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悼念認知行為療法之父亞倫·貝克,享年100歲

2021年11月03日18:22:05 心理 1379

深切悼念認知行為療法之父亞倫·貝克,享年100歲 - 天天要聞

深切悼念認知行為療法之父亞倫·貝克,享年100歲 - 天天要聞

亞倫·貝克(Aaron Temkin Beck,1921.7.18 –2021.11.01)

貝克研究所最新發佈消息,認知療法創始人亞倫·貝克於2021年11月1日去世,享年100歲。

這已經是今年以來離開我們的第三位心理學大師,深切緬懷他們對心理學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

亞倫·貝克是認知療法和認知行為療法的創始人,認知療法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抑鬱症和各種焦慮症的治療。貝克還開發了抑鬱焦慮的自我報告測量方法,特別是《貝克抑鬱量表》(BDI),它成為最廣泛使用的抑鬱程度測量工具之一。1994年,他和他的女兒、心理學家朱迪絲·貝克(Judith S. Beck)創立了非營利組織貝克認知行為治療研究所(Beck Institute for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提供CBT的治療和培訓,並進行CBT研究,貝克一直擔任該組織的名譽主席,直到他去世。

貝克以其關於心理治療、精神病理學、自殺和心理測量學的著作而聞名,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600餘篇,出版著作25部 。1989年7月,他被《美國心理學家》評為「塑造了美國精神病學面貌的美國人」之一,並被評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五名心理治療師」之一。2017年,Medscape(醫學APP)將貝克評為過去一個世紀中第四大最具影響力的醫生。

個人生活經歷

貝克出生在美國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的一個烏克蘭猶太移民家庭,他是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他就讀於布朗大學,1942年以優異成績畢業 。在布朗大學讀書期間,他被選為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成員,是《布朗先鋒日報》的副編輯,並獲得了弗朗西斯·韋蘭獎學金、威廉·加斯頓傑出演講獎和菲羅·謝爾曼·貝內特論文獎。後來,貝克進入耶魯大學醫學院學習,1946年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

1950年,貝克與菲利斯·貝克結婚,菲利斯·貝克是賓夕法尼亞州聯邦上訴法院的第一位女法官,她的小女兒愛麗絲·貝克·杜博也是該法院的法官,他們一共有四個孩子:羅伊、朱迪、丹和愛麗絲。貝克的女兒朱迪絲是一位傑出的認知行為療法(CBT)專家和臨床醫生,她撰寫了該領域內的很多重要著作,也是非營利組織貝克研究所的聯合創始人。

貝克於2021年7月18日度過了100歲生日,並於同年11月1日晚些時候在費城的家中去世。

職業生涯發展

早期生涯

1946~1950年,貝克完成了醫學實習和住院醫生的工作,成為奧斯汀·里格斯中心(Austen Riggs Center)的精神病學研究員,直到1952年。當時,奧斯汀·里格斯中心是自我心理學的中心,精神科醫生和心理學家之間有着密切的合作。貝克後來在美國軍方的福吉谷陸軍醫院擔任神經精神病學科室副主任 。

賓夕法尼亞大學

1954年,貝克加入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精神病學系。當時的系主任是肯尼斯·埃爾梅克·阿佩爾(Kenneth Ellmaker Appel),他是一位精神分析學家,曾任美國精神病學協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他對貝克的職業生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與此同時,貝克開始在美國精神分析協會費城研究所接受正式的精神分析培訓。

貝克的第一項研究是與精神分析學家利昂·索爾(Leon J. Saul)合作進行的,利昂以使用電話治療或布置家庭作業等不同尋常的方法而聞名,他開發了一份問卷,用來量化夢的顯性內容(可以由做夢者直接報告的內容)中的自我過程。貝克和一名研究生開發了一份新問卷,用於評估顯性夢中的「受虐狂的」敵意,並於1959年發表。這項研究發現,喪失和拒絕的主題與抑鬱有關,而不是精神分析所預測的反向敵意

在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的資助下,貝克完成了《貝克抑鬱量表》,於1961年出版,並很快就投入使用。在另一個實驗中,他發現抑鬱症患者在被否定後會尋求鼓勵或改善,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憤怒轉向內在」理論預測的那樣,尋求痛苦和失敗。

整個20世紀50年代,貝克雖堅持精神分析理論,但私下對其有所懷疑並開始進行實驗研究。

私人診所

後來貝克請求了休假,並打算在私人診所從業5年。1962年,他就已經開始記錄抑鬱症患者的思維模式,強調什麼是可以被觀察和測試並在當前得到治療的。他研究了喬治·凱利的個人建構理論和讓·皮亞傑的圖式

