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解放時期,林彪精彩實用的戰爭指揮藝術

2022年09月30日02:15:44 軍事 1783

以下文章來源於虛聲 ,作者虛聲

1946年,林彪和陳明仁在第一次四平對戰中輸得很難看,千里大撤退,丟盔卸甲一路向北,一口氣跑到松花江以北。當時蔣介石很高興,以為林彪遠離戰場(平型關戰役之後被晉軍誤傷,一直在養病)太久,生鏽了。

哪知道林彪很快捲土重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四個季節攻勢,一連串進攻打得蔣介石和他的粉絲們頭暈眼花,滿腦子星星。

東北解放時期,林彪精彩實用的戰爭指揮藝術 - 天天要聞

第一次四平戰役之後的那段時間,看似林彪軍事生涯最落魄的時期,其實是他作為傑出軍事統帥的精華之所在。

他究竟幹了啥呢?答曰很簡單:剿匪,分地,練兵。

壹:剿匪奇蹟

為什麼這裡要提解放軍在東北剿匪呢?

其實很多朋友都不曉得,建國之後剿匪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基本上和抗美援朝並行。

自古以來,中國有兩個地方土匪最猖狂,東北和西南。只不過兩個地方土匪活動的模式完全不同。西南土匪在歷史上有名且強悍,歷朝歷代都在西南剿匪

抗美援朝時期,西南剿匪一直在進行中。當然另一個角度看,西南土匪雖然猖狂,但是從來沒有成大氣候。東北則是另一個情形。

史書上很少提及東北的土匪,那是因為東北土匪太厲害。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努爾哈赤那些人,一開始都是土匪,只不過他們成長過於迅速,長得過於強壯。

史書上,大家只把小角色稱為土匪。等土匪發育為巨匪之後,就不叫土匪了,稱王稱霸。這些就不去糾纏了。拋開這些不談,清末和民國時代,東北也是土匪橫行,張作霖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特別是北滿,更是土匪的天下。清朝沒法剿滅,土匪轉正的張作霖沒辦法剿滅;日本鬼子沒辦法剿滅,國軍沒去,去了估計也夠嗆。

林彪到了松花江以北,就對上了朝歷代都搞不定的剿匪難題。

當時的土匪稱為「鬍子」,是一群佔山為王、遵循叢林法則之人。

大家或許很好奇,一群無法無天的傢伙,究竟是靠怎樣的一種方式組織在一起的呢?

其實和正常社會組織一樣,土匪頭頭叫「大櫃」,聯絡官叫「尚賢員」,作戰部叫「總炮頭」,執法官被尊為「總稽查」,看管、審訊人質的叫「秧子房」,通風報信的情報官則是「傳號」,出謀劃策的軍師叫「搬舵的」,一般小嘍羅叫「小兄弟」。

說白了土匪的世界也有自己的規則,只不過它們不被正常社會接受而已。

正常社會組織講究權利和義務。政府向老百姓收稅,要承擔基本的社會責任。

土匪組織只講究巧取豪奪,絕不講義務。正因如此,亂世才是土匪的沃土。北滿,則是亂世之中的亂世,天高政府遠,土匪的世外桃源。

中華大地上,最可惡的一群人是誰?搞排名的話,軍閥很可惡,可以上榜,但是軍閥多少承擔點責任的;流氓混混也很可惡,但是他們只是小打小鬧,即使上海灘巨型流氓杜月笙,也很在乎自己的形象;墨客文痞也很可惡,他們常常把狗屎描述成大餅,如此等等。

論可惡,沒有人比得上土匪。

每個土匪組織都有一個固定的地盤(巢穴),叫「溜子」。

每個「溜子」都有字號,且非常有趣,大概可以分為好幾個類型:

普通型(地名為主題):「老山東」,「寶山」之類;

壯膽(以威猛霸道為主題)型:「飛虎」,「猛龍」等等;

想女人(調侃)型:「大閨女」,「綠林女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還有叫「八路軍」,「中央鬍子」。他們共同的特性就是有奶便是娘,自我標榜講義氣。

但是有些土匪非常牛叉,裝備野戰重炮,相當拉風。

土匪不是正規軍隊,到處流竄。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行動極其隱蔽。因為他們多半對地形極為熟悉,比所有軍隊對當地地形都熟悉。

