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的美國,來自中國的各種產品和服務——無論是汽車、手機、飛機、電腦、家用電器、抖音(TikTok)、拼多多(Temu)、還是大蒜——似乎都被置於放大鏡下進行審視。美國公眾輿論將其政治化,向所有美國人宣稱,這些中國製造的物品威脅到了他們的安全。
對於在美國運營的中國公司來說,政治問題是他們所面臨的最大風險。你可能不知道自己投資並在美國生產的產品——哪怕只是一雙襪子——哪一天會被某位國會議員指責為「植入了5G天線,竊聽美國人的隱私」或是「收集美國人的腳部皮膚,竊取DNA信息發回中國」。
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變化。
回顧40年前的中國,那時的中國人對美國充滿了抵觸,將其稱為「美國帝國主義,資本主義邪惡帝國」。隨着改革開放的啟動,大量的外國商品、文化和投資湧入中國,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儘管如此仍有許多人對此表示厭惡,到處傳播反美和反西方的信息。從可樂被宣傳為:「殺精飲料」,到肯德基被描述為:「使用六翅膀的雞」,大眾汽車在德國建的工廠被稱為:「剝削中國人民的資本主義血汗工廠」,買東芝電視就叫:「忘卻日本侵略的深仇大恨」,比基尼被指:「不道德,有損中國傳統文化」。
時過境遷,40年後的今天,中美兩國似乎交換了劇本。
中國在聯合國、世貿組織和各種外交場合倡導:「開放貿易」、「不能讓政治阻礙經濟合作」、「共建絲綢之路貿易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擱置爭議,共同發展」。
美國人變成了那個鄉巴佬:「哦,這對我是威脅,我不要」,「哦,這奪走了我的工作機會,必須禁止」,「哦天哪,他會監視我,陰謀」、「美國優先」、「製造業迴流」、「脫鉤和去風險」。
於是我們驚訝地發現,原本鼓勵中國「開放市場」的美國卻開始採取閉關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