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上午, 安徽省第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會後,省兩會新聞中心舉辦了第三場「直通兩會」活動,省發展和改革委主任陳軍、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馮克金、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汪學軍圍繞政府工作報告,緊扣打造「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建設「七個強省」奮鬥目標,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等,回答記者提問,談感受講體會。

陳軍
省發展改革委主任
安徽「新三樣」
去年實現了爆髮式增長
「過去的一年,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新成效。」 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介紹,我省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建的、建成的大科學裝置總數居全國前列,「人造太陽」裝置、「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等取得新突破,區域創新能力穩居全國前列。
創新創業生態也在不斷優化,新獲批6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總數居全國第5位;「科大硅谷」、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羚羊工業互聯網平台相互賦能,科創、融創、共創的氛圍日益濃厚。
「在製造強省方面,最大的亮點就是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壯大,最近主流媒體一直在關注安徽的『新三樣』,去年實現了爆髮式增長。」陳軍介紹,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量居全國第4位,助力整個汽車產量躍居全國第2位,汽車「首位產業」全產業鏈營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全年製造業投資增長20%,連續24個月保持18%以上的增速,佔全部投資比重超過31%。
在生態強省方面,我省重點企業「一企一策」節能診斷入選全國「雙碳」典型案例。在農業強省、人才強省、教育強省、文化強省方面,也都有很多的亮點成績。
陳軍介紹,2024年,我省將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成果全省共享;乘勢而上壯大汽車「首位產業」,力爭汽車產量達到32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達到120萬輛;實施現代服務業發展20項工程;「一企一策」實施重點企業節能降碳升級改造,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高水平謀劃一批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地標式項目。

馮克金
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
我省世界級「燈塔」工廠數
居全國第3位
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廳長馮克金介紹,去年我省全力以赴推進智能綠色的製造強省建設,實力進一步提升,結構進一步優化,質量進一步提高,效益進一步改善,活力進一步增強。
「全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比全國高2.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六、中部第一、長三角第2位;工業投資、技改投資、製造業投資增長20%以上,居全國前列,邁入全國工業大省行列。」馮克金介紹,結構也在進一步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的42.9%、較2022年提升1.3個百分點。
而汽車「首位產業」對規上工業增長實現首位貢獻。光伏製造業實現營收2900億元、躍居全國第3位,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達16.1%。裝備製造業營收突破1萬億元。
我省新型工業化的質量進一步提高。據介紹,9項製造業科技攻關成果打破國外壟斷,36項「三首」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達到3個、並列全國第1位。完成規上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7737戶、規下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3.46萬個;世界級「燈塔」工廠5家、居全國第3位。
效益也進一步改善。去年1-11月,全省規上工業利潤增長4.6%、比全國高9個百分點。「畝均論英雄」改革實現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
「活力進一步增強。」馮克金介紹,去年我省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071戶、總數達22711戶,均創歷史新高。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327戶,創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29戶、居全國第8位;13家企業入圍中國製造業500強。

汪學軍
省農業農村廳廳長
去年我省農民收入
人均首次突破2萬元
「2023年,我省『三農』工作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糧食總產再創歷史新高,農民收入跨上新台階,和美鄉村建設開啟新篇章。」 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汪學軍介紹,2023年我省應對「爛場雨」等多重挑戰,糧食總產超830億斤,實現「二十連豐」,「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取得開門紅,全省人民的「米袋子」更滿了。
農民收入也跨上新台階。「2023年全省農民收入人均首次突破2萬元,達21144元,增速居全國第9位。」汪學軍介紹,農民群眾的「錢袋子」更鼓了。
在和美鄉村建設方面,我省啟動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創建精品示範村200個、省級中心村800多個,農民群眾的「家門口」更美了。
「《政府工作報告》全面部署了2024年「三農」工作,我們抓好落實,努力將『施工圖』變為『實景圖』。」汪學軍介紹,新的一年將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重點抓好小麥、油菜田管工作,為夏糧豐收打好基礎,確保全省糧食產量穩定在830億斤以上,讓中國飯碗多裝優質「安徽糧」。
我省還將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統籌抓好農村各項改革。汪學軍介紹,將推進「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皖北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建設等,打造一批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把二輪土地延包作為當前農村改革的「一號任務」,縱深推進農村宅基地、集體產權制度等改革。
我省將深入打造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今年再創建200個精品示範村、800個左右省級中心村。汪學軍介紹,今年我省將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在180萬人以上,共享改革發展紅利。
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 汪漪 武鵬/文 任逸瑋/攝
審核:馬翔宇 編輯:李享 校對:張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