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開放型經濟的重要平台、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支點,天津港保稅區享有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特殊政策,對外開放和創新功能優勢明顯。近年來,保稅區篤定「製造業立市」「製造強區」戰略不動搖,發揮黨建引領共同締造作用,落實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計劃,統籌優化空港、臨港、海港區域產業空間布局,重點打造民用航空、海洋經濟、生物製造、氫能四條標誌性產業鏈,加快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速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民用航空
龍頭項目引領 形成四大產業集群
以2006年空客A320項目落戶為標誌,保稅區航空產業起步發展。十幾年來,保稅區充分發揮「三區兩港」綜合優勢,以吸引龍頭項目為突破口,突出國際合作特色,推動航空產業快速聚集,如今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航空產業基地。
13年時間,從交付第一架A320飛機,到完成第600架飛機總裝,以空客天津總裝線為代表的空客合作項目在保稅區快速發展。目前,空客天津總裝線已具備總裝A320飛機的能力,空客天津寬體飛機完成和交付中心於2017年正式啟用,並於2021年將生產能力拓展至A350飛機。天津成為空客目前在歐洲以外唯一一個同時具備單通道和寬體飛機完成和交付能力的城市。
自空客項目落戶以來,保稅區航空產業駛上快車道,產業鏈條不斷延伸,配套項目相繼落地。
──圍繞大飛機產業鏈,保稅區引進了美國古德里奇發動機短艙維修和製造、比利時索納卡A320縫翼裝配、加拿大飛朗駕駛艙面板、美國PPG航空塗料、松下航電娛樂系統維護、法國道尼爾技術分包服務等項目,形成產業集聚發展優勢。
──圍繞航空維修,保稅區加快建設航空「港灣」,聚集了龐巴迪天津、天津海特、宜捷海特公務機、海航技術、華彬航空等一批航空維修項目。
──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保稅區以建設中國國際航空物流中心為目標,推動航空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目前,已聚集天津貨運航空、中外運跨境電商物流、中遠海運空運、中國郵政、FedEx、UPS、TNT、順豐、極兔等航空物流及郵政快遞業龍頭企業。同時,加快天津航空口岸大通關基地建設,進一步豐富口岸功能,提高通關效率。
──在航空物流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保稅區大力拓展航空服務業,發展航空運營、航空培訓、航空貿易、航空租賃、航空會展、航空地面服務等領域。依託京津冀綜合交通體系建設規劃,天津航空先後在西安、呼和浩特、烏魯木齊等8個城市建立分公司和基地,通航城市達到99座。保稅區聚集了天津航空、奧凱航空、中國聯合航空、飛安模擬訓練中心、海航飛翔俱樂部、渤海租賃、尊捷地面服務等一批有影響力的航空服務企業。
──保稅區還與航空工業集團在直升機研發、製造中摩擦出絢爛的火花。雙方合作建設直升機研發、生產、維修、交付、服務於一體的直升機產業基地,相繼引入航空工業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哈飛天津研發中心、中航錦江直升機維修基地等一批直升機產業鏈生產和配套項目。
截至目前,保稅區已形成航空製造、航空維修、航空服務和航空物流四大航空產業集群,涵蓋研發設計、飛機總裝、部附件製造、零部件生產、飛機維修、航空物流、航空培訓、飛機租賃等領域的近300個航空項目,從業人數超過1.5萬人,航空全產業鏈日益完善。
「十四五」期間,保稅區將着力建設空客亞洲中心、中國航空產業發展新高地和中國民用直升機產業基地,成為我國航空產業國際合作聚集區和國內外有重要影響力的航空產業基地。
海洋經濟
發力高端裝備製造 激活「藍色」引擎
作為中國第二個、北方首個保稅區,保稅區因港而生、依港而興。
近年來,保稅區以海洋經濟示範區建設為抓手,依託臨港區域得天獨厚的碼頭岸線條件和優越的營商環境,持續引育海洋裝備和海水淡化裝備高端配套項目,積極突破「卡脖子」技術,努力打造國家級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業基地和國家級海水淡化裝備研發生產基地,激活「藍色」引擎。保稅區先後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裝備製造)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科技興海示範基地、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成為我市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承載區。
在海洋經濟產業鏈中,海洋油氣裝備、高技術船舶、海洋能開發利用裝備等都是海洋經濟產業重要鏈條。經過多年發展,保稅區逐漸形成了以海油工程、博邁科為龍頭,以太重濱海、中海油特種裝備、華威技術檢測為支撐配套的海洋油氣裝備產業集群。在高技術船舶產業領域,保稅區坐擁大船天津等船舶製造巨企,吸引精藝特新等船舶補鏈企業落地發展,並集聚了海盛昊海洋工程等船舶配套企業,船舶製造基礎雄厚。海水淡化產業鏈條也日漸完善。
