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請點擊下方鏈接:
這一路上紅軍戰士經歷了各種艱難險阻,一邊面對着惡劣的環境,一邊承受着極限的生理考驗。長征所經之處,幾乎都是人煙稀少、缺少食物的地區。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路線,也是為了軍隊的安全,因為蔣介石隨時都有可能突襲。但惡劣的環境也給長征帶來了不少困難,比如沒有食物,沒有乾淨的水源,他們餓了只能啃樹皮、挖野菜,實在沒有辦法就煮皮帶充饑。經過沼澤之地時,稍有不慎還可能會陷進去,再也出不來。途中,有人因為過於飢餓倒下,也有人因為感染瘧疾病倒。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紅軍戰士還是選擇了堅持到底。
直到1935年,長征隊伍終於走出了茫茫草原。但這場漫長的征途並沒有結束,組織經過商議後決定繼續北上,並從臘子口突圍。
然而關鍵時刻紅軍卻再次迎來了蔣介石的圍堵。在交通要道上,他派了胡宗南和楊積慶等人守候,只等一聲令下,對我軍進行圍攻。
不過,身經百戰的紅軍戰士豈會怕他們?其實當時大部隊最擔心的問題,不是來自蔣介石的圍堵,而是吃飯問題。長征路上大家飢一頓飽一頓還能忍一忍,但要想對抗國民黨軍隊,餓着肚子怎麼能行呢?
但我們剛踏出草地,手裡哪有食物充饑?可能有人會說,可以去附近村民家裡先借一點。可是蔣介石早就已經下了糧食封鎖令,他手下的大將魯大昌帶人在沿途收集了糧食,還下令不許為紅軍提供任何食物。顯然,將介石想用這種卑劣的手段來戰勝紅軍。
不過,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不僅震驚了蔣介石,就連紅軍都感到意外。因為有一個人主動為我們送來了糧食,而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蔣介石派來圍堵紅軍的楊積慶。
既然他是蔣介石派來的人,為什麼會選擇幫助紅軍呢?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楊積慶並不能算是蔣介石的手下,他只是當地的藏族人,手裡掌握了幾萬人的軍隊,實力相當雄厚。雖然他的職位是世襲而來的,但這個人思想非常開明,也很有大局觀。一開始他被蔣介石的話所蒙蔽,對紅軍產生了誤解。後來通過了解才發現,真正的殘暴之人是蔣介石,而紅軍則是一支為了民族大義而奮戰的隊伍。楊積慶不願意繼續助紂為虐,也不想看到同胞在這片土地上互相殘殺,所以在收到蔣介石的命令之後,他雖然表面上答應,但其實又私下聯繫了紅軍。
當大部隊到達楊積慶的駐地後,他不僅親自派人修補了路上的橋樑和道路,還特意下了四個命令來保護紅軍的安全。最關鍵的是,在得知紅軍缺少糧食之後,他暗自下令打開了糧倉的大門。等我軍到達之後,門上只有一把開着的鎖。這裡有40萬斤糧食和兩千斤食用鹽,足夠紅軍補充體力。當時的財政部部長林伯渠知道這件事之後,還特意留下了一張借據。
補充完了體力,接下來要面臨的又是一場硬戰。紅軍繼續向臘子口方向出發,這裡地處峽谷之間,兩側的懸崖峭壁將近百米之長,一旦進去就很難出來。而且這種地形易守難攻,如果有敵人埋伏在這裡,將會相當危險。當時蔣介石派來的大將魯大昌就在此處守候,附近幾百米的土地都是他帶來的人,而且他們還提前修建了機槍碉堡。蔣介石對這次埋伏信心滿滿,他們算好了紅軍會餓着肚子到這裡,屆時趁虛而入,一舉攻破。可惜蔣介石的算盤打的再響,也沒有算到楊積慶會棄暗投明,更不知道我軍的實力比他想像中的還要強。
9月16日,紅軍戰士抵達臘子口準備應戰。在我們的強勢反攻之下,外圍的軍隊很快被掃光。可當紅軍想更進一步的時候,就有些困難了。畢竟這裡地形特殊,魯大昌又準備的很充分,所以幾次嘗試,我們都沒有攻破。再這麼耗下去,恐怕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失,而且一旦國民黨總部派人前來支援,形勢只會對我們更不利。
關鍵時刻,一位年輕戰士站了出來,他表示自己從小在山區長大,比較擅長攀岩,所以就提出大家可以從沒有設埋伏的懸崖爬過去。慎重考慮後,組織採納了他的建議,並決定讓他帶領兩個連的戰士先爬過懸崖,在到達目的地後立即發射信號彈。
漫長的黑夜過後,信號彈終於升向了空中,戰士們也按照計劃開始分頭行動。率先翻過懸崖的戰士們在國民黨基地點燃了手榴彈,隨着碉堡被炸毀,在外等候的戰士也正式發起了進攻。
魯大昌率領的國民軍已經被打得落花流水,也沒能等到總部的支援。最終紅軍成功打贏了臘子口之戰,並繳獲了國民黨軍隊上萬斤糧食和幾千斤鹽。
這一戰之後,蔣介石扼殺紅軍的計劃徹底宣告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