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機構的系統性變革是一場從理念到實踐、從技術到機制的全面重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這一重要部署為廣電行業的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
廣電總局將系統性變革納入年度重點工作,為深化改革指路徑、明方向、繪藍圖,加快推進全行業走向高質量發展。
全國各省廣電機構積極響應,加快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紛紛出台改革方案,爭做系統性變革的「實踐者」。
▍新聞立台:築牢主流輿論陣地
廣電機構作為黨的輿論宣傳主陣地,始終將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各省廣電機構在改革中堅持「政治鑄台」,持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
例如,青海廣播電視台以「為中國式現代化青海實踐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為目標,深化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工作重大要求的宣傳闡釋,推出《江源近觀》《習語潤心》等專題節目,並實施「安多藏語衛視優秀理論節目譯播工程」,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傳播。
北京廣播電視台則強化「頭條」和「首頁首屏首推」建設,策劃《認識你真好——習近平總書記的書單》《中華》等重點節目,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
在新聞立台方面,各省廣電機構完善重大主題宣傳統籌機制,將改革故事與百姓故事相結合。
重慶廣播電視台以「內容煥新、技術創新、產業革新」三大行動計劃為抓手,挺進主賽道,奮力加速跑,形成一批具有重慶辨識度的標誌性成果。
江西廣播電視台通過精簡頻道頻率,整合資源成立都市現場融媒體中心和五色融媒體中心,推出「新聞大片」和「贛派文綜」,提升新聞宣傳質效。
▍技術創新:驅動內容生產與傳播升級
技術是廣電機構系統性變革的核心引擎。
各省廣電機構以人工智能、超高清、虛擬現實等技術為突破口,重構內容生產與傳播流程。
河南廣播電視台自主研發「大象元」AI創作平台,打造《唐宮夜宴》,將中華文化符號與XR技術結合,實現從靜態觀賞到動態沉浸的質變。
吉林廣播電視台成立「嗯呢」人工智能實驗室,推出「整活兒」智媒體平台,實現AI技術在全流程的深度應用。
在平台建設上,移動優先成為共識——
湖南廣播電視台將建設頭部數智傳播平台作為核心戰略,構建「長中短貫通、音視頻共進」的平台矩陣,2024年,芒果TV會員規模突破7300萬,會員收入佔比接近50%;
江蘇廣播電視台整合資源成立荔枝新聞中心,打造「深耕江蘇、面向全國」的航母級傳播平台;
重慶廣播電視台整合「第1眼」和「華龍網」,推出第1眼TV,實現「1+1>2」的傳播效果。
▍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內生動力
系統性變革需要打破傳統體制機制束縛。
各省廣電機構通過組織架構重塑、績效考核優化、人才激勵創新等方式,釋放生產力。
內蒙古廣播電視台推出《媒體深度融合改革發展推進方案》5.0版,深化資源管理、內容生產、平台建設等六大改革,組建奔騰「青」騎兵戰隊,強化績效工資向一線傾斜。
陝西廣播電視台關停影視頻道和秦腔廣播頻率,重組10個內容中心,中層幹部崗位由67個壓縮至41個,平均年齡下降4.7歲,實現「能上能下」。
在經營模式上,廣電機構探索「媒體+」多元業態——
青海廣播電視台強化「廣告+版權」「節目+活動」融合經營;甘肅廣播電視台打造「飛天雲」和廣電優選電商平台,形成融媒電商生態圈;浙江廣電集團提出「傳播科技」戰略,推動技術市場化改革,布局政務、文旅、銀髮經濟等垂類賽道。
▍文化賦能:打造精品內容與特色IP
優質內容是廣電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各省廣電機構立足本土文化,推出兼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精品力作。
上海廣播電視台以「內容質量年」為主題,煥新東方衛視版面,推出《ShanghaiEye》英語新聞雜誌節目和高端訪談《錨點》,彰顯國際視野;湖南廣播電視台《歌手2024》全網傳播量達1589億次,5部作品獲「五個一工程」獎,並布局「芒果豎店」微短劇生態。青海廣播電視台深耕「五個文化」,提升「大美青海」品牌影響力。
在國際傳播方面,廣電機構積極講好中國故事。
陝西廣播電視台國際傳播中心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河南廣播電視台成立大象國際傳播中心,打造「See The Elephant」海外賬號矩陣,粉絲量超600萬;福建國際傳播中心海外用戶量達3億+,以「四海傳福」為抓手,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圈」。
▍結語:系統性變革的未來展望
廣電機構的系統性變革是一場從理念到實踐、從技術到機制的全面重塑。
各省的改革實踐表明,唯有堅持政治引領、技術驅動、機制創新和文化賦能,才能實現從傳統媒體向新型主流媒體的跨越。
未來,廣電機構需進一步深化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以新質生產力賦能內容生產,以生態化思維構建產業格局,在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中彰顯主流媒體的使命與擔當。
來源:微信公眾號「國家廣電智庫」
編輯:鄧汝濛
【聲明:本號為宣傳傳媒領域融合創新的理論與實踐平台,屬官方公益賬號,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