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偏僻大山裡走出的小媳婦


付玉姬老人於1935年8月,出生在江西省泰和縣,一個中農的家庭,據說她們家族和整個村子都是兩三百年前從福建移居過來的,全村人都說一口客家話。由於她媽媽家條件比較好,他父親是上門女婿,所以她沒有跟他爸爸姓吳,而是跟她媽媽姓付。雖然她姥爺家比較富裕,但是在那時的偏遠農村,也不讓女孩子讀書,她僅讀二年書,主要是讓她認識票子。1948年,家庭包辦婚姻,14歲左右的她嫁給了另外村18歲的姓曾的男人。

她生活在偏僻的山區(1969年從武漢回她老家單程要4天),1950年才解放,1950年有解放軍經過她所在的村莊,她看部隊有女兵,她就要求參軍,部隊問她是否受過教育,因為她基本上還是文盲,部隊的同志告訴她不符合招女兵的條件,讓她動員她丈夫參軍,她回答,她動員不了。解放軍同志又問她:你要參軍,你丈夫和婆家人同意嗎?她堅定地回答,他們管不了我!解放軍同志看到她如此堅定決心和熱情積極的態度,讓她到鄉婦救會工作。1951年,正是抗美援朝時期,所以各地就開始徵兵。她婆家的村莊,把全村人都召集到寺堂,適齡青年人只要不是獨子都要去當兵。她的丈夫就這樣不得已參軍了,幸好她的丈夫還有高小文化(小學),被分配到部隊院校做短期培訓,就在武漢的部隊院校當兵。由於她在鄉婦救會積極努力地工作,表現突出,隨後調縣婦聯,正式成為國家幹部。她婆家人看到到縣婦聯工作並成國家幹部,婆家就寫信告訴她丈夫:你媳婦都是幹部了,你在部隊不努力提干,還回農村當農民…。給了她丈夫壓力很大,因此,她丈夫在部隊,積極要求上進,加倍努力工作,後來就提幹了。

1958年她丈夫在部隊,達到家屬隨軍的條件,付玉姬就調到武漢安排工作。她本想到了大城市,可以到工廠工作。她丈夫告訴她,由於文化水平比較低,組織上給她安排到街道辦事處工作。

這調動工作,對付玉姬影響很大,她雖在1959年生了第一孩子…。一直有一種積極向上精神,她不但積極努力工作,照顧家庭以及養孩子帶娃,還參加單位的工農夜校的課程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在1966年時,在她己有倆個孩子的情況下,順利讀完工農夜校初中課程,正準備繼續參加夜校高中課程時,文革開始了,中斷她的繼續學習文化知識的夢想。

那個年代,街道辦事處工作條件差,待遇也不高,天天跟婆婆媽媽打交道,她主動與管區的居民打成一片,走街串巷,為他們排憂解難,並解決居民之間的一些矛盾。付玉姬同志在工作上任勞任怨,勤勤懇懇,樸實善良,為黨的事業無私奉獻,不講究個人得失,具有革命的老黃牛精神,所以,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儘管她歲數不大,同志們都一直尊稱她為`老付'。付她曾任街道辦事處幹事、副科長,科長,紀委書記。1989年辦理退休手續。

付玉姬從年輕的時候起,具有較強的獨立性格,隨軍到武漢來以後,一直在部隊大院裏面居住,那裡生活方便,條件還是比較優越的。後來由於工作的需要,她在工作單位附近分了一套房子,她搬出部隊大院,融入到社區生活中去。

退休之後,付玉姬同志主要幫子女們帶孩子,因為她住在江岸區劉家祺路,無論是孫子輩們上幼兒園、小學和中學都很方便。盡心儘力地照顧孩子們的生活。由於她長期身患高血壓病,除了每天早起與老同事們一起到解放公園鍛煉身體,還參加老年人中醫培。退休生活非常充實。孫子輩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她幫助帶大的。她還會做一手好菜,劉家祺路也是她工作的街道辦事處的管轄區,街坊鄰居都很熟,每天到菜場買菜,回來烹飪,孩子們都喜歡她做的菜。她對孩子們都和藹可親,孩子們對她感情非常深厚。

由於武漢市城市發展需要,她所居住的劉家祺路進行舊城改造,房子需要拆遷,所以,她就搬到她丈夫在休干所分的房子,儘管離開她熟悉的居民區,她還每天堅持都騎着單車回到她熟悉的街區,與老同志們一起鍛煉身體,享受退休人的生活樂趣。不幸的是在2004年3月的某一天早晨,她騎單車去解放公園晨練,路上發生了交通事故去世。享年69歲。

付玉姬同志從小生長在偏僻大山區,基本上是文盲,14歲左右就嫁出嫁。雖然當時,當地習俗以及封建殘餘的觀念還很嚴重,但她具有鮮明自立的性格,自強不息,擺脫舊觀念的束縛,參加革命工作,走出大山,成為縣婦聯的幹部。在組織培養教育和同事的幫助下,從一個江西偏僻大山區里的小媳婦,最後成為了武漢市街道辦事處紀委書記。真是算得上傳奇人生,是多麼的不容易呀!