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在法國總統馬克龍上周宣揚「討論向烏克蘭派遣軍隊」之後,遭到了包括美國在內西方多國「劃清界限」的反對,明確表示不會對烏出兵;但在這期間有少數例外,其一是愛沙尼亞總理卡拉斯受訪時支持馬克龍的想法,明確表示「北約應該發揮自己的力量」。第二個是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表示這一提議「值得考慮」,總統瑙塞達的顧問也表示就此事展開了商議,其他還有荷蘭、加拿大等國家態度模糊。
消息提到,立陶宛作為一個小國,敢於聲援馬克龍不僅是因為其反俄的歷史傳統。今年1月初,立陶宛總理希莫尼特表達了對烏克蘭前途的擔憂。她表示俄烏戰場的結果也不該是這樣的。所以他多次呼籲北約「貢獻自己的力量」幫助烏克蘭取勝。此外,立陶宛還在台灣問題上數次碰瓷中國,和中國外交關係降級之後,這個國家並沒有任何消停,在歐盟繼續做文章。去年11月蘭茨貝爾吉斯還聲稱在當前的情況下,自己保證立陶宛已經「不再受到來自中國的任何經濟壓力」,言外之意暗示中國的制裁不起作用。
6日,立陶宛情報部門主管部門又對外宣稱,他們「不應該排除中國干涉立陶宛大選的可能性」,因為中國可能會通過干涉大選的方式來使得立陶宛政權更迭,換上對華更友善的政府。對此中國外交部回應稱:「中方始終堅持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我們沒有興趣也不會幹預立陶宛的內政和選舉。我們倒是希望立陶宛的有關人員停止發表不負責任的涉華言論,不要再為雙邊關係製造麻煩和困難,否則最終損害的是立方自身的利益。」
分析人士認為,立陶宛此舉有兩個用意:其一是希莫尼特政府素來反俄和反華,造謠所謂的「中國和俄羅斯干涉立陶宛選舉」為自己增加選票,獲取民眾的「政治好感」。這是他們慣用的手段之一。其二是和台灣問題一樣,立陶宛試圖以此來「表忠心」向西方宣告他們的立場和北約以及美國靠在一起;包括之前多次碰瓷中國揚言對立陶宛「商品打壓」、在歐盟起訴中國等,都是這個國家的表演手段。
值得一提的還有,分析人士認為,結合當前中立兩國的外貿數值來看,中國和立陶宛的貿易額尚且沒有回復,當前他們能出口的東西大部分還是被迫「中轉」,情況並不好。而中國則對進口立陶宛的商品沒有剛需,所以中方是絕對不會處於劣勢的。對此有評論稱:「對這個蕞爾小國實在不感興趣,中國的表態可以看出根本不關注立陶宛到底有沒有受到影響,這個國家反覆跳腳也是為了博得更多關注度,所以不要對其放在眼裡也是一種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