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稱為中國「水果第一股」的洪九果品,最近公告稱,公司的高管被「一鍋端」了!公司經營也陷入極端困境。
洪九果品(06689.HK)成立於2002年,總部位於重慶,曾是中國最大的榴槤分銷商和「水果第一股」,公司成立20年時,即2022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市值一度超過670億港元。
公司以「端到端」供應鏈模式著稱,直接從東南亞原產地直采水果(如榴槤、山竹等),通過自有加工廠處理後分銷至商超,巔峰時期佔據中國榴槤市場10%的份額。上市前,洪九果品曾獲阿里巴巴、順豐控股、招商資本等7輪融資,被視為生鮮行業的明星企業。
那怎麼會淪落到今天高管都被抓的地步呢?
高管集體被「一鍋端」事件始末
1. 涉案人員與罪名
2025年4月16日,洪九果品公告稱,董事長鄧洪九、董事彭何、江宗英(鄧洪九妻子)、楊俊文(鄧洪九外甥)、譚波及監事會主席餘利霞等6名核心高管,因涉嫌騙取貸款及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涉案高管包括全部執行董事團隊及家族成員,暴露公司治理的家族化特徵。

2. 事件導火索
2023年四季度,公司向34家「空殼供應商」突擊支付34.2億元預付款,佔全年預付款的76.6%。這些供應商多為註冊資本不足百萬、無參保人員的關聯公司,部分交易甚至存在「左手倒右手」的虛構行為。核數師畢馬威因無法核實交易真實性辭任,導致年報「難產」及停牌。
這跟國內很多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跡象非常像!
3. 資金鏈與財務危機
現金流長期為負:2019-2023年上半年累計經營性現金流凈流出44.5億元,2023年上半年賬面現金僅5.57億元,但銀行貸款高達27.76億元,貿易應收款達86.73億元。
質押與債務壓力:控股股東鄧洪九夫婦多次質押股權融資超5.6億元,2024年公司涉及司法案件182起,鄧洪九夫婦被列入失信名單。
事件背後的深層問題
1. 商業模式的結構性缺陷
「端到端」模式的致命傷:上游需全額預付採購款,下游需向商超提供長賬期(平均188.5天),導致資金沉澱嚴重。2023年上半年應付賬款僅占流動負債18%,而貿易應收款占流動資產62%。
依賴資本擴張:2019-2022年營收從20.8億元飆升至150.8億元,但現金流缺口同步擴大,本質為「以現金流換規模」的資本遊戲。
2. 家族治理與風控缺失
董事會核心職位由鄧洪九家族成員把控(妻子任總經理、外甥任副總經理),決策缺乏制衡。審計師質疑預付款異常時,公司未配合調查,反而更換會計師事務所。
只能一聲嘆息了!
3. 行業共性問題
生鮮行業普遍面臨供應鏈效率低(損耗率15%-20%)、加盟模式失控、資本催熟後遺症等問題。洪九果品事件與百果園關店、鮮豐水果上市折戟共同折射行業困境。
事件影響與教訓
1. 公司現狀
停牌與退市風險:自2024年3月停牌已超一年,按港交所規則若18個月內未復牌將強制退市。
運營停擺:重慶總部辦公場所被查封,員工集體離職,供應商和農戶貨款未結。
2. 行業警示
虛增流水、粉飾報表終將反噬,凈利潤與現金流的長期背離是風險信號。
生鮮行業需平衡擴張與周轉效率,如錢大媽的「日清模式」更可持續。
家族化管理的利益輸送風險需通過獨立董事和透明機制規避。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洪九果品這家公司也給我們留下了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600億帝國的資本黃昏
2025年4月的重慶,洪九果品總部22樓的灰塵已堆積三指厚。這個曾掌控中國8.3%榴槤市場的帝國,如今只剩牆上剝落的"端到端供應鏈"標語,與滿地散落的審計報告相互映照。
