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美國為什麼不像制裁華為一樣,制裁我們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截至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目前服務範圍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超過15億,打破了美國GPS的壟斷地位。
當年歐洲要搞伽利略系統,美國就公開發出威脅要摧毀伽利略衛星。而歐洲則屈服於美國的威脅,同意調整伽利略信號頻段,避免與GPS軍用信號衝突,並接受與GPS的「聯網合作。
但一向強勢的美國卻未像打壓華為那樣對北斗「下狠手」。是不想嗎?不,美國做夢都想打壓限制北斗系統,
真正的答案就是美國想打壓,但它不敢打壓,也沒有能力打壓
對於中國來說,北斗就是我們家裡的珍寶,但有了珍寶,如果沒有保護珍寶的能力,那一切都是白搭。
而偏偏中國就有保護它的能力。
2007年,中國成功進行反衛星導彈試驗,摧毀一顆報廢的氣象衛星,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擁有反衛星能力的國家。中國向世界展示了「太空戰」能力,也告訴全世界特別是美國:中國有能力讓任何國家的衛星變成太空垃 圾
如果美國膽敢攻擊北斗,中國也完全有能力通過反衛星導彈癱瘓GPS系統,讓依賴衛星導航的美軍陷入癱瘓,美國智庫曾模擬,若GPS衛星遭攻擊,美軍70%的精確制導武器將失靈,航母編隊會像無頭蒼蠅般迷失大洋。
這種「互相摧毀」的威懾,讓美國不得不權衡代價。打壓北斗?那GPS也可能被中國「拉下水」。
其次,北斗的「全自主化」讓美國無法下手。美國人不會想到,自己當年的全面封鎖會逼出自己最大的對手。
在航空航天領域,美國對中國是嚴密封鎖,嚴防死守,是一點技術都不給中國。美國不僅自己這樣想,還處處要求其他國家也這樣做。
當年中國花巨資參加了歐洲的伽利略計劃,結果歐洲人處處防着我們,2005年歐洲航天局不僅把中國擠出了「伽利略計劃」決策圈,還故意設障阻撓中歐在衛星導航系統上的技術合作。「決議不能表態,資料不讓瀏覽,技術不被告知」
錢,我們出了;但是卻落到這樣一個結果。
好,既然你們不合作,既然你們要防着我們。
那我們就接着自己干。
最後,從原子鐘芯片到衛星組網,北斗的每一顆螺絲釘都刻着「中國製造」。北斗的產業鏈完全自主,美國既無法斷供元器件,也無法干預技術標準。
此外北斗的全球化布局,讓美國不得不考慮打壓北斗的代價。當北斗為巴基斯坦的農業播種、非洲的野生動物保護、東南亞的災害救援提供免費服務時,美國若強行打壓,等於與半個世界為敵。
如果說GPS是美國稱霸世界的「天眼」,那麼北斗則是中國走向復興的「脊樑」。它的價值,早已超越衛星導航本身,成為戰略安全、經濟命脈與民族精神的交匯點。
我們記得1993年的銀河號,國以莫須有的罪名切斷GPS信號,讓中國貨輪在印度洋漂泊33天,被迫接受羞辱性檢查
我們記得1996年,美國關閉我們演習區域的GPS信號,使得我們的導彈全部偏離了目標。
我們記得太多的屈辱,而這些屈辱也在不斷鞭策我們前進。
如今北斗已經潤物細無聲地改變着普通人的生活,山東壽光的菜農用它給大棚定位,灌溉效率提升50%;雲南的咖啡種植園用它監測土壤濕度,產量翻了兩倍;上海的物流公司靠它優化路線,每年省下3億升燃油。更深遠的是,北斗與5G、人工智能的融合,正在孵化無人礦山、智慧港口、自動駕駛等未來產業。
北斗的故事,本質是一場關於「自主權」的覺醒。它告訴我們:「技術可以引進,但能力必須長在自己身上。」
北斗導航的終極目標,從來不是與GPS爭霸。當泰國大米因北斗增產30%,當非洲孩子通過北斗定位接種疫苗,當歐洲科考船依靠北斗穿越北極冰蓋……這些跨越種族與國界的連接,才是中國科技最深邃的浪漫。
本來在西方國家的設計之中,中國不應該像今天這樣如此強大,中國人也不配過上今天這樣安全幸福的生活。
可是正是因為中國一代代先驅、科學家和英雄們不斷地前赴後繼,不斷地付出和犧牲,才照亮了我們今天的曙光,才有了我們今天的一切。
我們更要不忘初心,繼續砥礪前行,畢竟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參考資料
北斗導航系統 百度百科
【弘揚新時代北斗精神 服務全球造福人類】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