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沉醉在海珠湖的秋日花海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在會上發言。
五號樓工作室出品
本版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方晴、楊朝露
本版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古往今來,城市建設的初衷與最終依歸都是為了人。坐擁超過8億人口的中國城市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現代化治理和有機更新,以讓人的幸福感越來越強、越來越豐滿、一直可持續?
9月23日,2022中國幸福城市治理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同時宣告2022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調查推選活動啟動。論壇上,來自全國的城市管理者和專家學者圍繞探尋「最大幸福公約數」和各地不同的「幸福密碼」展開關於城市與幸福的討論,分享了中國城市的治理經驗與路徑。
幸福城市調查推選活動迄今已連續舉辦15年,吸引了全國越來越多的城市和市民群眾參與,日益成為幸福城市創建的重要品牌。2022年度的調查推選活動通過大數據採集、問卷調查、材料申報、實地調研、專家評審等方式進行,活動組委會綜合往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結合大數據初步篩查結果,確定了「2022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候選城市名單,包括杭州、廣州等100個城市(直轄市除外)和江蘇太倉市等100個縣級城市(區)。推選結果名單將於12月發佈。
思考幸福城市的根本:
「人民是治城興城的最大底氣」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是治城興城的最大底氣。」論壇上,新華社副社長袁炳忠分享了有關幸福城市建設治理的思考。「人民需要更高品質的生活,更有序地參與社會治理,更切實地感受城市溫度。城市在發展中應當以更優化的空間、更完善的功能、更高質量的發展,回應人民的新期待。」
他分析了這些年的「變與不變」:幸福可以是千城千面,但幸福城市的底色也高度統一: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進入新時代,中國城市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把生態保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袁炳忠說。此外,城市發展不僅要融合當下時代圖景,還要呵護歷史文脈。更可喜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城市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為兒童俯下身、為老人慢下來、與青年雙向奔赴、對女性更為友好,回應生活在城市中的不同人群的內心渴望。
建設幸福城市之道: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從在北京西郊生活的親身經歷切入,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徐偉新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如何建設幸福城市?徐偉新認為,一是要理解和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重大論斷,二是應注重中國特色。「建設幸福城市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人民的需要就是城市的需要。」因此,幸福城市建設應保障民生,特別是安全與就業,同時滿足和引領人們成長與發展要求,推進人的現代化。
把目光放在論壇東道主城市上,廣州應如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徐偉新認為,這需要城市的建設者和管理者從歷史和文化的高度來探尋城市發展和治理的新的立足點,把城市的現代化與城市的歷史、原本的風貌和文化特徵有機結合在一起,提高城市涵養,讓居民更能產生歸屬感和文化共鳴。「廣州以『繡花』功夫更新老城區的格局和機理,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和特色風貌,讓這座2200多年歷史的老城市,充滿了時尚感、歷史感和煙火氣,老城更新成效顯著。」
廣州連獲殊榮的密碼:
人民為中心、發展有溫度、幸福有質感
作為連續獲得「最具幸福感城市」榮譽的城市之一,廣州一直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奔跑前進、接續奮鬥。這裡的幸福,是江海相擁、山水環抱的詩意生態,是車水馬龍、樓宇林立的都市繁華,是稻花飄香、炊煙裊裊的田園風光,是綿延2200多年的文化底蘊,也是城市新中軸描畫的時代活力。
論壇上,廣州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分享道,廣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生態、文化、產業、人居等各方面優勢,讓2000多萬市民群眾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園」,真切感受到發展的溫度、幸福的質感。
廣州的幸福,來源於不斷提升的綜合實力——經濟總量超過2.8萬億元,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9%和10%。這裡人才薈萃、資源富集,擁有南方電網、南方航空、廣汽集團等全球優秀企業,擁有廣交會、讀懂中國、從都論壇等對外交流合作平台,擁有奮鬥圓夢的廣闊舞台、投資創新的沃土,發展改革的成果正惠及每個廣州百姓。
