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出自成飛之手、可能被命名為殲-36的國產六代機原型機開啟密集試飛後,出自沈飛之手、可能被命名為殲-50的另一款國產六代機原型機,也展開了密集試飛工作。這「一南一北」的兩款第六代戰鬥機原型機,可謂是釣足了各界的胃口。恰逢此時,美國的第二款六代機也有了新的進展。
殲-50試飛新照
據美國媒體報道,針對美軍的第二款第六代戰鬥機,即美國海軍的F/A-XX項目,唐納利海軍少將給出了一些新消息,主要有兩點:一是F/A-XX可能會是美國海軍的最後一款有人駕駛戰鬥機;二是與現有的艦載戰鬥機相比,F/A-XX的作戰半徑增加了約25%。對於第二點消息,我們或許可以理解為,美國海軍明確了諸如作戰半徑之類的戰機主要性能。而主要性能的明確劃定,往往意味着項目整體方案基本已確定。那麼,項目整體方案確定後,下一步工作是什麼呢?答案是生產原型機。
F/A-XX戰鬥機預想圖
我們知道,在戰鬥機的研發過程中,早期工作的順序和流程基本為項目論證、論證通過後的立項、立項後開始方案設計、對完成設計的方案進行論證和修改、最終的總體方案獲得批准、按照方案要求研製原型機,以及啟動原型機試飛。如今看來,既然作戰半徑這一重點性能的指標已確定,顯然說明F/A-XX的總體方案已定,接下來自然就是根據設定好的方案和性能標準去研製原型機了。
國產殲-12超輕型戰鬥機
至於說從方案確定到研製出原型機需要多久,那就是個很難說得準的事情了。但有一件事是明確的,即這個時間的周期不會少於幾年。在這方面,我們不妨以研發於上世紀60年代的國產殲-12超輕型戰鬥機為參考。殲-12項目在1967年實現立項並開始方案設計,總體方案於1968年8月獲得批准,首架原型機則在1970年12月首飛成功。從方案確定獲批到首架原型機首飛,殲-12僅用了不到29個月的時間,創下了一項世界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國產殲-12超輕型戰鬥機
也就是說,從方案變成實際的原型機,所需時間周期最短也要有大約2年半,更常見的周期則為3~4年。這樣想來,美國海軍的艦載型六代機F/A-XX的首飛時間,大概率不會早於2028年,甚至可能無法在總統特朗普的本屆任期內實現首飛。
殲-50效果圖
反觀中國,沈飛的殲-50被認為將延續五代機殲-35的做法,繼續走「一機多型」的路子,可能發展出陸基型和艦載型等。而既然殲-50已開始密集試飛,顯然說明其整體設計方案早在數年前就已確定且獲得批准,該機的進度至少比F/A-XX領先約3年。這樣想來,如果前者的試飛進展一切順利,那在大約2028年實現小批量低速生產並交付部隊試用,就將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而大批量生產和正式服役的時間,則可能在2030年前後。
試飛中的殲-50
基本上,這種進度有望讓中國海軍航母艦載戰鬥機部隊獲得六代機的時間,比「美國同行」至少早約3年,我們也將成為全球首個擁有艦載型六代機的國家。而對於美國來說,這將意味着其第一次在海軍主戰航空裝備領域,被其他國家「遙遙領先」了。其自二戰結束後所保有的海上航空戰力優勢,將就此蕩然無存。
殲-50上航母預想圖
即便未來F/A-XX到位並服役,美國海軍也將難以恢復海上航空戰力的技術優勢,因為這款戰機能且只能消除美軍艦載戰鬥機對殲-50的代差落後,而無法構建起對中國艦載六代機的跨代領先。「福建艦」等後續的國產電磁彈射型航母搶在美軍、乃至是搶在全球所有國家的前面換裝殲-50的一幕,想必很快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