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中央蘇區正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中,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近40萬兵力,發動了第四次"圍剿"。雖然紅軍已經連續取得了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但接連的戰鬥也讓紅軍損失慘重,兵力緊缺。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支平均年齡不足18歲的特殊部隊——少共國際師誕生了。這支部隊僅存在一年半,卻為革命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在戰火中錘鍊出兩位開國上將,用熱血書寫了青春與革命的傳奇。
一、「娃娃兵」上戰場:少共國際師的誕生
1933年8月,江西博生縣(今寧都)的鄉間小路上,一群稚氣未脫的少年正列隊前行。他們大多穿着不合身的軍裝,有的甚至赤着腳,但眼神堅毅,步伐整齊。這是少共國際師的成立現場——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部隊。
當時,中央蘇區面臨空前的生存危機。國民黨軍隊步步緊逼,紅軍主力在連續作戰中損失慘重。為了補充兵源,紅軍發出號召:「保衛蘇區,青年當先!」短短三個月,近萬名14至18歲的青少年報名參軍。他們中許多人連槍都沒摸過,卻高喊着「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的口號,組成了少共國際師。由於戰士們年齡都很小,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娃娃兵」。這支部隊首任政委是蕭華,他當時才17歲,雖然很年輕,但能力卻很強,在之前的戰鬥中早已嶄露頭角,毛主席還曾帶他來到紅四軍政委羅榮桓面前,對羅榮桓說:「這個孩子日後大有出息。」
二、從學生到戰士
少共國際師的成員除了農民子弟和孤兒,還有不少是蘇區的學生,他們白天訓練刺殺、投彈,晚上學習政治理論和文化課。沒有子彈,就用木棍代替步槍;沒有教材,政委蕭華親自編寫革命歌謠:「同志們,向前進!我們是少共國際師,用刺刀開闢新天地……」
儘管條件艱苦,但少年們的鬥志昂揚。一名戰士在日記中寫道:「我們雖小,但心比天高;敵人雖凶,但我們不怕!」
三、血火淬鍊:少共國際師的戰鬥歷程
少共國際師從成立到解散僅一年半,卻經歷了紅軍史上最慘烈的戰鬥,他們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保衛蘇區的重任。1933年12月,少共國際師迎來首場大戰——團村戰役。當時國民黨軍三個師向蘇區推進,蕭華率部埋伏在山間。戰鬥打響後,少年們如猛虎下山,用刺刀和手榴彈與敵軍貼身肉搏。一名戰士回憶:「敵人看到我們個子小,起初哈哈大笑,後來被我們殺得哭爹喊娘!」
此戰少共國際師殲敵千餘人,但自身也付出慘重代價。許多戰士第一次上戰場就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令人惋惜不已。然而這只是開始,後面還有更加慘烈的戰鬥。
1934年10月,由於博古和李德等人的錯誤指揮,紅軍被迫開始戰略轉移,踏上了漫漫長征路途。少共國際師被編入後衛部隊,與紅五軍團一樣,負責掩護主力突圍。一開始,部隊連續突破幾道封鎖線,進行得比較順利,然而誰也沒想到,敵人集結了大批軍隊在湘江設下包圍圈,勢要將紅軍消滅在湘江以東。也正是在湘江戰役時,這支少年部隊迎來了最黑暗的時刻。
當時,國民黨軍隊在湘江兩岸布下重重封鎖,飛機大炮輪番轟炸。少共國際師奉命死守渡口,為中央縱隊爭取時間,戰士們用身體堵住敵人的衝鋒,子彈打光了就掄起大刀。當時的師長是彭紹輝,平江起義走出來的猛將,他身先士卒,左臂中彈後仍高喊:「人在陣地在!」
幾個晝夜的阻擊戰後,少共國際師損失慘重,由成立時的八九千人銳減至不到三千人。江面上漂浮着戰士的遺體,江水被染成紅色。一位倖存者回憶:「我們班12個人,最後只剩我一個。他們最小的才14歲,連名字都沒留下……」
1935年初,紅軍轉移到雲貴地區,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行軍和連續作戰,紅軍戰鬥人員銳減,儘管各軍團、師、團、營、連的番號依然存在,但有的軍團實際兵力不到以前的一個師,有的師的實際兵力不到以前的一個團,有的連隊才幾十個人。為此組織上決定對中央紅軍進行整編,精簡機關,充實戰鬥部隊。此時少共國際師剩不到千人,因傷亡過大,部隊被編入紅一軍團。這支少年鐵軍雖解散,但他們的精神融入了紅軍血脈。
四、戰火中走出的開國上將
少共國際師雖然只短暫得存在一年半,但為許多戰士的成長埋下了火種。其中,蕭華和彭紹輝從「娃娃兵」成長為共和國上將的故事尤為傳奇。
蕭華將軍大家都不陌生,他12歲參加革命,15歲加入紅軍,擔任少共國際師政委時,他僅17歲,卻是全師的主心骨。戰士們說:「別看他年紀小,講起革命道理,三天三夜不帶停!」少共國際師解散後,蕭華調至紅1軍團政治部,任組織部部長,他後來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由於作戰勇猛,功勛卓著,職務晉陞很快,歷任115師343旅政治委員,115師政治部主任、四野第13兵團政治委員等職務,成為了一名正兵團級幹部。1955年,39歲的蕭華被授予上將軍銜,是開國上將中最年輕者之一。
彭紹輝將軍的一生同樣頗具傳奇色彩,他在反「圍剿」中失去左臂,但仍堅持不下火線,毛澤東贊他「獨臂能擋百萬師」。長征前夕,彭紹輝臨危受命,出任少共國際師師長,與政委蕭華並肩戰鬥,為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部隊到達遵義後,隨着少共國際師撤編工作的展開,該師領導也進行了調整,師長彭紹輝調至紅1軍團司令部,任教育科科長。此後,彭紹輝又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他率部橫掃西北,在蘭州戰役中殲滅馬家軍主力,立下了汗馬功勞,1955年,成為57位開國上將之一。
英雄不問年少,信仰不懼刀槍。那些犧牲在戰火中的少年,與活下來的將軍們一樣,都是值得我們敬佩,永遠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