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的某一天,廣州軍區的頭兒許世友大將軍收到了個信兒,說是他那位好久沒見的老鐵王震大將軍,馬上就要來串門了。
他高興得不得了,自己動手張羅着迎接客人。可等那人邁進大門,許世友卻傻眼了——進來的這位客人,壓根不是他熟識的王震。
看到一臉驚訝的許世友,來訪的人自個兒先樂呵起來,說道:「許將軍,這麼多年過去了,您不會連老朋友都不記得了吧?」
那麼,來訪的傢伙是王震沒錯吧?這次碰頭背後,到底藏着啥鮮為人知的事兒呢?
【誤報來訪】
1974年有那麼一天,廣州軍區的頭兒許世友,一聽說老朋友王震要來探望,心裏頭那個高興勁兒,簡直藏都藏不住。
王震是許世友的老搭檔,他們一同經歷過無數次生死考驗,情誼非常深。另外,被分到不同工作崗位後,許世友已經有好幾年時間沒跟這位老兄弟碰面了。
約定的那天很快就到了,許世友沒像平常那樣在會客室候着客人,這回他打算親自到家門口去迎接。
不過,當他瞧清楚來者的模樣後,整個人一下子就呆了,原來那人不是王震。
有人看到這一幕,便帶着點玩笑的意味說道:「許大將軍,您這是貴人多忘事,連我都不認識啦?」
聽到這話,許世友的臉上的疑惑立馬變成了尷尬,他抬手摸了摸後腦勺,然後轉身瞅了瞅警衛員,帶着點玩笑又帶點責備的口吻說:「小夥子,你弄錯啦,人家可不叫王震!」
那人咧嘴一笑,說道:「說實話,我不叫王震,我叫王諍。」
儘管之前有點小誤會,但氣氛很快就變得融洽了。許世友趕緊為自己剛才的不對勁兒道歉,然後非常熱情地招呼王諍進了屋。
【通信專家】
王諍以前是在國民黨軍隊里乾電台技術活的,就是個普通的技術員。1930年那會兒,他跟着國民黨部隊打仗,結果不小心被紅軍給抓了。
剛開始,他心裏頭全是抵觸和害怕,覺得紅軍會對抓來的人毫不手軟。
可沒想到的是,紅軍的那些好政策,讓他一開始心裏七上八下的,後來卻慢慢變成了對這支隊伍的琢磨和不解之緣。
在這段時間的相處里,王諍漸漸對紅軍的信念產生了共鳴,這讓他下了一個影響終身的大決定,那就是投身紅軍。
王諍一加入紅軍,就發現那裡的技術設備少得可憐,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在那個戰爭年代,信息傳遞就像是戰士的探照燈和順風耳,能不能摸清敵人的動作,很多時候直接關係到戰鬥能不能打贏。
不過紅軍手裡頭就那麼一台老掉牙的電台,人手也不夠,說到設備保養,那簡直是沒人管的事兒。
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王諍的技術本事被大家看到了眼裡,那時候紅軍的領導正愁沒人能補上技術這塊短板,王諍正好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他動手調整了設備的擺放和運行方式,還親自上陣,帶着團隊鑽研無線電通信的技術,就這樣,紅軍有了第一支屬於自己的通信隊伍。
在接下來的漫長革命時光中,王諍的通訊手段在戰場上起到了特別關鍵的效果。
他自個兒把敵人的作戰方案給琢磨透了,給紅軍贏得了特別重要的先動手的機會。
比如說,在第二次跟敵人周旋的大戰中,王諍很厲害,他截住了敵人的一封軍事電報,還把它破解了。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了敵人的軍隊有多少人,還有他們打算從哪裡進攻。
這條情報對紅軍制定打仗策略超級有用,簡直就是獲勝的關鍵助力,直接讓部隊贏得了戰鬥。
從那時候開始,紅軍的領導層就特別依賴王諍,一提到紅軍的無線電通信,大家立馬就會想到他。
王諍的貢獻可不僅僅是戰時提供戰術幫忙那麼簡單。新中國一成立,他就挑起了中央軍委通信部部長的大梁,一手操辦起了新中國的通信建設。
那時候的新中國,啥都得從頭開始搞建設,通信這塊兒的技術,跟西方國家比起來,那真是差了一大截。
碰到這種情況,王諍果斷站出來,自己帶頭負責通信網絡的布局和搭建工作。
三年內,王諍領頭搞出了中國頭一個全國都能用的無線通信網,讓咱國家的通信水平一下子提升了好大一截。
王諍的努力下,中國通信技術有了大踏步的進步,初步邁向現代化,並且一步步減少了對國外技術的依靠。
【革命友情】
許世友和王諍是在抗戰那會兒認識的。那時候,許世友帶着隊伍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王諍呢,就在後方忙着用無線電給前線發送關鍵的戰鬥信息。
之後,許世友和王諍真正碰頭認識,是在解放戰爭那會兒,打完一場仗以後。
在那次打仗時,許世友帶着隊伍去跟敵人幹了一仗,打得挺激烈。最後他們贏了,但隊伍里也有不少兄弟受傷了,犧牲了不少人。
這一切之所以能夠成功,都是因為王諍利用無線電台捕捉到了敵人的作戰方案,並且成功解讀了出來。他早早地給許世友的部隊指出了進攻的方向,讓他們能夠避開更大的風險,減少了損失。
戰後進行回顧時,許世友主動說:「把王諍叫過來,我得當面給他敬酒!」
王諍平時並不怎麼愛喝酒,但許世友這次真心實意地請他喝酒,他就爽快地答應了。
見面後,他倆邊喝酒邊聊起了自己的故事,從打仗那會兒說到老家的事兒,然後又從部隊以後的發展聊到了對新中國的期望。
那天晚上,他們倆的關係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從一起奮鬥的夥伴變成了真正交心的朋友。
