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美國本屆政府上台後削減科研經費,導致不少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歐洲,他們中不少人已經開始在歐洲尋找工作機會。與此同時,很多歐洲國家也向這些美國人才敞開懷抱,希望從中獲益,推動歐洲科技創新。有西方媒體表示,大約100年前,歐洲才是全球科學中心,但二戰之後,美國卻成為歐洲科學家的聚集地。現在一些歐洲國家看到了扭轉跨大西洋人才流失方向的機會,但有觀點認為,要不斷推動科技發展,歐洲需要的不只是人才。
「歐洲將從美國的人才流失中獲益匪淺」
「我周圍的每個人都在談論離開(美國)。」美國細胞生物學家布朗(化名)對西班牙《國家報》表示,自美國去年大選結束以來,他一直在尋找赴歐洲工作的機會。布朗今年50歲,在美國東海岸一所知名大學領導着一個9人團隊,但他們的研究因為美國政府削減科研經費而受到影響。《華盛頓郵報》的分析顯示,自1月20日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該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獲得的政府資助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30多億美元。NIH為美國2500多所大學以及研究機構提供大部分生物醫學研究資金,涵蓋30多萬名研究人員。

3月7日,美國NIH前院長柯林斯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舉行的「為科學挺身而出」集會上演唱。(法新社)
布朗介紹說,他所在的大學已經報告說,基礎研究正在賠錢,已經負擔不起員工和管理成本,因此決定今年完全停止招收新生。另一名跟布朗面臨類似困境的匿名美國科研人員,已經在歐洲找到工作。他原本在美國西海岸最負盛名的一所大學工作,擁有數十年工作經驗。他警告說,受政府政策影響最大的將是那些年輕研究人員,他們將別無選擇,只能移民。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對1600多名美國科研人員進行調查後發現,由於美國本屆政府全面削減科研經費等原因,大約3/4的受訪者正在考慮離開美國,移居加拿大或歐洲。這一趨勢在仍處於職業生涯初期的研究人員中尤為明顯。在接受調查的690名研究生中,548人考慮離開美國;在340名博士生中,有255人也有類似想法。
「這對美國來說是一個悲劇,對歐洲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上述美國西海岸科研人員這樣說,而歐洲多個國家和科研機構顯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機會。「德國之聲」發表題為《親愛的美國研究人員:歡迎來德國!》的文章稱,歐洲尤其是德國,將從美國的人才流失中獲益匪淺。英國《衛報》表示,歐洲在向美國人才提供「科研庇護」。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則稱,幾十年來,美國在研究方面的巨大投資吸引了歐洲最優秀的科學人才越過大西洋,而現在歐洲政策制定者看到了扭轉這種趨勢的機會。為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提供「庇護」,是歐洲推動科學發展最新行動的一部分。
據奧地利ORF電視台等媒體報道,在歐盟層面,包括法國、捷克、西班牙、希臘等在內的13個歐盟國家負責科研的部長,3月20日聯合致信歐盟委員會,呼籲立即採取行動吸引外國傑出人才。這封信強調,歐盟必須表現出團結並敞開心扉歡迎科學家、設立專項資金、制定移民法規、擴大與美國科學家的合作。荷蘭教育、文化與科學大臣布魯因斯近期致信本國議會,要求該國最重要的科研資助機構荷蘭研究委員會設立基金,儘快將頂尖的外國科學家帶到荷蘭。法國負責高等教育和科研的部長級代表巴蒂斯特,寫信給該國研究機構及大學,要求它們就如何更好地吸引美國人才提出建議。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等媒體稱,歐洲多所頂尖高校已經開始設立資金項目,吸引美國科研人員,例如法國久負盛名的巴黎中央理工-高等電力學院日前宣布,已撥款300萬歐元資助那些在美國無法繼續的研究項目。3月早些時候,法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大學之一艾克斯-馬賽大學稱,它正在接受「科學安全之地」項目的申請,將在3年內為大約15名美國科研人員提供總額高達1500萬歐元的資助。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決定為國際研究人員開設12個博士後職位,並將特別關注美國申請人。