廣州的幸福,來源於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近現代中國革命策源地、嶺南文化中心地,廣州2200多年文脈綿亘、人文蔚興,讓幸福感更沁入骨髓、更深入人心。排名世界十大歌劇院的廣州大劇院,躋身世界公共圖書館前列的廣州圖書館、少兒圖書館,城市「10分鐘文化圈」和農村「10里文化圈」,高質量的文化供給也滋養着每個廣州百姓。
廣州的幸福,來源於優美的生態環境——珠水穿城、森林圍城、綠道繞城、綠意滿城、四季花城,讓人在城市得以「詩意棲居」。在推進超大城市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中,廣州以「繡花」功夫開展老舊小區微改造,PM2.5平均濃度保持國家中心城市最優,建成各類公園1200個、碧道821公里,人均綠地面積全國第一。隨着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州掛牌成立,更優美、更鮮活的城市畫卷正徐徐展開。
廣州的幸福,還來源於不斷厚植的民生福祉——堅持人民主體,以高品質的「廣式生活」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為改善民生福祉,廣州每年按時保質完成十件民生實事,「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羊城行動實效顯著,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經驗獲全國推廣,國家呼吸醫學中心、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掛牌,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82.9歲,把人們的幸福感落在更深更實處。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
讓珠江兩岸一線成為老百姓活動場所
如何通過建築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特別在老城改造方面應如何把握「新與老」的關係?9月23日,在2022中國幸福城市治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接受了廣州日報記者專訪。他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處處要為人民,珠江兩岸一線要成為老百姓活動、交流的場所。
在主旨演講中,何鏡堂表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而文化又是城市的靈魂,更是城市賴以延續和發展的根基。城市建設的風格和品位體現了一座城市的特性、素質、追求和發展。
廣州日報:請您評點一下廣州近年建築和城市發展,未來應如何通過建築和城市建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何鏡堂:人們來到城市就為了生活,能留在城市不走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城市建設涉及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都有影響。為了讓城市更美好,廣州近年做了大量工作,現在很多建築不僅滿足人的使用要求,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就像我們設計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原來叫「三館合一」,匯聚了廣東美術館、廣東文學館與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就像一艘滿載嶺南文化的巨輪從歷史走到現在走到未來。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建築促進嶺南文化與粵港澳大灣區、與全國、與全世界溝通,估計明年8月份左右可以開放。
廣州是一座雲山珠水的城市,所以非常注重珠江沿岸高質量發展、兩岸的提升改造與盤活,相關規劃工作涉及珠江航道長約100公里。我們非常強調一線的地方一定要交給老百姓用,成為城市公共活動場所。過去我們曾在珠江兩岸建了不少住宅,當然住的人感受不錯,但其他人就用得少了。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處處要為人民。所以現在我們特別注意珠江一線既要保持好生態環境,也要成為老百姓活動的場所、交流的場所。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比拼最終是比文化,因為文化影響人的生活、人的情操。要提升城市品質,建築中的文化表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合說,文化、生態環境、現代生活方式、現代科學技術,都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廣州正在這些方向上努力。以人民為中心,讓人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最重要的。
廣州日報:您認為未來廣州在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特別是老城改造方面應如何出新出彩?
何鏡堂: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我們特別注重廣州兩條軸線。第一條是廣州傳統中軸線,從越秀山、中山紀念堂、人民公園一直到海珠廣場,這條軸線是廣州歷史的根,也是廣州作為商貿城市一路向海發展的見證,所以我們要好好地打造這條傳統中軸線。
還有一個重點是文化公園、南方大廈一帶,這裡的十三行博物館也是為了延伸廣州作為商貿城市的歷史人文特色。然後再到剛剛提到的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就把老城市跟現代功能完全結合起來了。老城市新活力,要保護好廣州的古建築,保護它們的原真性,也要保護好歷史片區原來的風貌,還要在新蓋的建築延伸這種風貌的特性,這就是我們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