貝克於1963年和1964年在th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上發表了關於抑鬱症認知理論的第一篇文章,文章保持了自我心理學,但隨後轉向了新認知心理學中現實主義和科學思維的概念,並擴展成為一種治療。

貝克的筆記本上寫滿了自我分析,幾年來,他每天至少兩次寫下自己的「消極」(後來的「自動化」)思維,進行評分、分類和重組。

對貝克來說,最重要的心理學家是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20世紀50年代中期,埃利斯開始提出他的「理性療法」。貝克回憶道,自己在th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上發表了兩篇文章之後,埃利斯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聯繫了他,因此他發現埃利斯發展出了豐富的理論和實用的治療方法,並在某種程度上將其作為一個框架與他自己的想法結合。1975年,精神分析學家Gerald E. Kochansky在對貝克的一本書的評論中說,他再也分不清貝克是精神分析學家還是埃利斯的信徒。

1967年,貝克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重新活躍起來,他仍然把自己和他的新療法描述為自我心理學學派的新弗洛伊德主義者,儘管他關注的是與環境的互動,而不是內在驅動力。他將認知治療工作作為一個相對「中性」的地帶和通向心理學的橋樑。

貝克的認知療法

貝克在治療抑鬱症患者時發現,他們經歷了一連串似乎是自發產生的消極思維。他將這些認知稱為自動化思維,並發現其內容可分為三類:對自己、對世界和對未來的消極看法。他指出,這些認知是相互關聯的。

貝克開始幫助患者識別和評估這些想法,並發現通過這樣做,患者能夠更現實地思考,這使得他們在情緒和行為上表現得更好。他提出了認知行為治療的主要觀點,解釋了不同的障礙與不同類型的扭曲思維有關。扭曲的思維對一個人的行為有負面影響,無論是什麼類型的障礙。貝克解釋說,成功的干預將引導一個人理解並意識到他扭曲的思維,以及如何挑戰其影響。頻繁的、消極的自動化思維揭示了一個人的核心信念,而核心信念是在一生的經歷中形成的;人們「感覺」這些信念是正確的。

常見的扭曲思維類型

隨意推論(arbitrary inference)指沒有充足及相關的證據便任意下結論。這種扭曲現象包括「大難臨頭」或對於某個情境想到最糟的情況。

選擇性斷章取義(selective abstraction)指根據整個事件中的部分細節下結論,不顧整個背景的重要意義。

過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指將某意外事件的產生的不合理信念不恰當地應用在不相干的事件或情況中。

擴大與貶低(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 指過度強調或輕視某種事件或情況的重要性。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指一種將外在事件與自己發生關聯的傾向,即使沒有任何理由也要這樣做。

亂貼標籤(labeling and mislabeling) 指根據過去的不完美或過失來決定自己真正的身份認同。

極端化思維(polarized thinking)指思考或解釋時採用全或無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的方式極端地分類。這種二分法的思維把事情只分為「好或壞」。



摘自「心理學空間網」

貝克和他的同事們研究了認知療法在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方面的功效,包括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飲食障礙、藥物濫用、焦慮症、人格障礙和許多其他帶有心理成分的疾病。他還專註於精神分裂症邊緣性人格障礙和反覆有自殺企圖的患者的認知治療

貝克最近對精神分裂症治療的研究表明,那些曾經被認為對治療無反應的患者能夠發生積極的改變。即使是最嚴重的癥狀,如長期住院治療、行為怪異、排便不良、自殘和攻擊性,也能通過認知行為治療而發生積極的變化。

然而,一些心理健康專家反對貝克的認知模型,認為其治療方法過於機械,或者在考慮心理活動的部分過於有限。貝克的工作被認為是比精神分析更科學、更基於實驗的發展。貝克的核心原則並不一定是基於當時認知心理學或神經科學發展的一般發現和模型,而是源自他在治療工作中的個人臨床觀察和解釋。

儘管有許多針對不同精神障礙的認知模型,也有數百項關於認知行為治療有效性的研究成果,但人們對通過實驗證明所謂機制的關注卻少得多;在某些情況下,研究者並沒有發現因果關係,例如功能失調的信念和結果之間的關係。

|貝克|的主要著作

1975,《認知療法與情緒困擾》

1985,《焦慮症和恐懼症:一種認知的觀點》

1990,《人格障礙的認知行為療法》

2009,《抑鬱症》(第2版)

2011,《這樣想,你才不焦慮:翻開就可以用的抗焦慮手冊》

|貝克|所編製的量表

《貝克抑鬱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

《貝克絕望量表》 (Beck Hopelessness Scale)

