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2025年國防預算公布引發全球關注,1.78萬億元的數字讓人眼前一亮。這筆經費理論上足以打造11支航母打擊群,讓世界軍事格局為之一震。
美俄兩國隨即提出"共同削減軍費"提議,背後動機耐人尋味。這筆軍費到底能為中國軍事力量帶來多大提升?美俄為何對中國的國防投入如此敏感?
"吞金巨獸"的算盤怎麼打
福建艦,這艘中國首艘採用電磁彈射技術的航母,堪稱國之重器,卻也是名副其實的"吞金巨獸"。
單說這艘航母的"裸艦"造價就高達500億元,若再算上滿配70架艦載機與各類彈藥,總成本直逼千億。而一支完整的航母打擊群絕非只有一艘航母那麼簡單,它還需要強大的護航編隊與水下力量做保障。055型萬噸大驅、052DL型驅逐艦、054B型護衛艦,再加上攻擊型核潛艇與綜合補給艦,整個編隊總投入約1600億元,幾乎佔據了2025年中國軍費的十分之一。
網上有"鍵盤軍事家"計算,按照1.78萬億的軍費總額,理論上中國完全可以一口氣打造11支這樣的航母戰鬥群,直追美國海軍力量。殊不知,這種計算方式過於理想化,實則是"紙上談兵"。
軍費支出涵蓋的範圍極廣,不僅要養活陸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等多個軍種,還要負擔人員工資、日常訓練維護與科研開發等龐大開支。
若按照美國經驗,每年約20%-30%的軍費用於武器裝備採購,中國即使相同比例分配,裝備採購總額也不過5340億元。海軍能分到多少?恐怕只有1600億左右,剛好夠"全款"打造一支福建艦航母戰鬥群。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美軍費的購買力差異極其顯著。一艘美軍的阿利伯克III型驅逐艦造價高達27億美元,而中國的052D型驅逐艦僅需5億美元,前者是後者的5倍有餘。
這就意味着,中國2426億美元的軍費,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實際相當於美軍7278億美元的購買力,這一差距遠比表面數字小得多。
想當年美國前防長拉姆斯菲爾德就曾感嘆:"我們總是用奔馳的價格,買到了大眾的產品。"這種成本效益上的巨大差異,使得中國即便軍費總額不及美國的三分之一,也足以在亞太地區形成不容小覷的軍事力量。
而這,正是令美俄等國坐立不安的關鍵所在。如此看來,航母戰鬥群固然是海上力量的集大成者,但從軍費分配的現實考量看,中國海軍造艦的錢,很大程度上都是從"牙縫裡擠出來的"。
無論是11支還是1支航母戰鬥群,都必須放在整個國防體系與戰略規劃中去權衡,畢竟"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現代戰爭更需要全盤考量、統籌規劃。
美俄緊張背後的博弈
就在中國軍費預算公布後不久,俄羅斯拋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提議:美俄各削減50%軍費,還特意邀請中國一同加入這場"節儉行動"。
乍看之下,這是一項維護世界和平的善舉,細究起來,卻是一盤精心設計的戰略棋局。美國2025財年軍費預算高達8950億美元,佔GDP的3.5%,俄羅斯2025年軍費預算為1450億美元,佔GDP的6.3%,兩國都背負着沉重的軍費負擔。
不過,最新消息顯示,剛剛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了一項極其大膽的計劃:將美國國防預算削減至8234億美元,並且在未來5年內每年削減8%。
若這一計劃落實,到2030年美國軍費可能降至5450億美元左右,而中國若保持7.2%的年均增長,屆時軍費將達到3400多億美元,雙方差距將大幅縮小。
這一轉變,對於習慣了絕對軍事優勢的美國來說,無異於"刮骨之痛"。
然而,特朗普的削減計劃註定會面臨國內各方勢力的強烈阻力。美國龐大的軍工複合體已經成為一個利益盤根錯節的聯合體,波音、洛克希德·馬丁、雷神等軍工巨頭在國會擁有強大的遊說力量。
美國國防工業被戲稱為"百萬槽工衣食所系",這些人的選票直接影響着國會議員的政治前途。如此看來,特朗普的計劃雖然強硬,卻很可能在各方博弈中大打折扣,頗有"虎頭蛇尾"之勢。而從更廣闊的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美俄聯手提議削減軍費,實則是一種針對中國的戰略圍堵。
中國軍費佔GDP比例僅為1.3%,若按美俄提議削減50%,將降至0.65%,這顯然不符合中國的國防需求。美俄此舉,無非是希望通過限制中國的軍費開支,遏制其軍力發展。
美國期望藉此拉攏俄羅斯共同制衡中國,俄羅斯則希望通過與美國的合作,換取更多國際話語權與經濟利益,兩國各懷鬼胎,演繹着一場"狐狸與獅子"的寓言。
與此同時,亞太軍事格局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日本啟動了"防衛力強化五年計劃",澳大利亞AUKUS核潛艇計劃提速,韓國加快輕型航母建造步伐。
美國強化"第一島鏈"軍事存在,推動QUAD、AUKUS等多邊安全機制升級,整個亞太地區儼然成了一個軍事"火藥桶"。
西太平洋正從美軍單方面控制,逐步演變為中美力量對峙態勢,制海權和區域影響力的競爭日趨激烈。
面對美俄的聯手施壓,中國外交部給出了明確而迅速的回應:中國有限的國防支出完全是基於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需要,不存在所謂削減問題。這種不卑不亢的態度,恰恰彰顯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日益增長的戰略自信。
數字背後的戰略轉型
軍費數字背後,是中國軍事力量的全面轉型升級,這場轉型就像是一部宏大的交響樂,其中航母建設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旋律。
從2012年遼寧艦服役至今,中國航母發展走過了一條跨越式發展道路。遼寧艦作為一艘改裝型航母,主要承擔科研試驗和訓練任務;2019年服役的山東艦,是中國首艘自主設計建造的航母,雖仍採用滑躍起飛方式,但各方面性能已有顯著提升。
而去年亮相的福建艦,則實現了從滑躍起飛到電磁彈射的質的飛躍,標誌着中國航母技術已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這種三代並進、跨越發展的模式,恰如古人所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十餘年來一步一個腳印,終於在海軍裝備現代化道路上留下了堅實足跡。
