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世紀80年代末,世界空軍全面進入三代機時代,美國甚至已經展開F-22為代表的第四代戰鬥機的研製工作。反觀同為空軍大國的中國,雖然在當時面臨著空前的防空壓力,但作為國土防空主力的空軍戰鬥機部隊卻十分拉胯。最先進的戰鬥機是被笑稱「殲-7放大版」的殲-8戰鬥機,且數量十分稀少。中國空軍飛行員不得不駕駛舊(性能落後)而新(生產日期新)的殲-6,甚至是殲-5保衛祖國的領空。
在此期間,中國也曾到西方國家尋求購買先進戰鬥機,卻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與之失之交臂。然而「西方不亮東方亮」,「北極熊」的轟然消逝,讓中國獲得了頂尖的第三代重型雙發戰鬥機蘇-27。不過初期的蘇-27性能並不完美,卻在中國「蘇霍伊」沈飛的手裡獲得重生,一路開掛逆襲,其經歷堪稱電影不敢這麼拍,爽文也不敢這麼寫......。
蘇-27國產化殲-11的艱辛歷程
1990年中國購買的首批8架蘇-27SK和4架蘇-27UBK到貨後,給中國空軍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中國軍事裝備專家趙澤龍曾經在回憶錄中寫道:「蘇-27SK 殲擊機震驚了我們的軍人,我國空軍現役殲-6 和殲-7殲擊機不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當我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是第三代戰機。」然而區區24架直接購買沒辦法滿足中國國土防空需求,因此中國隨即展開了後續引進生產許可證的生產。剛開始俄羅斯並不想賣,但在中國的堅持要求下——如果不賣那麼蘇-27購買數量將不會超過48架,俄羅斯也不得不同意。
1996年,中俄簽下25億美元的合同,俄羅斯允許中國在沈飛組裝200架蘇-27,第一批為105架,第二批為95架。俄羅斯人的動作很快,從1996年~1998年,俄方先後通過運輸機向沈飛空運了6批-蘇27飛機相關資料。沈飛也立即成立了「十一號工程」圖樣資料領導小組和技術資料接收小組。由於當時俄羅斯國家還處在「休克療法」的混亂當中,加上蘇霍伊設計局與共青城飛機製造廠在分工和利益分配上的銜接問題,導致俄方提供的蘇-27資料質量比較差。比如飛機設計資料與工藝資料存在大量錯誤和不匹配。此外資料引用文件不全、外購成品彙總表與總合同附件不一致等也是常見問題。
為了早日建成和打通生產線,1997年3月底至4月初,中俄雙方又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談判,並簽訂了補充合同書。依據合同,沈飛於1998年9月、10月、11月分別接受了3批26名蘇霍伊專家的國內技術培訓,涉及飛機總體、啟動、結構、強度、發動機和功能系統、無線電電子設備、地面保障設備等。這些培訓幫助沈飛工程師們吃透了蘇-27SK的基本原理和生產工序,此外先後有100多名蘇霍伊專家來華參加殲-11的量產工作。
1998年上半年,沈飛開始組織生產首批2架殲-11,所有的零部件都是從俄羅斯發來的。其實首架殲-11在1997年就組裝完成,但經過地面滑跑試飛後不得不拆開重新組裝,原因是質量不過關。此後,隨着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參與到殲-11的量產工作當中,高標準的生產規格也被堅定不移的貫徹下來,殲-11工程逐步走上正軌,到1999年就達到了年產15架的水平,2002年中國已經組裝了48架殲-11,2003年又組裝出同樣數量的戰機。
背負巨大責任的殲-11卻表現不佳
早批次的殲-11和蘇-27SK幾乎沒差別,除了換成中文標識以外,最初生產的殲-11在座艙左側右上方安裝了一個GPS顯示器,後來生產的殲-11開始安裝多功能顯示器,將GPS的導航界面一併集成,此外國產殲-11機身還加裝了編隊燈。截止2004年,俄羅斯按照合同交付了全部105架殲-11的零部件,但出人意料的是,沈飛宣布放棄第二批殲-11的組裝生產工作。
