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美國最怕中國什麼,就明白了中國對俄烏戰爭的處理有多高明

2022年10月16日16:05:04 軍事 1399

有人說,美國最怕中國的政治制度,因為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可以集中14億中國人的力量,這種萬眾一心的力量是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匹敵的。

明白了美國最怕中國什麼,就明白了中國對俄烏戰爭的處理有多高明 - 天天要聞

美國國會

有人說,美國最怕中國的科技發展,因為中國在很多科技領域彎道超車,直逼美國引領世界,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在大型工程機械製造領域,在航空航天領域等等。

也有人說,美國最怕中國的經濟規模,因為中國的經濟規模穩居世界第二,超過了歷史上的日本、蘇聯和德國所佔美國經濟的比重。

自強不息,歡迎來到天擇雜談,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美國最怕中國什麼?又是採取什麼戰略舉措的?

要說美國怕中國的政治制度、怕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怕中國的經濟規模,這倒也是事實,不過筆者認為,美國最怕中國的戰略定力,不被美國帶節奏,還是按部就班地發展,這是美國最為害怕的事。

大家知道,中國在打完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以後,基本上沒有再發生過什麼戰事,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把主要精力集中於於內部事務,不斷發展經濟和科技,不斷完善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

正是中國心無旁騖、一心一意謀發展,才使得中國的經濟和科技走上了穩步發展的快車道。

1991年爆發了舉世矚目的海灣戰爭,1999年爆發了科索沃戰爭,2000年美國遭受恐怖襲擊,美軍出兵阿富汗,2003年美國又打了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

在美國發動的多場戰爭中,中國都保持了戰略定力,沒有被美國的節奏帶亂,在美國發動戰爭的陣陣炮火聲中,在巡航導彈的爆炸聲中,中國的經濟狂飆突進。

中國經濟2000年超過意大利,2005年超過法國,2006年超過英國,2007年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

2010年,是對於中國特別有意義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中國經濟實現了雙超,一是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是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將原先的製造業大國美國、日本和德國拋在了身後。

中國的經濟奇蹟令世界矚目,各國的經濟學家紛紛研究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提出了人口紅利論、制度優越論等等。

後來美國的政治精英認識到,中國經濟的發展秘訣就是四個字:韜光養晦,不被外界紛擾的世界所干擾,專心做好自己的事。

按照美國精英的推測,只要中國不受外界的干擾,專心做好自己的事,專心發展經濟和科技,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內就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出席香港2020年度經濟高峰論壇時指出: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規模在2014年就已經超過了美國,如果按照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經濟在2030年就會超過美國。並預測在2049年,中國的濟規模達到美國的2倍。

林毅夫還強調了一句:這基本上已經是國際共識。

林毅夫這麼說並不是捕風捉影,而是有事實依據的。

比如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在不久前對中美兩國的經濟發展做出預測,做出的結論是:不用10年時間,大約在2028年或者2029年,中國的經濟規模就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到2035年的時候,中國的經濟規模達到美國和日本兩國的總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30年超過美國。

諸如此類的預測還有很多。

但是這些預測都基於一個基本的前提,中國的發展節奏沒有被打亂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按部就班,中國沒有被捲入世界上大的衝突中。

只要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世界上所有的技術、資金、人才都會不斷聚集到中國,中國的製造業會不斷發展,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

如果中國在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的基礎上,再變成世界第一製造強國,中國的綜合國力必然超過美國,美國的精英已經認識到這一點。

美國這個國家為什麼厲害?一個根本的原因是美國的糾錯能力,也就是發現錯誤並加以糾正,重新回到正確發展的軌道,只要發展的方向對了,美國就能不斷發展,不斷前進,繼續保持世界超級大國的位置。

明白了美國最怕中國什麼,就明白了中國對俄烏戰爭的處理有多高明 - 天天要聞

拜登

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美國經濟佔世界經濟比重的降低,美國總結了許多經驗教訓,主要有兩點:

一是美國主導的多場戰爭得不償失。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以及阿富汗戰爭都花費了2萬多億美元,但是獲得的經濟利益並不多,巨額的軍費開支令美國不堪重負。

美軍為什麼最後堅持從阿富汗撤軍,根本的原因是美國沒錢了,美國官方統計,在阿富汗的美軍,每天要花費3億美元,每個美軍士兵每年耗費80萬美元,隨着美國經濟的衰退,美國不得不從阿富汗撤軍。

雖然特朗普和拜登的執政理念並不一樣,但是從阿富汗脫身卻是兩人的共識。

美國人發現,如果美軍親自下場發動戰爭,必然耗費巨大,與其親自下場,不如發動代理人戰爭,打一場代理人戰爭不僅可以達到目的,而且花費並不大。

所以在這次俄烏戰爭中,美國採取了拱火但不親自下場的策略。

俄羅斯警告美國不要提供射程超過300公里以上的遠程火力,任性的美國竟然嚴格按照這一要求進行軍事援助。

比如美國的海馬斯火箭炮,如果使用Block1導彈,射程可以達到165公里,如果使用Block1A導彈,射程可以達到300公里,如果配備美國最新研發的ATACMS導彈,打擊距離可以提升到500公里。