據西班牙《國家報》3月27日報道,最近幾周,包括巴塞羅那基因組調控中心等在內的西班牙頂級研究機構收到了數十份來自美國科研人員的工作申請。代表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的一家公關機構稱,該校已經收到了150多份美國人才申請。2月初,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協會表示,該機構來自美國的申請至少增加了一倍,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增加了兩倍。「美國的人才流失可能是加拿大的人才引進。」加拿大廣播公司稱,除了歐洲外,一些美國科研人員也將加拿大作為重新開啟事業的國家,例如哲學教授斯坦利最近辭去了美國耶魯大學的職位,加入了多倫多大學。
「硬環境」和「軟環境」拉大歐美創新差距
很多西方媒體在報道特朗普政府科研經費政策時,都提到二戰前後一些頂級科學家從歐洲前往美國的歷史。例如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愛因斯坦為逃離納粹德國前往美國。NPR則表示,1941年12月,美國啟動「曼哈頓計劃」,來自歐洲的科學家被專門找來參加絕密研究,最終研發了第一顆原子彈。
根據NPR此前的一篇報道,二戰之前,歐洲是全球科學進步的支點,尤其是在物理學領域。不過,二戰之後,美國卻成為歐洲科學家首選的工作地。「歐洲科學家前往美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美國《時代》周刊2004年就報道稱,除了二戰前的政治和宗教迫害外,美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向國防等領域進行大量科研投資,讓很多歐洲人才不斷聚集在美國,英國皇家學會因此創造了「人才流失」(brain drain)一詞。
「在過去一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裏,歐洲一直是美國研究人員的來源地。」《自然》雜誌今年4月1日發表的文章強調,美國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世界各地資助學生和研究人員學習、實驗、創新、創辦公司並擴大規模,從而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美國Medium新聞網的報道顯示,100年前,美國偶爾也有諾貝爾獎得主,但科學的中心在歐洲,尤其是在德國。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天文學特聘教授英庇的介紹,如今,在美國工作的研究人員獲得了超過40%的諾貝爾科學獎。據歐洲新聞網去年報道,在科技創新方面,近年來,全球成立的深度科技公司中有一半以上在美國。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永升長期在歐洲承擔科研項目並且定期進行學術調研。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過去幾十年,歐洲在吸引人才以及促進創新方面不如美國,有「硬環境」和「軟環境」兩大方面的原因。所謂「硬環境」,指的是薪酬待遇、科研經費和科研設施等。趙永升介紹說,僅從直觀的薪酬金額來看,通常美國同級別的科研人員薪酬待遇是歐洲國家科研人員的兩到三倍,甚至更高。在科研經費方面,歐洲國家科研人員每年能拿到幾十萬歐元就已經非常多了,而同樣的專業、同等級別的科研人員,在美國每年可能拿到幾十萬美元乃至數百萬美元的經費。如果得到企業注資的話,這一數字會更高。在科研設施方面,歐洲國家很多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總部均位於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這樣給科研人員提供的科研設施條件就難免比美國的差一些。