沈飛的決定令俄國人感到疑惑不解,實際上由於蘇-27存在着「打從娘胎裡帶出來的毛病」,早期生產的兩批次殲-11經過高強度的訓練使用,使得中國空軍很快發現蘇-27存在很多難以克服的毛病。比如由於機體強度不夠,導致戰機跨音速狀態下最大過載不足,還影響了武器掛載和內油攜帶量;機體材料落後導致雷達反射截面巨大,還存在機體過重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殲-11還在使用過N001「倒卡」電子管雷達,重達1噸但性能十分有限,用途十分單一同時還不兼容中國自主研發的「霹靂-8」「霹靂-12」空空導彈等自製武器。更別說配套的超視距空空導彈R-27由於脫靶問題嚴重,被稱為「空中燒火棍」了。
而在國內外的演習當中,殲-11的表現也十分低迷。在中泰空軍聯合演習當中,殲-11在「超視距作戰」環節大比分輸給了輕型戰鬥機「鷹獅」,雖然在近距格鬥環節搶回一些點數,不過最終還是負於「鷹獅」。不僅不如「鷹獅」,在和巴基斯坦空軍的演習當中,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巴空軍僅用殲-7P,在地面雷達站的幫助下就與殲-11戰平。在國內的跨機種演習中,該機對殲-7E的攔截成功概率明顯不盡人意,更不用說和後來服役的殲-10在爭奪「金頭盔」「天鷹杯」等賽事時落盡下風。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殲-11裝備的「倒卡」雷達「幫了大忙」,其性能水平僅相當於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平,在20年後已經顯得十分落後。
鳳凰磐涅重生的殲-11B
中國一方面將問題反饋至蘇霍伊,另一方面開始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對殲-11進行改進和全面國產化工作。1999年10月,瀋陽召開了蘇-27國產化方案的評審會。2000年8月,蘇-27國產化技術方案評審會和成品協調會在瀋陽召開。在國產論證之初,殲-11飛機首先解決電子設備與中國地面設備體制兼容,其次是武器彈藥的自主供應問題,再然後是人機界面的漢化工作,最後是地面保障設備的國產化。
可以說,殲-11B的研製生產工作,並不亞於研製一架全新的飛機。俄羅斯雖然向中國提供了蘇-27SK的生產資料,但有關飛機的原始設計資料,俄方均嚴格控制,對必須提供的資料也做了簡化處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採用了和吃透「米格-21」生產殲-8相同的路子,開始有計劃的全面開展對蘇-27的技術摸透工作,主要包括飛機總體布局及中心的研究分析,利用飛機理論圖建立幾何外形數學模型,收集整理許可證資料中的氣動力數據,建立氣動力數據庫的框架,設計並加工全機高速、低速和進氣道風洞試驗,以及對飛機強度設計規範和準則進行研究分析,還直接建造了1架編號0016架飛機的靜力試驗機。
此後殲-11在綜合航電系統、電子雷達、機體結構、機體材料、武器系統等方面進展神速,僅用了7年時間就研製成功了殲-11B戰鬥機。2008年首批技術升級的殲-11B戰鬥機列裝部隊。其採用了國內最好的1493型全數字PD雷達,其可探測到150千米外的RCS為5㎡的目標,並同時跟蹤20個目標,並對其中的6個目標發動攻擊。
殲-11B綜合航電系統採用了3塊大面積顯示屏和衍射平顯,頭盔也換裝了全數字國產瞄準頭盔,機體材料大面積採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表面蒙皮也換成複合材料,不僅提高了機體強度,雷達隱身能力從RCS15㎡下降3倍為5㎡。在武器方面,殲-11B可以使用國產的「皮來-8B」「霹靂-12」空空導彈,還能投擲國產的精確彈藥,包括反艦導彈等武器,因此殲-11B是國內第一款多用途戰鬥機。不過為了縮短設計周期,早期的殲-11B仍然沿用了四餘度模擬式電傳系統。自殲-11BS出現後,殲-11B系列戰鬥機就用上了全數字電傳系統,使得殲-11的機動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可以說,殲-11B的工作進展總體是比較順利的,反倒是「換裝國產心」進程坎坷,不斷出現「身體排異反應」。早期的WS-10存在壽命較短,可靠性差的問題。直到2005年前後,改進後的WS-10A得到了很大的優化,最大推力從110千牛提升至122.5千牛,但使用壽命仍然不盡人意。2006年,沈飛拿出3架殲-11B工程樣機,其中1~2架採用了國產發動機,並計劃於次年量產。由於上述問題,這個計劃在2010年前後不得不放棄,在建的殲-11B不得不轉用AL-31F。
