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隨着朝鮮戰爭的爆發,志願軍出兵作戰。使得不少指揮員在前線得到歷練,有些人反而比在國內戰場上表現更出色,如梁興初、秦基偉、溫玉成、傅崇碧等等。
說起傅崇碧,相比其他將領顯得特殊,因為他從參加革命到擔任1950年擔任軍長,一直都是以政治為主,並非作戰指揮員出身。這樣一位「儒將」,卻在一場阻擊戰中,讓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大大改觀。
1932年,隨着紅四方面軍主力離開鄂豫皖抵達川陝發展根據地,他在此時加入紅軍。因為地方工作的緊迫性,特殊性,從軍隊調到地方工作,被調任青年團少共書記。1933年秋,他被調任儀隴縣縣委書記,協助主力部隊展開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地方的任務很簡單,擴編部隊往前線送,為部隊後勤保障。
可以說在土地革命時期,他在地方的工作時間長一些。後來,縣裡擴編地方部隊,成立獨立他,他擔任政委。1935年離開家鄉,跟隨部隊南下後,又北上。主要就是動員群眾,運送物資等。
抗戰時期,他從抗大畢業後,被留在抗大工作,後抗大總校在敵後辦學,跟着部隊到前線。擔任總校下屬團政治處主任。真正到晉察冀工作是在1941年,擔任抗大一團政治處主任,繼續在敵後辦學。後調任晉察冀軍區特務團政委,離開工作多年抗大。
解放戰爭時,擔任旅政委、軍副政委,參加華北諸多戰鬥,也得到很大力量。相比其他將領來說,他在前線時間不算多,到新中國成立之時也就7年左右。
新中國成立後,他從原來部隊調任63軍擔任軍長,這部隊原是楊成武領導的部隊,是一支能征慣戰的部隊。被抽調到抗美援朝前線,開始與美帝較量。在初期的戰鬥中取得一些戰鬥經驗和勝利。
可真正靠要63軍,甚至說考驗傅崇碧的是在鐵原阻擊戰上。
鐵原是志願軍東西戰場物資供應基地,物資彈藥很多,醫院和傷病員未來得及轉移,3兵團還未從東南撤出,如果鐵原被敵人佔領,對志願軍非常不利。
此時,鐵原周圍除了63軍之外,沒有多少有效阻擊能力,因此彭總得知63軍在鐵原附近活動,就下達死守的命令,阻擊半個月,確保部隊撤下來,物資人員轉移,等待部隊增援。對於死守鐵原,不少人認為傅崇碧作戰經驗少,而且指揮經驗不多,長期擔任政工職務,能不能守住是一個問題。因為攻堅、阻擊都需要靠戰鬥作風硬朗的才行,他一個「儒將」行不行,是不是太文了,希望換下他。
彭總堅持讓他指揮,而且每天給他打電話詢問情況,指示要顧全大局,不惜一切代價,不能怕打光了,而保持實力。因為這一仗關乎幾十萬前線指戰員。傅崇碧自然知道利害關係,把彭總的指示傳達給每一個指戰員,完成阻擊任務。
在作戰時,部隊傷亡不小,因為暫時抽不出兵增援,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把警衛部隊500人調去增援,也大大加強了前線指戰員的信心。
經過殊死戰鬥,作戰部隊不僅出色完成阻擊任務,而且比規定時間還延長了。彭總打電話給傅崇碧表揚了63軍的戰鬥能力。
此戰,不僅讓兵團司令楊得志不可思議,讓司令部的彭總、鄧華、洪學智、韓先楚都對他這位儒將的印象大大改觀。回國後,這位戰將可是備受青睞,去學習軍區不放人,彭總得知後放入,生病後,楊得志、韓先楚、楊成武都去看望他,給他尋找良方,當他恢復身體後,幾位大軍區司令員也都要他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