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陝西山陽、山東萊陽發現的最早約8000萬年前的恐龍蛋碎蛋殼等化石標本。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近年來在陝西山陽、山東萊陽發現的最早約8000萬年前的碎蛋殼化石,究竟是誰下的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汪筱林研究員團隊最新研究認為,它們與廣東南雄盆地恐龍蛋屬種——坪嶺疊層蛋差異較小、與北美慈母龍蛋蛋殼相似,推測其母體恐龍可能屬於鴨嘴龍科恐龍。
這一古生物化石領域最新研究進展成果論文,近日由國際專業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在線發表。該研究還對恐龍蛋的圓形蛋科化石分類進行深入分析,對中外其他圓形蛋科成員的分類位置進行修訂,也為這類恐龍蛋產蛋母體的討論提供新的證據。

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王強(左)、博士研究生朱旭峰介紹恐龍蛋化石研究最新進展。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與恐龍蛋坪嶺疊層蛋差異較小
論文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副研究員王強和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朱旭峰,20日在北京就最新研究成果接受記者專訪。
朱旭峰介紹說,近年來研究團隊在陝西山陽盆地和山東萊陽盆地採集了大量恐龍蛋蛋殼碎片,化石年代距今約8000萬-6600萬年。
他們在研究各盆地恐龍蛋多樣性時,發現一些可與廣東南雄盆地恐龍蛋屬種坪嶺疊層蛋進行比較的材料。研究團隊通過對陝魯新發現恐龍蛋材料和坪嶺疊層蛋原始材料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陝魯恐龍蛋材料在蛋殼紋飾、蛋殼顯微結構模式、殼單元形態、氣孔形態等方面,與坪嶺疊層蛋的原始材料相比差異較小,這些差異不足以建立新的蛋種,因此將陝魯這兩處地點的恐龍蛋新材料歸入坪嶺疊層蛋。該蛋種迄今在中國發現的化石材料極少,且缺乏完整的蛋體,目前還無法被歸入已知的蛋科。

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朱旭峰在實驗室演示恐龍蛋化石研究過程。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與北美慈母龍蛋蛋殼結構十分相似
研究團隊通過深入對比研究還發現,陝魯兩處最新發現的這一類型的恐龍蛋,不僅與坪嶺疊層蛋差異較小,與北美髮現的鴨嘴龍科恐龍慈母龍蛋的蛋殼也具有非常相似的顯微結構特徵,可能與鴨嘴龍科恐龍成員相聯繫。
朱旭峰稱,長期以來,慈母龍蛋被作為圓形蛋科的成員,此次對中國發現的坪嶺疊層蛋的深入研究表明,這類蛋殼與圓形蛋科的差異較大,並不適合歸入圓形蛋科。因此,最新研究將中外發現的部分圓形蛋科成員的分類位置進行了修訂,同時也為這類恐龍蛋產蛋母體的討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坪嶺疊層蛋蛋殼碎片,a、b、c分別代表南雄、山陽、萊陽的材料。 研究團隊 供圖 攝
重新修訂恐龍蛋疊層蛋屬及分類
作為本次研究最重要的一項成果,中科院研究團隊完成恐龍蛋疊層蛋屬特徵修訂,並對原來相關恐龍蛋化石的分類進行修訂。
此前,坪嶺疊層蛋曾被歸入恐龍蛋類的大圓蛋科。研究團隊分析認為,坪嶺疊層蛋與大圓蛋科在外表紋飾、殼單元融合程度上具有較大差異,將坪嶺疊層蛋置於大圓蛋科並不合適。

坪嶺疊層蛋(上)與將軍頂圓形蛋(下)蛋殼徑切面顯微結構對比。 研究團隊 供圖 攝
針對中外已研究記述一些與坪嶺疊層蛋具有相似的外表面紋飾和蛋殼顯微結構的恐龍蛋類型,包括北美上白堊統中著名的慈母龍蛋,這些恐龍蛋常被歸入圓形蛋科。
研究團隊通過對亞洲、北美和歐洲這些「圓形蛋」的描述和顯微照片對比發現,這些「圓形蛋」與萊陽發現的將軍頂圓形蛋差異均較大,難以將其歸入圓形蛋科。
研究團隊具體建議說,將發現於蒙古高原戈壁沙漠的慈母龍圓形蛋、陝西山陽的細層狀副圓形蛋和哈薩克斯坦齋桑盆地部分未命名的圓形蛋蛋殼歸入坪嶺疊層蛋;將發現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的阿爾伯塔圓形蛋和西班牙的歐羅巴圓形蛋修訂為疊層蛋屬成員;北美的慈母龍蛋也歸入疊層蛋屬的成員。

坪嶺疊層蛋蛋殼紋飾及氣孔開口特徵,上、中、下分別為南雄、山陽、萊陽的材料。 研究團隊 供圖 攝
為研究恐龍蛋和恐龍關係奠定基礎
王強指出,恐龍蛋類型及其與產蛋母體之間的關係確認非常困難,目前也只有少數幾類恐龍蛋能夠確認其母體恐龍,包括長形蛋類(竊蛋龍類)和稜柱形蛋類(傷齒龍類)等。由於坪嶺疊層蛋與慈母龍蛋的關係較近,有理由相信它的母體恐龍可能屬於鴨嘴龍科恐龍。
他表示,中科院古脊椎所此次研究不僅豐富了恐龍蛋種,闡明坪嶺疊層蛋在國內國際的分佈情況,更進一步修訂了國外關於部分圓形蛋類恐龍蛋的分類位置。

坪嶺疊層蛋(上、中)與將軍頂圓形蛋(下)蛋殼弦切面顯微結構對比。 研究團隊 供圖 攝
通過這次研究還進一步明確,在建立恐龍蛋和恐龍之間聯繫的時候,更多將依據在恐龍蛋里尋找胚胎,或者是同層位中恐龍幼年個體和恐龍蛋之間緊密的聯繫,「為我們建立整個白堊紀時期不同地點、不同層位、不同時代恐龍之間相互關係提供很好的依據。」王強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