然而美國提供給烏克蘭的16套海馬斯多管火箭炮,射程只有70公里,烏克蘭要求提供射程更遠的火箭彈,美國就是不同意。

在歐美國家給烏克蘭的軍事援助中,美國是最大方的,但到目前為止,美國給烏克蘭提供的軍事援助也才169億美元,這種小錢對於美國來說就如毛毛雨一樣,比直接參戰的費用少多了。

按照美國這種軍事援助的力度,美國可以支持烏克蘭一直和俄羅斯打下去,不斷利用烏克蘭給俄羅斯放血。

但是烏克蘭要加入北約,美國卻第一個不同意,因為烏克蘭加入了北約,就和美國直接綁定了,美國想不下場都不行,這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也不符合美國的國家戰略。

二是製造歐亞大陸的混亂,使製造業迴流美國,使美國重新回到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的位置。

美國政治精英知道,如果歐亞大陸總體上仍然和平與安靜,全球的製造業必然繼續向中國轉移,這是已經被歷史證明過的事實,中國的製造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中國從2010年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的時候,美國政府就清醒了,奧巴馬更是把口號喊得賊響:重振美國的製造業,使美國重新回到製造業第一大國的位置。

然而製造業是重資產行業,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需要大量的藍領工人,還且建設的周期長,投資回報慢,加上美國的人工成本高,所以美國的製造業仍舊在不斷萎縮中,全球的製造業仍然在不斷向中國轉移。

特朗普上台以後,他認為要重振美國的製造業,光喊口號不行,必須要打垮中國的製造業,特別是要打垮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美國已經擁有的技術優勢,發動貿易戰。

所以特朗普政府又是制裁中興,又是制裁華為,又是制裁中國高校,又是實施芯片禁運,又是限制學術交流,將各種可能的手段用了一個遍,然而美國製造業空心化的趨勢並沒有根本改變,中國製造業仍然在不斷發展。

拜登政府上台以後,立即改變了策略,製造歐亞大陸的混亂,以使製造業迴流美國。

如果客觀評價拜登政府,筆者認為拜登政府確實比奧巴馬政府,比特朗普政府高明多了,拜登、布林肯沙利文等人都是戰略家,都在不斷修正美國曾經犯過的錯誤。

美國挑起俄烏衝突以後,奧巴馬政府與特朗普政府沒有做成的事,拜登政府卻做成了,歐洲的製造業正大量轉移到美國。

明白了美國最怕中國什麼,就明白了中國對俄烏戰爭的處理有多高明 - 天天要聞

海馬斯

這一段時間,美國的《華爾街日報》、德國的《商報》等諸多西方媒體都在報道一個現象,歐洲的製造業正在加速向外轉移,其中,就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轉移到了美國。

比如德國汽車巨頭大眾要在美國擴大業務,荷蘭化工巨頭OCINV要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擴建一家氨氣工廠,盧森堡鋼鐵巨頭安塞樂米塔爾鋼鐵集團要在得克薩斯州建立新的工廠。

諸如此類的報道還有很多。

歐洲由於能源價格上漲,製造業成本大幅度上升,使歐洲的化工廠、鋼鐵廠等多數企業減產甚至關閉,對歐洲的產業鏈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將製造業轉移出去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歐洲政治家可以講格局、可以講精神,然而企業家必須要掙錢,必須要活下去。歐洲企業青睞美國是有原因的,可以總結為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美國政策的影響。美國為重振製造業制定了很多政策,比如拜登政府簽署的《芯片法案》以及《通脹削減法案》等等,對於到美國投資建廠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對清潔能源、半導體、醫藥和其他高精尖技術等行業,進行大量的補貼,這對於很多企業有相當的吸引力。

其實美國這些做法明顯違反WTO規則,但卻非常有效果,德國媒體稱:美國越來越強硬的貿易保護主義,直接導致了歐洲在製造業競爭上的劣勢,並稱這是美歐之間的貿易戰。

第二個方面是,美國的能源優勢。歐洲的能源價格居高不下,但美國則不同,美國本身是能源供應大國,雖然在俄烏戰爭開始以後,美國的能源價格上漲了一些,但是美國加大產能後,能源價格很快就降下來了。

天然氣為例,目前歐美市場天然氣的價格差達到10倍以上,這為企業節省了相當大的成本,而且美國社會總體上穩定,不必擔心有戰爭或者戰亂,美國國內的消費市場也非常大,在美國投資建廠也就理所當然了。

第三個方面是,美國仍然把握製造業的關鍵環節。製造業有很多環節,其中研發和設計環節是最關鍵的,也是利潤率最高的環節,美國製造業雖然空心化了,但是轉移出去的只是生產製造環節,而研發和設計環節仍然保留着。

一個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必須要有高水平的設計和研發人才,也需要有設計研發機構做支撐,而美國在這方面具有相當大的優勢。