為主動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握海洋強國戰略導向,2020年,保稅區規劃打造海洋裝備產業主題園區。目前,該產業園已形成海洋油氣裝備產業為主導、高技術船舶產業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連續兩年產業規模同比增長超過20%。
截至目前,保稅區海洋經濟產業重點項目達19個,投資總額累計達124.5億元;到2023年,海洋經濟產業鏈營業收入將達1300億元,產業規模或將達到325億元。
生物製造
打造專業化載體平台 實現創新集群發展
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業被稱為全球製造業的新風口。保稅區將生物製造產業作為引領未來發展的「四大產業」之一,集聚創新資源要素,構建「實驗室-產品-市場」的創新鏈條,初步形成創新人才薈萃、創新主體集聚、創新生態完善、創新成果迸發的生物製造產業體系。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是保稅區生物製造產業標誌性研發機構。最近,該所研究員蔡韜和團隊成員正在進行「人工合成澱粉」的後續研究。去年9月,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的科學家們在人工合成澱粉方面取得重大顛覆性、原創性突破──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二氧化碳到澱粉的從頭合成,為從二氧化碳到澱粉生產的工業車間製造「打開了一扇窗」。
與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相鄰不遠的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工地現場,是一片火熱建設景象,1600餘名工人緊張忙碌着最後的建設收尾工作。不久之後,這裡也將成為一片生物研發與創新的熱土。
今年以來,保稅區全力推進生物製造谷建設,實施「平台沃土」計劃。作為生物製造谷兩大載體平台類項目之一,生物製造產業園項目已於近日主體建成封頂。
目前,保稅區已初步形成創新人才薈萃、創新主體集聚、創新生態完善、創新成果迸發的生物製造產業體系,集聚了GE醫療、瑞普生物、正天醫療、納通防護、華鴻科技、華大基因等一批生物製造產業重點企業。
氫能產業
建設「專精特新」集群 構建新型產業矩陣
隨着碳中和、能源轉型逐漸成為全球共識,氫能產業正在成為全球競相發展的新興產業。保稅區持續發力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獲得國家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成員資質,打造天津市氫能示範產業園,並代表濱海新區加入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
總投資10.09億元的天津市氫能示範產業園,位於保稅區臨港區域,主要建設氫能產業技術孵化平台、氫能產業生產裝備平台、氫能物流園等。截至目前,產業園吸引了新氫動力、氫璞創能、杭叉集團等國內優秀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企業落戶,匯聚了能源資源、示範場景及前沿科技等領域的一大批重點企業,聚集效應逐步顯現。
去年以來,保稅區全力推動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建設,成功取得氫能車輛平均行駛里程城市群第一,單車平均2萬公里;氫氣年產能京津冀區域第一,達3800噸;加氫網點數量第一,建成6座;氫能叉車推廣量第一,達300台;氫能場景市場化程度第一,推廣氫能商用車佔比100%等「五個第一」的豐碩成果。
下一步,保稅區將瞄準建設氫能產業「專精特新」集群,着力構建新型氫能產業矩陣,實現產業鏈良性循環和創新發展,努力建設成為京津冀地區氫能保供中心,支持服務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打造全國氫能產業發展高地。
日前,保稅區圍繞全市12條重點產業鏈,制定並發佈了《天津港保稅區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進一步明確要加快構建「4+2+3」現代工業產業體系。除重點打造以上四條標誌性產業鏈外,保稅區加快培育壯大智能科技和高端裝備兩條優勢產業鏈,聚焦信創、集成電路、智能裝備等產業領域,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產品,不斷向產業前沿和高端領域邁進。同時,鞏固提升快速消費品、新材料、金屬製品三大支柱產業鏈,牢牢穩住製造業基本盤,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力爭到2025年,保稅區工業總產值超過25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高技術產業(製造業)佔比達到32%以上,實現製造業質的穩定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將保稅區打造成為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開放引領區。
新時代新征程。這片走過「三十而立」的開發開放熱土,正在以革新之志進行「二次創業」。保稅區將系統實施開放能級躍升、科技創新強化、新動能引育、空間布局優化、綜合環境提升五大工程,打造新時代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