官兵去北滿剿匪基本都是得不償失。因為代價太大,成本太高,而且效率低下。這有點類似於美軍在阿富汗搞不定塔利班

林彪面對的土匪不僅很多,而且成分極為複雜。既有正宗、原汁原味的土匪,也有投降鬼子的偽軍、憲兵,還有小部分遺留的鬼子,滿洲復國遺老等等。

國民政府對東北土匪只有一招,就是招安。比方說讓「宋美人」的大櫃當某縣大隊長,招安令頒佈了,人家是否上任則是自由。有的願意接受招安,有的留戀綠林快活。

但是不管是否接受招安,在政府無法控制大局的情況下,土匪還是土匪,該搶劫還是搶劫。不接受招安,為了繼續搶劫。接受招安,只因為搶劫更方便。國民政府呢,只管頒發招安令,反正一紙公文蓋一枚印章,成本非常低廉。

當時的東北縣城,有三分之二被土匪佔據。他們每個人手中都有招安令,掛着中央的招牌招搖過市,而且相互指責對方是土匪,要替天行道,代表中央剿滅對方。他們當然不會關心國民黨中央怎麼樣,只是打着中央的名號去搶劫而已。

林彪帶領的解放軍退到松花江以北後,最大的威脅就是土匪。工作人員常常莫名其妙地失蹤。1946年10月份,土匪襲擊依蘭縣城和蘿北縣城。他們不僅把縣城內的大小商鋪洗劫一空,而且血洗縣委縣政府。在蘿北縣,包括縣長在內的20人,被土匪集體槍殺。

但是那些囂張且很難搞定的東北土匪,很快就被解放軍解決了。

解放軍究竟有啥魔力呢?當然從軍事角度來說,解放軍戰士都是百鍊成鋼,小編推薦大家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 鐵馬讀書 可閱讀更多精彩好文。戰鬥力那是不用說的。後來抗美援朝戰場上,那些解放軍戰士也是骨幹精英。剿匪過程中也出現了一批戰鬥英雄,比方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楊子榮,就是代表。

解放軍最初用大部隊剿匪,效果並不理想。後來剿匪專家賀晉年靈感迸發,組建精幹的小分隊,如同特種部隊游擊戰中練出來的特種兵)一樣,找到土匪的行蹤就咬住不放,如同獵狗追兔子,不管追到深山還是沼澤,一定要把土匪頭子給滅了。

滅了土匪頭子,一群土匪就散了,再把散了的土匪編入軍隊。

不分春夏秋冬,小分隊穿梭在滿北,帶着大餅和鹹菜。賀晉年的策略是有效的,把各路土匪追得哇哇亂叫。為了把土匪趕盡殺絕,賀晉年非常有覺悟,自己帶頭搞模範。他的坐騎是一批純白色的日本戰馬。馬累趴下,死了。他又換了一匹烈性的棗紅馬,繼續追。後來那匹馬滾下懸崖摔死了。賀晉年病了,也不休養,依然在深山老林帶大餅鹹菜追擊土匪。

說白了吧,解放軍用特種作戰的方式剿匪。換句話說,那年代的解放軍戰士都是戰場上磨練出來的,野外作戰素質類似於特種兵。

當然解放軍能在短時間內搞定北滿土匪,除了軍事素養之外,還拿出了絕學——分土地。

貳:分地奇效

林彪在東北大翻身的秘訣,其實就是分土地。

當然土地政策是中共搞革命的絕學,林彪在東北不過是再度執行而已。

東北土匪之所以搞不定的根源,一方面是土匪狡猾且複雜,另一方面是老百姓生存沒保障。

老百姓的要求非常簡單,就是生存與生活。

狹義上的生存很簡單:衣食住行有着落,生子養老。在這個簡單的生活基礎上,如果有可能,再追求品味、情調、境界啥的。

然而很遺憾,那個時代的中國老百姓,很少能夠安心生存。其實中國有肥沃的土地,有美麗的山川河流,有遼闊的草原,足夠中國人生存。但是中國人的生存環境並不好,歸根到底,還是社會資源分配問題。

當時的中國和現在不一樣,啥東西都不能生產。對於窮人而言,想吃頓餃子都得等過年。

農民就像野草,落地就能生根,就能生存繁衍。農民可以在土地上種五穀雜糧,那是從神農時代傳下來的生存法寶。只要五穀在,中國人就在。

只要每個中國人手上有土地,那麼中國人就是不可戰勝的。

按照傳統中國,少數地主擁有多數土地,相當於少數人佔有了大多數財富。

東北的情況更為複雜。原本地主就佔據多數土地,鬼子佔領東北之後大肆移民,建立所謂東北開拓團。實際上就是搶中國人的土地,把中國人趕走,正如當年歐洲人在美洲新大陸印第安人的土地一樣。鬼子在東北搞了那麼久,客觀上講,給東北留下相當的工業基礎。農民可以進城打工,也可以去農場當僱工,當然前提是以下等人的身份被壓榨。

