態度,一拖再拖。

那麼,如果自己本身有這些特質,那麼要怎麼做呢?

管理好自己的時間,並懂得規劃未來。

可以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並為此留足時間來完成,且把這件事放在首位,若完不成,就給自己相應的懲罰。

我是@向琳​,陪你終身成長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