據奧地利ORF電視台等媒體報道,德國招聘平台Stepstone的數據顯示,德國研究人員的平均年薪為5.46萬歐元,而僱主評價平台Glassdoor網站公布的美國科學家平均年薪超過11.5萬美元。《經濟學人》雜誌稱,歐盟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用於研發,僅為美國3.6%的一半左右。這主要是歐洲企業研發支出不足,需要歐洲資本市場為創新公司提供更多風險投資。「研發支出水平只是一個方面,它們的組成也很重要。」據德國《法蘭克福彙報》報道,在歐盟,企業對高科技和中等科技行業的研發投入大致相同,都占企業總支出的45%左右。美國企業的研發支出則主要集中在高科技產業上,占私營部門研發支出的85%。這讓歐洲陷入「中等技術陷阱」,在高科技領域越來越落後。
《經濟學人》雜誌還認為,推動科技創新,歐洲需要簡化科研機構的行政負擔和繁瑣的數據訪問程序。許多研究人員稱,在科研方面,歐洲存在過度監管和官僚主義問題,以及對冒險的保守態度。
「所謂『軟環境』指的是產學研模型、社會福利、人文底蘊和社會公正這三方面的因素。」趙永升解釋說,美國很多科研首先是基於市場需求,同時要很快將科研成果轉換成科技應用,而不少歐洲高校和科研機構則是「為科研而科研」。《經濟學人》雜誌也表示,歐洲需要採取措施,以改善該地區的創新商業化過程。另據歐洲新聞網報道,如果考慮到人均科學出版物的數量,歐洲與美國一樣成功,但歐洲阻礙了商界與學界之間的合作。2023年11月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95%的歐洲專利處於不活躍狀態,從未進入公司或轉化為產品。
不過,趙永升認為,在社會福利方面,總體而言,歐洲國家強於美國。此外,在人文底蘊和社會公平公正上,歐洲國家也強於美國,「歐洲國家的人文底蘊源自其悠久的歷史和文明,而在這一點上,美國自然難以相比」。至於社會公平公正,美國雖然經濟發達,但其貧富分化和不平等程度卻很高。據《經濟學人》雜誌報道,在高等教育方面,歐洲的總體支出保持良好,但歐洲將更多的資金分配給了排名較低的大學。歐洲需要克服對地區公平的偏好,為精英機構提供更多資金。
「影響美國更廣泛的競爭和創新能力」
據《華盛頓郵報》3月28日報道,美國政府已終止了至少300項科研撥款,包括許多專註於性別多元化、冠狀病毒疫苗等領域的研究。今年2月,白宮宣布將NIH「非直接成本」撥款削減至預算的15%。雖然一名聯邦法官阻止了這一命令,但美國NIH的資金基本上仍被凍結,一些受影響的大學已暫停招聘或裁員。美國政府還表示,之所以削減部分科研撥款,是因為「太多的聯邦資金支持了左傾的大學教授及其倡議」,而「政府效率部」需要控制支出浪費。
「特朗普政府一系列破壞性政策令科學家們感到震驚,他們擔心當前的政治氛圍正在削弱研究人員堅持學術事業的決心。」美國生物醫藥行業媒體STAT網站稱,許多科學家表示,政府可能破壞美國作為世界生物醫學研究領先者的地位。正在進行的研究可能被中斷,例如哥倫比亞大學正在進行一項長達數十年的糖尿病患者研究。研究人員說,這樣的工作不容易恢復,「這些縱向研究的全部價值在於,它們是在30年的時間裏進行的」。
美國國家科學院、工程院和醫學院近2000名成員在3月31日發表的一封聯名信中,呼籲特朗普政府停止對科學的大規模攻擊,「我們都受益於科學,如果國家的研究事業被摧毀,我們都將蒙受損失」。根據英庇發表的文章,自1945年以來,科技進步推動了85%的美國經濟增長。此外,美國一家生物技術倡導公司計算出,向NIH提供的每一美元資金都能產生2.46美元的經濟活動,這就是為什麼最近政府削減NIH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如此令人不安。
「(削減科研撥款的)後果超出了生物醫學研究的範疇,還影響美國更廣泛的競爭和創新能力。」斯坦福大學工程學教授霍洛維茨以一種名為CUDA的編程語言舉例說,這種語言源於斯坦福大學一名學生的研究,現在是英偉達在人工智能計算平台上取得成功的關鍵。「這個(研究)花了很多年。」霍洛維茨說:「我非常擔心,如果現在取消這類小型投資,其後果將在未來非常明顯。」
當美國「政府效率部」質疑聯邦資金是否可以更好利用時,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解釋他們的研究過程可能緩慢、乏味,且不確定性很強。「你必須做基礎研究,然後才有迭代開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迪卡洛說,這之後是商業化過程,大學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成立初創公司,培訓學生領導這些公司;最後,相關科研產品才能面世。
【環球時報駐法國、德國特約記者 趙縉雲 昭東 環球時報記者 鄭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