這樣一來,東北農民成了一個什麼樣的群體呢?在城市和鬼子的農場,被當作下等人看待,是牛馬;在地主老爺那裡,被當成下等人看待,是牛馬;在土匪眼中,則是羔羊。

他們是沉默的,是冷漠的,但是他們是大多數,他們那沉默而冷漠的外表下是怒火和堅韌,因為人類天生尊嚴被踐踏的怒火,因為求生存而忍辱負重的堅韌。

一旦有組織喚醒他們的精神意志,他們將成為不可阻擋的力量。

軍閥、日本人、國民黨在東北時,說了很多好聽的話,但沒有實質行動。共產黨到東北也說了很多好聽的話;但同時共產黨也和老百姓一樣甩開膀子,說了就干。不管是中央大員彭真、陳雲、高崗、李立三,還是下面的小兵,都是穿着粗布衣服,走街串巷。他們用簡單的方式丈量土地,再用簡單的方式分給那些沉默的人群。

於是人群沸騰了。

大家有了土地,土匪也沒了藏身之地。剿匪也就事半功倍。

所以橫行很多年的東北土匪,經歷了清朝末年、張作霖時代、鬼子時代而不滅的土匪徹底成了無水之魚。

共產黨就是通過土地政策贏得了農民。農民佔據中國絕大多數人,無論何時何地任何組織,只要能贏得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就能贏得勝利。道理就如此簡單。

日本鬼子撤退以後,共產黨光着腳往東北跑,實際上就是想要搶先一步實行土地政策。有了土地政策,就有了東北。

有了東北,就有了共產黨的立身之地。

所以第一次四平戰役,毛澤東讓林彪不惜一切代價死守四平,實際上就是希望在四平以北得到喘息時間,實行土地政策,一方面和國民政府談判,另一方面還是想在東北生根。

林彪主動放棄四平一路向北跑,跑得新一軍和新六軍的機械化部隊都追不上,實際上也就是跑到北方,落地生根,然後再南下。

毛澤東和林彪,縱然在選擇上有差別,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就是要落地生根。只不過毛澤東遠在千里之外的延安,對着地圖遙控指揮,不了解當時的情況,所以提出「化四平為馬德里」;林彪在前線,知道要在東北生根,不見得非要守住四平。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現象:國共爭奪天下從爭奪東北開始。

林彪成了爭奪東北的最大籌碼。林彪在東北的成功從北滿土改開始。

東北大地上那些大老爺們,原本飽受軍閥、鬼子、地主欺壓。共產黨來了,大家有了土地。很多人根本就不敢相信自己會擁有土地,半夜醒來都會到自家分到的幾畝田裡走一走,確定一下不是在做夢。

當確信那一切都是真的之後,他們就願意付出一切代價去守住那些土地。因為土地就是命,有了土地就有了命根。

土改成功,土匪沒有了,他們成了戰士。老百姓活了,有了源源不斷的兵員。然後共產黨帶着從精神到身體武裝起來的農民反攻了。

所以1946年的林彪從四平一路往北跑,前所未有地狼狽。僅僅一年之後,林彪則雄心壯志的往南進。

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並將繼續證明,保衛鄉土的農民是最可靠的士兵當初戚繼光到東南剿倭,拿出全部本事去練兵。練了很久之後,覺得差不多了,上戰場和倭寇交戰,結果那些大爺們還沒交戰就往後跑,差點讓戚繼光成為烈士。不是戚繼光無能,而是因為那些人本身就是兵油子,和國軍收編的那些人一個德行。後來的戚家軍很牛叉,並不是戚繼光一夜之間懂得了神奇的魔法,而是找到了兵源,義烏農民。當時義烏農民也是被逼得不行了,拿起鋤頭啥的對抗惡棍。戚繼光用同樣的訓練方法,把他們練成戚家軍。

由此可見,當農民翻身有了土地,再組建成軍隊,是多麼強悍。

土地和剿匪的成功,對林彪而言,只是考驗的開始。兩千年前韓信劉邦的那番對話還在耳邊。考驗一個統帥,最基本的就是統兵能力。有些人只能帶十萬人,給他二十萬,就會亂。

林彪的軍事精髓在於,在土改和剿匪成功的前提下,把數十萬甚至百萬大軍有效編製起來,並且形成強大的戰鬥力。隨後在在鴨綠江的另一邊,那群有了土地的農民能頂住世界上最為猛烈的炮火,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於組織方式。

叄:大練兵奇功

短短時間內,一下子多出來那麼多士兵,搞不好會出亂子的。這些沒有難倒林彪,他完成得非常漂亮,比任何一場戰役都漂亮。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說得更直白一點,應該是一流統帥將兵多多益善。

多多益善,「善」字何解?