所以隨着俄烏戰爭的進行,歐洲的能源價格居高不下,投資環境不斷惡化,以及高端人才的不斷流失,歐洲製造業持續向美國轉移,這是美國不斷給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讓俄烏戰爭不斷進行下去的根本原因。

然而令美國沒有想到的是,歐洲的製造業也在不斷向中國轉移,尤其是在高端製造業方面。

根據中國商務部9月份公布的數據,2022年1月至8月,中國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了20%,而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的比例同比增長了33.6%,是同期中國整體吸收外資增速的2倍多,而這些外資多數來自於歐洲。

過去4年在華投資最多的4個歐洲國家分別是,德國、法國、英國和荷蘭,他們的平均投資佔到總額的87%,其中德國佔比高達46%。而俄烏戰爭使這一趨勢更加明顯了。

比如德國的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與中國湛江洽談5年一直拖拖拉拉,卻在今年7月份決定加快合作步伐。

明白了美國最怕中國什麼,就明白了中國對俄烏戰爭的處理有多高明 - 天天要聞

中美競爭

而歐洲的道達爾、英力士以及達諾巴德等一批企業,已經與國內多個城市達成合作,加快向中國進行產業轉移。

對於這種趨勢,美國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所以急於讓中國和俄羅斯捆綁,給中國打上俄羅斯幫凶的標籤,這樣就可以給歐洲國家以及企業施壓,不讓歐洲的製造業向中國轉移。

然而中國從一開始,就堅持獨立自主的外交原則,一方面勸俄羅斯和烏克蘭通過談判解決問題,一方面進行人道主義救援,但絕不對任何一方進行軍事援助,或者出售任何武器裝備。

美國拿着放大鏡在找中國援助俄羅斯的證據,但就是找不到,連美國自己也承認中國採取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偏袒任何一方,按照事情的本來面目去處理問題。

後來美國又企圖利用台灣問題搞亂中國,但是美國的陰謀並沒有得逞。

中國仍然在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步驟不斷向前發展,美國一直在試圖打斷中國發展的節奏,但是一直沒有得逞。

所以說,明白了美國最怕中國什麼,就明白了中國對俄烏戰爭的處理有多高明。

美國人說,未來10年是決定性的,可以肯定的是,美國還是不停地想辦法打亂甚至打斷中國發展的節奏。

作為我們自身來說,對付美國的遏制戰略最為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專心做好我們自己後,一心一意謀發展,只要我們經濟增長一直超過美國,我們的經濟規模必然超過美國,科技實力也會追上美國、超過美國,綜合國力也會超過美國。

只要我們能夠順利實現,我們已經確定的,到2035年國民經濟的綜合發展目標,這就意味着美國的遏制戰略徹底破產,中國面臨的很多問題也會煙消雲散。

明白了美國最怕中國什麼,就明白了中國對俄烏戰爭的處理有多高明 - 天天要聞

中國經濟持續增長

美國折騰就讓他折騰去吧,我們既不要給他們下藥,也不需要踹他幾腳,美國自己就會倒下,只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不折騰,最後勝利的一定是我們。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交通科研老兵:凍土變「芝麻糊」,如何在「芝麻糊」上修路是非常大的挑戰 - 天天要聞

交通科研老兵:凍土變「芝麻糊」,如何在「芝麻糊」上修路是非常大的挑戰

5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鬥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來自交通領域的代表圍繞「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勇當開路先鋒」與記者見面交流。在見面會上,交通運輸部公路科學研究院基礎研究創新中心副主任田波分享了一段在高原上搞科研時的難忘經歷。當時由於臨近春節找不到幫手,他們只能自己搬運砂石料和水泥。「卸完...
德國資助烏克蘭生產遠程武器 俄羅斯警告德「已再次成為敵人」 - 天天要聞

德國資助烏克蘭生產遠程武器 俄羅斯警告德「已再次成為敵人」

新華社北京5月29日電 德國總理弗里德里希·默茨28日宣布德國將出資支持烏克蘭生產遠程武器。雖然默茨並未明確表態會否向烏克蘭提供可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的「金牛座」巡航導彈,但是俄方已視德國「直接捲入」俄烏衝突,並警告德國「已再次成為敵人」。 5月9日,德國總理默茨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出席新聞發佈會。新華社記者彭子...
震撼!國內首次海上軟着陸火箭回收試驗,在煙台海陽圓滿成功 - 天天要聞

震撼!國內首次海上軟着陸火箭回收試驗,在煙台海陽圓滿成功

5月29日4時40分,箭元科技元行者一號驗證型火箭在海陽東方航天港進行了首次飛行回收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元行者一號驗證型火箭為全尺寸薄壁不鏽鋼火箭,直徑4.2米,總高度約26.8米,起飛質量約57噸,試驗飛行時長125秒,飛行高度約2.5公里。本次飛行試驗順利完成點火起飛、滿推力爬升、變推力調節、發動機一次關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