資本催熟的代價:
創始人鄧洪九從碼頭"棒棒軍"到百億富豪的逆襲,本質是資本槓桿與水果損耗率博弈的奇蹟。他首創的"樹上熟榴槤"空運模式,將行業平均損耗率從5%降至1.3%,但也讓現金流陷入"左手墊資採購,右手賒銷出貨"的死循環。
2023年四季度34.2億預付款黑洞曝光:通過34家空殼供應商(註冊資本不足百萬、社保參保人數為零)虛構交易鏈,形成"資金永動機"假象。
家族治理的致命傷:
董事會名單讀起來像鄧氏家譜——妻子任總經理、侄子掌供應鏈、女兒管信息披露。這種"家族信任代替現代治理"的模式,讓審計師畢馬威的質疑函成為點燃火藥桶的引線。
二、草根逆襲
在公安機關查封的檔案室里,我們找到了1998年的第一張採購單:鄧洪九用扁擔挑回300斤紅橘,賺得78元差價。這個細節,比任何招股書都更能解釋洪九的崛起與墜落。
供應鏈革命的AB面:
光明面:建立16個加工廠、60個分揀倉,將泰國榴槤到中國餐桌的周期壓縮至72小時。巔峰時期,中國人每吃10顆榴槤就有1顆印着洪九商標。
陰影面:為維繫"端到端"神話,洪九不得不提前180天向果園支付定金,卻要忍受商超客戶120天的賬期。這種"時間差遊戲"讓經營性現金流連續五年為負,最終演變成34億預付款的財務煙花。
資本雙刃劍:
阿里、順豐等巨頭的7輪融資,既助推營收4年暴漲7倍,也迫使洪九用財務魔術維持增長幻象。2023年應收賬款達86.7億,相當於每天有2375萬元貨款在"空中走廊"飄蕩。
三、生鮮行業賽道的血色啟示
洪九的墜落不是偶然,而是整個行業"重規模、輕周轉"模式的必然。
1. 現金流>規模神話:生鮮行業本質是"用新鮮對抗時間"的戰爭。洪九用150億營收換來-18億現金流,而錢大媽用"日清模式"實現零庫存,證明周轉效率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2. 治理現代化迫在眉睫:龍口市"信用+追溯"體系通過624家企業分級監管,而洪九的家族閉環讓獨立董事淪為擺設。當親情紐帶取代風控制度,崩塌只是時間問題。
3. 資本需要敬畏產業規律:百果園關店966家、鮮豐水果上市折戟,與洪九暴雷共同印證:用互聯網"燒錢邏輯"做生鮮,就像用打火機烘烤榴槤——外表焦黑,內里仍未成熟。
四、暗夜裡的三顆火種
在洪九的廢墟中,我們依然找到了值得保存的文明火種:
1. 供應鏈創新的遺產
其首創的"洪九星橋"數字化系統,將分揀誤差率控制在0.3%,這套底層邏輯正在被競爭對手迭代升級。就像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推動了航海安全改革,洪九的失敗反而加速了生鮮供應鏈的透明化進程。
2. 草根創業的精神力量
我們看過很多草根創業成功的例子,他們激勵創業者們前仆後繼的堅持創業。
鄧洪九抵押房產包機運榴槤的豪賭,本質是底層突圍的極致演繹。這種"棒棒軍精神"雖被資本異化,但仍激勵着新一代創業者——在查封辦公室的書架上,那本折角的《水果流通學》或許就是最好的見證。
3. 行業自凈的催化劑
34億預付款黑洞催生了五部門聯合發佈的《農產品流通審計指引》,農業農村部開始強制要求企業披露供應鏈金融風險。洪九用墜落為代價,為行業安裝了第一盞預警探照燈。
當我們在審視洪九果品的財務污點時,不應忘記2008年汶川地震時,其車隊穿越塌方路段運送200噸水果的往事。
有些光,需要放在十年尺度才能看清價值——它既照亮過中國水果供應鏈的破曉時刻,也用燃燒殆盡的方式警示後來者:商業的本質不是資本魔術,而是田間到舌尖的每一次誠實交付。
生鮮行業平均賬期從洪九時代的180天縮短至現在的90天,這是用600億市值蒸發換來的進步。
我們記錄這家企業的微光,不是為了美化它的現在,而是為整個市場保存火種——有些教訓,需要刻在行業的基因里才能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