說白了也就是如何把那些士兵組織起來。歷史上每一支戰鬥力超強的隊伍,都有自己的組織。比方說岳家軍,比方說戚家軍。視野再開闊一點,看一看古希臘時代的馬其頓方陣羅馬時代的羅馬軍團

國共內戰時代,林彪訓練出來的東北野戰軍,戰鬥力是非常強悍的。但是東北野戰軍和歷史上著名的戰鬥軍團不一樣。比方說戚家軍或者遼東鐵騎,或者馬其頓方陣和羅馬軍團,在各自時代的武器裝備方面都是領先對手的。

林彪訓練東北野戰軍不一樣,從武器裝備上看,和對面從緬甸歸國的遠征軍的美式裝備是沒得比的。

所謂練兵,就是以某種方式把士兵們組織起來,再在組織框架內教授士兵們作戰技能。林彪能以文弱之軀贏得對手的畏懼,贏得同事的尊重,贏得下層將帥的擁護,靠的不是口號,而是那些組織手段。

眾所周知林彪平時很少說話,也很少和別人來往,閑着沒事就看地圖;但是涉及到戰術問題時,則有一個響亮的綽號,婆婆嘴。這個綽號不需要介紹了吧。

那麼一向惜墨如金的林彪,為何會化身婆婆嘴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反覆強調大練兵的內容,也就是解放軍的戰術。

01三三制:組織基石

一般人印象中,隊伍的最小單位是班。實際上大多數隊伍,確實是以班為作戰單位。但是還可以更細,在班內分得更細,就是三三制。

把一個班劃分為三個(也有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三個(或四個)人,再挑選素養高的擔任小組長。小組長作為戰鬥核心。

作戰時,可以根據形勢需要散開或集中,但是要以班長為核心,不得超過班長口令指揮範圍以外。這樣分工更為細緻,比班長一個人指揮全班分工更為合理,在行軍或作戰時更為靈活。所以共軍作戰時,漫山遍野往前沖,看似亂得像雜草一樣,但是戰鬥力卻一點也不損失。門外漢以為那是人海戰術,但是同樣很多人,國軍在戰場上就玩不轉,歸結起來就是最基本的戰術問題。

三三制保證了共軍無論如何衝鋒,甚至是敗退逃走,也可以保證形散而神聚,就像是一篇高明的散文。

02 一點兩面:戰鬥基石

所謂一點,就是說要集中優勢兵力於主要的攻擊點上,反對在各點上平分兵力。

所謂兩面,就是說必須採取勇敢包圍的辦法,防止敵人突圍逃走。兩面是指至少兩面,兵力多時也可以是三面四面。

一點的精神在於保證一定打垮敵人,整個的精神在於使打垮的敵人不致跑掉。

這個是啥意思呢?分析起來就是重點突破,圍殲破敵。進攻的根本要領在於突破,冷兵器時代,最優秀的騎兵將領總是精於尋找突破口。拿破崙使用炮兵,也有一個原則,就是集中火力打破突破口,再從突破口把對手擊潰。現代戰爭中的裝甲洪流,實際上也就是鋼鐵騎兵,主要功能也是打開突破口。納粹閃電戰,就是依賴鋼鐵裝甲快速切開對手陣地的突破口。這些共同點,都是突破。

唯有突破才能給對手殺傷。林彪的一點,就是突破。這是所有一流統帥的共同點。所謂兩面,就是在突破之後發揮數量上的優勢,儘可能消滅敵人有生力量。

如果人手足夠,也可以一點N面。

「三三制」和「一點兩面」是最基本的。其中前者屬於基本組織,後者是戰術進攻,最關鍵的是那「一點」的突破。突破不了,兩面、三面還是十面都沒用。

至此,如何實現重點突破就至關重要。

要突破,需要軍人的勇氣。翻了身拿到土地的農民想保護自己得到的土地,是不缺乏勇氣的。如何展現勇氣則是另一套戰術,三猛戰術。


03 三猛戰術:猛打,猛衝,猛追


所謂猛打,就是把各種武器裝備適當配置,在合適的時間向合適的地方猛烈開火。至於啥時候是合適的時間,哪裡是合適的地方,那是名將的工作。

所謂猛衝,就是一陣猛打之後,趁敵人魂不守舍之際,突然發起進攻。表現在共軍那裡,就是拿着手榴彈往上扔,抄起大刀去砍,或者揮舞拳頭砸他丫的。

所謂猛追,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即可。

但是只有勇氣的隊伍是莽夫。戰鬥力強悍的隊伍都是有勇有謀的。三猛戰術詮釋了隊伍的勇氣,那麼如何才能有勇有謀呢?請看下面。

04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

兩軍對陣,一陣猛打猛衝之後,大致會出現三種情況:

其一,如果敵人退了,那就猛追,沒啥好說的。

其二,敵人想要退卻沒有退,即有退卻的跡象,準備好了再打,敵人會跑掉;不準備就打,效果也不好。這時應先將敵人圍起來,圍而不攻,或圍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們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脫,然後準備好再打。

其三,敵人繼續堅守,沒有被打垮,這種情況就要重新組織進攻力量,調動火力繼續,讓他們動搖。

三種情況三種打法是強調一點兩面的突破進攻的。

那麼戰鬥前後應該怎麼行動呢?有另外一套戰術,曰,四快一慢。

05四快一慢

尋找目標,接近目標,一快。

追上敵人,堪測地形,部署戰鬥,二快。

擴大戰果,三快。

敵人潰逃,拚老命追擊,四快。

一慢是啥呢?就是沉住氣,準備好了再打仗,選擇時機不莽撞。

概括起來,就是四快一慢。

那麼在部隊運轉時,該如何相互支援呢?還有最後一套戰術,四組一隊

四組: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支援組。

行動時,四組相互支援,故曰一隊。這一套是劉亞樓總結出來的,算是對林彪戰法的補充。

肆 感悟與思索

這些條令生動活潑,形象具體,農民都聽得懂,掌握起來容易。如果換成蘇軍或美軍的作戰條令,同樣的意思,能啰嗦出一大堆抽象的言語。

這些簡單明了的戰鬥言語,構成了林彪的軍事精髓。當然這個精髓,並非林彪獨創,而是從紅軍時代就一直在戰鬥中實踐的。

確切說這些軍事精髓首先來自於毛澤東,只不過林彪在東北大練兵時,將其發揚光大。從軍事層面講,林彪和粟裕算是毛澤東最好的學生。

當林彪沉默的時候,軍事方面的東西肯定想很多。因為他就是為戰爭而生,基本上不考慮俗事,甚至對部下都很少說話。對部下做的最過分的事,也無非就是在撤退時心裏不爽,掀了李作鵬喝酒的桌子。

平常情況下,林彪一直在沉思默想,如同苦行僧一樣。當他集中心思思考時,即使有虱子爬過額頭,他也不願意動手抓下來。他想了很多,多半都是跟軍事有關的。但是說出來的東西並不多,就那麼簡單的幾條。這就是林彪了不起的地方。他可以通過深思熟慮,把一系列戰鬥思想化繁為簡,讓每一個士兵都能輕易掌握。

人們常說,戰爭是一門深奧的藝術。

至於林彪的境界,即化繁為簡,讓所有士兵能夠充分掌握戰場技巧,那是超一流的境界。在那個境界上,可以套用那句古話,林彪用兵,多多益善。

不論多少士兵,都可以按照三三制去編排,可以按照一點兩面去戰鬥,可以用三猛戰術去進攻,可以通過四快一慢去運作。在那些簡單的規則下,人數越多,戰鬥力越強。

正因如此,1946年,林彪帶着一幫殘部向北逃竄,轉眼一年,就可以大兵南下。又過兩年,發展為百萬大軍,橫掃千軍如卷席。根源在於,土改贏得了兵員,林彪的大練兵,把那些吃苦耐勞的農民訓練成戰無不勝的軍人。

東北解放時期,林彪精彩實用的戰爭指揮藝術 - 天天要聞

軍事分類資訊推薦

老年人別再忙着存錢了,拿出50%的存款換成這4樣東西,比存錢靠譜 - 天天要聞

老年人別再忙着存錢了,拿出50%的存款換成這4樣東西,比存錢靠譜

在當代社會,退休後的老年人面臨著怎樣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財富和保障生活質量的問題。傳統的觀念中,許多人選擇了存錢以備不時之需,但這僅僅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實際上,老年人應該從更寬廣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財務規劃,有業內人士提醒老年人,別再忙着存錢了,因為只存錢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