革命那時候,友情都是用命來交的。在接下來的打仗日子裏,許世友和王諍經常一塊兒干大事,他們兩個人之間,那信任可不是一般的深。
在一場戰鬥中,許世友的隊伍不小心被敵軍給團團圍住了,情況相當危急。後面的無線通訊設備怎麼也聯繫不上前線,這讓好多人都開始心裏打鼓,生怕隊伍出啥事兒。
這時候,王諍自己守在電台那裡,他不僅忙着安排人手去修通訊線路,還在心裏琢磨着敵我雙方的兵力布局。他不顧自己累得不行,一連好幾天都守在機器旁邊,沒日沒夜的。
最後,許世友的部隊通過緊急修好的通信設備傳來了一切安好的消息,指揮部里立馬炸開了鍋,大家都興奮不已。王諍呢,他只是輕輕地把耳機摘下來,默默地用手擦去了額頭上的大汗。
這種戰友情深,不加掩飾,卻沉重得讓人感動。許世友一直把王諍當作不能缺少的夥伴,王諍呢,也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軍隊和國家的事業中。
時光飛逝,戰爭的煙火慢慢消退,許世友和王諍分別去了新的工作崗位。
儘管他們倆慢慢走得沒那麼近了,不過每次聊到對方,心裏頭還是充滿了敬意和信賴。
1974年那次意外的重逢,讓兩人塵封已久的深情再次被喚醒,彷彿回到了多年未見前的那段時光。
瞅見王諍站在那兒,許世友不由自主地咧開嘴大笑:「我這人平時可不怎麼站在門口等人,但今天這意外迎接,還真是值了!」
王諍搖了搖頭,用他一貫的謙遜口吻說:「只要咱們這些老夥計還能聚在一起見個面,那就心滿意足了。」
這次隔了好久才見上面的聚會,成了他們友情里的一個新亮點。兩人再次坐到一塊兒,回憶起了過去經歷過的那些大事小情,還談到了以後中國要怎麼發展。
【現代化啟程的奠基人】
那天,王諍強調,科技突飛猛進,通信技術會變成現代戰爭里的「大腦和神經」,戰場上信息傳得快不快、處理得準不準,會直接關係到誰能掌握主動權。
許世友聽到這些好像跟他沒啥關係的言論,眉頭擰成一團,開始認真琢磨起來。
王錚接着深入探討了國內軍隊在信息化領域存在的落後狀況,並且根據全球的發展趨勢,給出了實際的解決策略。
他說,那時候,蘇聯和美國都已經在軍事指揮上用上了電子計算機,可咱們國家還只能靠着手寫電報和那些簡單的無線電設備來傳遞信息。
這種技術上的差距,使得咱們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位置,一旦打起仗來,咱們的部隊可能會遭受慘重的損失。
他邊說邊掏出幾份他參與搞的通信發展規劃,裏面寫得清清楚楚,每個步驟和時間節點都列得明明白白。
許世友一頁頁翻看着這些文件,裏面寫的規劃既實在又明了。他這才慢慢琢磨過來,信息化可不是啥摸不着邊的「美夢」,而是實實在在影響着軍隊能不能活下去的大事情。
王諍跟許世友聊天時,還提到了通信現代化對咱國家有多重要。不光是軍隊,就連咱們老百姓平時用的通信,也得趕緊發展起來。
他有個挺大膽的想法:以後的中國,得整個全國都能連上網的通信網,這樣經濟才能全面漲起來。
特別是在那些偏遠地方,信息不暢嚴重阻礙了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社會的發展步伐。
他另外說道,那時候,有些發達國家已經動手搞衛星通信系統了,咱們國家要是再不趕緊跟上,說不定就一直被甩在後面了。
王諍的那些看法,在當時咱們國家可以說相當前衛。許世友呢,一直以來都是個更注重戰場上真刀真槍乾的將領,對技術進步這塊兒不太上心。不過,他倆這次一聊,許世友的想法全變了。
後來,許世友被王諍的話給深深打動了,他決定在廣州軍區動手搞通信設備的改進和升級。在那段時間裏,他一直在琢磨怎麼讓通信設施變得更好。
他對王諍提出的「通信全網融合」概念極為看重,會直接關心軍區通信設施的升級進展,還叮囑手下要掌握更多先進的科技方法。
他破天荒地放下了以往的謹慎態度,特地請了些技術大咖到軍區,親自給大家闡述現代通信技術有多關鍵。
許世友採取的這些辦法,使得廣州軍區早早地就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成為最早一批着手信息化建設的部隊。
王諍並沒有在技術上的成就上就此打住,在接下來的幾年時光里,他親自投身到眾多國家重大通信工程的設計和指導工作中。他帶頭建起的衛星通信站點,給咱們國家的航天事業和國防建設帶來了必不可少的助力。
他的眼光比那個年代多數人都要長遠,他的不僅僅是戰爭與和平的那些事兒,更重要的是,他預見了國家在日後科技大進步中肯定會佔據的一席之地。
1978年的時候,王諍因為生病去世了,年齡才69歲。在他的告別儀式上,許世友眼裡含着淚,自己走過去給這位老戰友做了最後的送別。
王諍這輩子,簡直就是通信技術一路走來的寫照,同時也標誌着中國在現代化道路上邁出的堅實步伐。
他身為技術專家,在革命戰火紛飛的歲月以及和平安寧的日子裏,都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不同場景下都同樣關鍵。
他具有非凡的眼光,讓中國通信擺脫了落後的困境;他實實在在做事,給後來者指明了一條明確的前進方向。
他走了,許世友和好多老戰友都覺得挺可惜的,但他的那股子精神,卻在中國通信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就像是一塊永遠都擦不掉的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