業內人士預計,中國將在2030年前建成6艘航母,形成"雙航母戰鬥群"常態化部署能力,這對於保障國家海洋權益和遠海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然而,航母只是中國軍事現代化的一個縮影。2025年,中國軍費的增長將重點投向新質作戰力量與聯合打擊體系建設。
所謂新質作戰力量,簡單來說就是依託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型作戰力量,包括網絡空間、電磁空間和認知領域等新型作戰領域的力量。
這些看不見摸不着的力量,往往在現代戰爭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猶如圍棋中的"角子",看似不起眼,卻能在關鍵時刻左右全局。
西方衛星已經捕捉到中國東風導彈發展的新動向,多層次、多維度的監控和干擾系統正在形成。中國的反航母打擊能力顯著提升,美軍引以為傲的"航母威懾"正變得越來越蒼白無力。
無獨有偶,在偵察預警方面,中國同樣取得了長足進步。從衛星、偵察船到戰機,一套完整的多層次偵察體系已經建立,美軍在亞太地區的任何行動都可能被全程監控。
正是這種體系化建設,讓中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存在不再是單打獨鬥,而是形成了一套協同作戰的完整體系。
每一步軍事技術的突破,都在悄然改變着亞太地區的軍事平衡。就像一場無聲的"棋局",中國正一步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而美軍原本可以隨心所欲的活動空間,正在被不斷壓縮。
十九大報告給中國軍隊建設提出了明確時間表: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從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中國軍隊的現代化進程正在穩步推進,各項新型作戰能力正在加速形成。
這種全方位、多維度的軍事轉型,遠比單純的軍費數字更值得關注,也更能讓人們理解,為何美俄兩國對中國的軍事發展如此敏感。
實力說話的國防邏輯
軍費佔GDP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對國防投入的重要指標,更是判斷其軍事政策進攻性還是防禦性的關鍵參考。
看看世界軍事強國的這一數據:美國3.5%、俄羅斯6.3%、沙特8.4%、以色列5.2%,而中國僅為1.3%左右,甚至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這一數字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國"國防自保而非擴張爭霸"的戰略定位。中國的軍費開支,始終保持在理性克制的範圍內。
有意思的是,當中國軍費達到1.78萬億這個看似龐大的數字時,美國國防部長海格賽斯立即表態,稱美國會在總統帶領下建造更為強大的軍隊,為戰爭做好準備,但不會主動與中國開戰。
這一表態耐人尋味,既是一種對中國軍力增長的認可,也是一種不得不作出的戰略調整,頗有些"既怕狼來,又怕狼不來"的矛盾心態。
軍事實力說到底是一種硬實力,是國家安全的最後保障。縱觀歷史,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這些血的教訓早已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中。
1996年台海危機時,美軍兩艘航母戰鬥群在台海附近耀武揚威,而當時的中國海軍,幾乎無力應對這種挑戰。
如今,中國海軍總噸位已近300萬噸,與美國557萬噸相比,差距正在不斷縮小。海軍中高級軍官錢卓表示:"現在我們不再怕誰來了,而是有能力決定誰能來、誰不能來。"
在空軍力量方面,中美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技術代差,特別是在五代機數量、空中加油機和戰略運輸機領域,美方仍具有明顯優勢。
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空軍正在加快追趕步伐,殲-20戰機數量持續增加,運-20大型運輸機頻繁亮相,預警機、加油機等戰略支援平台也在不斷完善。
中國軍力的這種全面提升,使得美國在制定亞太戰略時,不得不將中國因素置於核心位置考慮。正所謂兵不厭詐,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軍事力量最理想的運用方式。
美軍印太司令部前司令戴維森曾警告說,美中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平衡正在向不利於美國的方向傾斜,稱未來6年,太平洋地區可能會爆發一場中美衝突。
這種"危機感"恰恰反映了中國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已經讓美國感到壓力山大。
中國從來不謀求軍事霸權,但任何國家都不能忽視國防建設。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這種防患於未然的智慧,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依然適用。
中國的軍費增長,本質上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應對日益複雜的安全挑戰的必然選擇。
結語
中國的國防建設始終遵循防禦性國防政策,保持理性克制的軍費增長。無論航母數量如何增加,無論軍費總額如何變化,強大的國防力量都是維護國家主權與和平發展的堅實保障。中國不參與軍備競賽,但也絕不會在核心利益問題上退讓。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軍事力量的成長究竟會給世界帶來更多穩定還是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也許答案取決於各國如何看待中國的和平崛起。
文章中部分內容來源出處:1.外媒:特朗普強力削減軍費或引發猛烈反彈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