殲-11B生產速度受到發動機的嚴重製約,2010年左右的殲-11B和殲-11BS的年產數量僅有24架,約1個航空團的數量,這些飛機平均分配給了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2011年,中國再向俄羅斯簽訂了購買123台AL-31F發動機的合同,這也是中國向俄羅斯「禮炮中心」簽訂的最後一筆該發動機的訂單。此後中國的WS-10A發動機日臻成熟,殲-11B開始換裝國產發動機。
從慘遭「吊打」到嶄露鋒芒,殲-11B開啟逆襲之路。
從裡到外煥然一新的殲-11B,扭轉了殲-11系列戰鬥機電子設備落後的局面,尤其是1493型雷達,幾乎達到這種雷達的最高水平,已經可以媲美無源相控陣雷達。如果按照一般電影劇本往下走下去,這樣水平的殲-11B在殲-20未服役前,完全應該是國內空戰水平最高的戰鬥機,然而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裝備殲-11B的部隊在2011年首屆「金頭盔」的競賽中,竟然遭到了「落後」的蘇-27SK與殲-11的「吊打」,被「擊落」166次,以大比分落敗。
難道殲-11B拿到的「劇本」不對? 殲-11B的確是當時國內現役戰鬥機當中的最強者,使用該機的也是當時堪稱精銳的空1師下屬航空團,人機都堪稱一時之選。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還是因為訓練方法不對,導致部隊沒有形成完全戰鬥力。根據軍報披露,該單位以前裝備的是殲-8F戰鬥機。雖然殲-8F是一種改進比較徹底的二代機,但是訓練方法、作戰方法和三代機仍然有巨大的差別。該單位雖然換裝了殲-11B,卻還在按照使用殲-8F的辦法飛,那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後來,殲-11B團 總結經驗教訓,開始奮起直追。此後殲-11B成為「金頭盔」「天鷹杯」賽事中多次勇奪冠軍。其中曾經有一名「金頭盔」駕駛着殲-11B戰鬥機在小組對抗賽中打出了兩個64:0的戰機,在決賽階段單機擺脫31枚導彈,真正做到了「人機合一」。如今,隨着殲-16、殲-10C、殲-20戰機的陸續服役,殲-11B早已不是解放軍序列中最先進的戰機,但殲-11B仍然能夠多次勇奪「金頭盔」、「天鷹杯」團體賽等冠軍,證明了殲-11B的實力。
殲-11BG橫空出世,一躍成為全球頂尖三代半
由於訓練、使用強度過高,初期的蘇-27SK和部分殲-11已經開始退役,反而是從2007年開始生產的殲-11B機體較新,還擁有很長壽命。在全球三代機普遍實現雷達相控陣化浪潮的今天,殲-11B也沒有止步不前,而是開始新一輪的升級改造。新推出的殲-11BG型戰鬥機改進了航電系統,更新了「玻璃座艙」,採用了相控陣雷達,雷達性能得到進一步提高,可以使用「霹靂-15」超遠程空空導彈以及各種精確制導武器,還增加了對隱身戰鬥機的探測距離和發現能力。除此之外,發動機也換裝推力更高的WS-10B型發動機,在機動性和作戰半徑等方面又有了新的變化。
總結:
可以說,經過改進的殲-11BG型戰鬥機已經具有和美國的F-15EX、法國「陣風」、歐洲聯合戰鬥機「颱風」、蘇-35等三代半戰鬥機同等的戰鬥力。回首殲-11B的向上之路,可謂是鋪滿了荊棘與挫折,幸好在中國科研人員和飛行員的共同努力,上演了一出逆襲之路。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來說,像極了我們愛看的爽文小說。如今的殲-11BG,仍然是中國空軍「攻防兼備」中的主力中堅,繼續翱翔在祖國的天空默默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