《貝克自殺意念量表》 (Beck Scale for Suicidal Ideation,BSS)

《貝克焦慮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 ,BAI)

《貝克青少年量表》(Beck Youth Inventories)

《克拉克-貝克強迫症量表》(Clark-Beck Obsessive-Compulsive Inventory ,CBOCI)

《兒童抑鬱量表》(the Children's Depression Inventory )

|貝克|所獲得的榮譽

_


The 7th Annual Heinz Award in the Human Condition

_


The 2004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Grawemeyer Award for Psychology

_


The 2006 Lasker-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

_


The 2010 Bell of Hope Award

_


The 2010 Sigmund Freud Award

_


The 2010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Award

_


The 2011 Edward J. Sachar Award

_


The 2011 Prince Mahidol Award in Medicine

_


The 2013 Kennedy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Award


紀念Aaron Temkin Beck醫學博士

深切悼念認知行為療法之父亞倫·貝克,享年100歲 - 天天要聞

本文編譯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aron_Beck


源自:微信公眾號:「新曲線心理」

心理分類資訊推薦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 天天要聞

人的情緒為什麼會突然出現

情緒的突然出現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未解決的內心創傷人們可能在過去的經歷中遭受了某些創傷,這些創傷在潛意識中留下了痕迹。當遇到類似的情境或觸發點時,這些潛在的創傷可能會導致情緒的突然爆發[1]。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 天天要聞

N+1孤獨症家庭康養項目啟動,勸募大使發佈倡導書

第三十四次全國助殘日:"N+1孤獨症(農村)家庭康養項目"勸募大使董家樂發佈關愛孤獨症倡議書。尊敬的志願者哥哥姐姐大家好,我叫董家樂,來自鄭州四十七中。今年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很榮幸以勸募大使身份參加本次助殘日主題活動。您了解孤獨症嗎?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 天天要聞

心理學專業,可沒那麼簡單!解讀心理學就業方向及就業前景

#頭條創作挑戰賽#孩子上大學,想學心理學專業,那你知道心理學在大學裏面,到底需要學習哪些內容嗎?從心理學專業畢業,未來是幹什麼的?以及這個專業的就業怎麼樣?好不好找工作?圍繞這幾個問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詳細來解讀下——心理學。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 天天要聞

社會弱勢群體生存現狀:精神病患者遭虐待引發公眾關注與反思

近日讀罷南國早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子的相關採訪報道,不禁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生存狀況有了深入的思考。其中涉及一名精神病患者阿華在敬老院受虐待的案例,此舉引發公眾強烈反響及傳媒廣泛關注。藉由此案,我們既可洞見敬老院管理失范之現狀,亦能對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態度與處理方式進行反思。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 天天要聞

抑鬱焦慮症強迫症導致人格改變,是馴化思維的結果,要學會...

從心理層面來說,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都會經歷漫長的思維馴化過程。由此被馴化後的思維模式導致刻板的條件反射,形成行為方式跟認知方式,經年累月下沉到潛意識層面,逐步滲透並影響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以及對價值的取向,導致抑鬱性人格跟焦慮性人格。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 天天要聞

發生在我身上的怪事,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人類的心靈感應或者第六感,是真實存在的,不接受任何反駁!我們知道,人的第六感是「超感官知覺」的俗稱,又稱「心覺」,此能力能透過正常感官之外的管道接收訊息,能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與當事人之前的經驗累積所得的推斷無關。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 天天要聞

心理聊吧|你在生活中出現過「情緒勞動」嗎?

近日,#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勞動是什麼#這個網絡話題,引起了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評論說,「情緒勞動是耐心、愛心、操心的複合詞,整天忙忙碌碌很辛苦,還不一定能得到對方認可」。記者注意到,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點贊認可。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 天天要聞

藝術助我釋放情緒,找回丟失的「鬆弛感」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精神上的緊張和疲勞,導致我們常常忽視或壓抑自己的內在情緒:壓抑自我:習慣忽略自己的真正需求,而一味地取悅別人;持續焦慮:不想「內卷」,但競爭壓力太大,也不敢真的放鬆下來;束縛心靈:身邊有太多框架規則,囚禁住了那個曾經熱愛探索、渴望自由的你。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 天天要聞

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

在現代社會中,由於各種原因,夫妻分房睡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那麼,分房睡久了,男人的心理會發生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一、孤獨感增加當男人習慣了與伴侶同床共枕,突然分房睡會讓他們感到孤獨。在夜晚,沒有伴侶的陪伴,他們可能會感到寂寞和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