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珠海航展,無疑是全球航空界的焦點之一。
在珠海航展開幕前的適應性飛行訓練期間,蘇-57也當著中國觀眾的面來了一次短距離起飛。但此次起飛,從開始滑行到升空,僅僅用了9.23秒。
雖然這樣的數據確實令人震驚,但也有人拿此,與我國的殲-20相比較。而殲-20從滑行道升空收起落架,時間為13.01秒。可以說,中間足足慢了3秒多!這樣一來,確實讓不少網友表示:俄羅斯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對於蘇-57的短距起飛能力,其實是當中的亮眼之一。與殲-20相比,蘇-57的起飛速度和升空時的操作,更加迅速、靈活。
首先,蘇-57採用的是俄羅斯先進的「二元推力矢量控制」技術。
在短距起飛時,推力矢量控制能夠幫助蘇-57在起飛的初期階段迅速加速,甚至在較短的跑道上也能迅速升空。通過優化推力分配,其中發動機可在起飛過程中保持較高的推力輸出,使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突破地面限制,快速升空。
此外,蘇-57的機翼設計,還有氣動布局,也為其短距起飛提供支持。
相比殲-20,蘇-57的翼型和升力配置,更有利於低速起飛時產生足夠的升力,尤其是在機翼前緣和後緣的設計上,均採用適合高攻角的設計,保證起飛時的穩定性與升力。
再者,蘇-57在起飛過程中採用的高度自動化系統,確保飛行員可在最短時間內做出精準的操作,且系統會根據飛行條件自動調整推力輸出和飛行姿態,從而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和起飛過程中可能的拖延。
殲-20作為中國空軍的優秀戰機,雖在珠海航展中表現出色,但與蘇-57的短距起飛對比中,確實顯現出3秒鐘的差距。
這一差距的存在,除了與設計理念和技術上的差異外,也反映出:殲-20在一些方面仍在不斷優化和提升中。
畢竟,殲-20的設計重點放在隱身性能和超音速巡航能力上。因此,在起飛時的表現可能未如蘇-57那樣突出。
要知道:殲-20採用中國自主研發的渦扇-10B發動機,這款發動機的推力雖然足以滿足殲-20在作戰中的要求,但相較於蘇-57採用的AL-41F發動機,以及「產品30」,推力輸出的瞬時,響應速度稍遜一籌。因此,殲-20在起飛時,可能需更長時間來積累足夠的速度和升力。
儘管如此,殲-20的整體設計,仍具備極大的潛力,尤其在隱身性能、航程和作戰能力方面的優勢,使它在多種作戰環境中佔有獨特的地位。
殲-20的機動性能在現代空戰中無疑是非常強大的,雖在短距起飛的表現上略遜一籌,但其在隱身、電子戰和超音速巡航等方面的優勢,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
此外,殲-20正在逐步進行技術優化和改進,未來可能會在發動機推力和起飛性能方面迎來更大的提升。
殲-20的綜合能力依然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雖然在某些特定的戰術場合下,可能暫時不如蘇-57那樣佔據絕對優勢,但在整體作戰能力上,殲-20依然是全球最為先進的戰機之一。
從珠海航展上來看,蘇-57雖在短距起飛時間上略勝一籌,但這一優勢,並不意味着:俄羅斯在五代機領域就能完全壓倒中國。
事實上,俄羅斯的技術優勢主要體現在一些特殊的戰術需求上,而中國則通過更強的電子戰能力、隱身技術和空中作戰的系統整合,形成自身獨特的優勢。
與此同時,蘇-57依靠着一套成熟的發動機推力矢量控制技術和機動性極強的設計,能夠在近距離作戰和緊急起飛時表現得非常優秀。而中國的殲-20雖在某些領域略有不足,但其在隱身性和高科技裝備方面的投入,仍使其在全球空中作戰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總體而言,珠海航展的對比,展示出兩款五代機的不同特色與優勢。
蘇-57的短距起飛能力雖給殲-20帶來壓力,但這一差距,不代表整個戰鬥機的綜合能力上就有絕對的優劣。
畢竟,殲-20在隱身、超音速巡航、空戰電子對抗等方面的優勢,足以彌補其在起飛時間上的劣勢。而俄羅斯的蘇-57,依然憑藉其強大的機動性、推力矢量技術和靈活的作戰方式,保持着在某些特定場合的優勢。
隨着未來技術的不斷演進,無論是殲-20,還是蘇-57,都將不斷進化。在戰術和技術層面為各自的空軍提供強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